六朝诗极简史:从曹魏到大隋,367年往事如云烟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13150   字


阅       读       需       要

                                                                            

34 min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去。


历史上的六朝很清晰,从曹魏建国到大隋统一,367年,分分合合,引无数英雄竞出招。


可是说起六朝诗的才子们,时间线还要再往前面推一推……



公元146年,汉桓帝即位。


公元168年,汉桓帝卒,汉灵帝即位。


这个时候,东汉的政治和民生已经败坏得一塌糊涂。


汉灵帝建宁三年的记载中有“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可怖记录。农村荒废,城市骚乱,据说商人十倍于农夫,流浪者又十倍于商人,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奔走于没有秩序的各种势力间。


这样的末世景象,已经有数十年时间。


但末世的泥泞中竟开出绝艳的奇葩。


在这黑暗污浊的世间,极其有名的《古诗十九首》横空出世了。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是诗史上的千古谜题。


没有人知道写这些诗的人是谁——能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人,他不会无名,他不可能无名!


他和汉乐府那些佚名作者显然不同。


这些诗不象佚名乐府们忽尔四言、忽尔杂言,忽尔三句半、忽尔超超超长篇,它们整齐划一,通通五字一句,最短八句,最长二十句,蕴籍含蓄,深藏不露,对偶用典更是耍得不要太溜……


后世的人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彼此说服:《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在东汉恒帝时代就开始写了,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可能横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它们也不止十九首。和萧统同时代的钟嵘曾经评论过那时候的古诗,他说至少有五十九首。


萧统选了十九首。


是因为除了这十九首再也挑不出来了吗?


也许不是的,也许只因为,十九,恰是“一章”——这个古人历法中的天之大数,表述了阴数之极和阳数之极,汉人说“十九”,原是说千年、万年以至永远。


这些古诗是“诗之精华,尽极于斯”,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这大概是藏在标题后面,萧统没有明说的话。


而它,也确实当得起这样暗绰绰的点赞。


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说古诗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它不但是五言诗的巅峰,还是诗史上的拐点——


从前的诗是“佚名”写的,以后的诗是“文人”写的。


从这组神秘的古诗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们开始热衷于写诗,诗才渐渐成为一个文人的必杀技能。


最先斩露头角的,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


公元192年。


四月,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杀死董卓,董卓原来的部下——凉州众将联兵攻入长安,五月,长安城陷入兵乱,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夹在避难的人群里逃往荆州,途中写下《七哀诗》三首。


【七哀诗三首  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少年就是“建安七子”里顶有才的王粲。


据说王粲小的时候,文艺界大咖蔡邕见过他一面,惊为奇才。后来王粲求见蔡邕,蔡邕丢下满屋子的客人,跑去接这个小孩……可憾的是,他们人生的交集就止于这一年的长安之乱,王粲避难荆蛮,蔡邕死于狱中。


此后王粲客居荆州十余年,一直得不到刘表的重用。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进攻荆州,刘表病卒,其子投降,王粲与曹操方有惺惺相遇的一段。后来曹操封了魏王,王粲也封了关内侯。


建安二十二年,深受魏王父子倚重的王粲病死,魏王世子召集王粲的生前好友,为他学驴叫送葬:“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我们学学驴叫,送他一程吧!”


这和王粲有非常交情的魏王世子,就是曹丕。



建安年间最有名气的才子,除了七子,还有三曹——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曹丕留守邺城。据说,曹丕的巅峰之作《燕歌行》就写在此时。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本是乐府古题,和《齐讴行》《吴趋行》类似,咏唱的是古燕国的故事——自古以来它就是战区,荆轲刺秦王便是从燕南易水出发,可饮马的长城窟也是在这一带……那调子中的悲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而乌桓,就在古燕国附近。曹操带着爱子曹植南征北战,把他这长子留在了邺城。


是年曹丕二十一岁。他的《燕歌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模本。


十年后,他被立为世子。


又三年后,曹丕君临天下,结束了早已有名无实的东汉王朝,成为魏文帝。曹魏王朝开始了。


那是公元220年。


曹丕的上位,来得极其不易。


他的弟弟曹植,才华高得令人心惊胆寒,而父亲的偏爱也让曹丕心灰意冷。


这对亲生兄弟曾为世子之位争斗得死去活来,僚属们纷纷站队,双方相互陷害,势同水火。


最后,曹丕登上了惟一的王座,而曹植过上了受尽猜忌、“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日子。


公元228年,雍丘的刺骨寒风中,伫立着一个音容憔悴的男子。



那是从雍丘徙封浚仪才一年的曹植,又被责令徙还雍丘了。据说,苦闷的曹植曾作琴瑟调歌,写成《吁嗟篇》。


【吁嗟篇】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转蓬”是遍地可见的野草,秋日干枯后随风飘扬,一点作不得主,曹植这几年中身不由己地来回迁徙,虽身为王公贵族,却与这微贱的转蓬何其类似!


他良材美质,能文能武,这样的失败者对上位者来说是最大的威胁,而曹植,苟活于皇兄帝侄间,偏偏又不肯藏起来韬晦,他热切地想要参政议政,“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长久的怅然绝望中,曹植终于抑郁成疾。


公元232年,41岁的曹植英年早逝。


至此,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七子、三曹全部谢幕退场。


正始时代的竹林七贤登场了。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善作青白眼的阮籍。





曹植去世的这一年,阮籍二十三岁。


《世说新语》里有许多关于阮籍的故事。服丧时大吃大喝的是他,醉眠在酒铺美妇人足边的是他,大醉60天逃避和司马氏联姻的也是他。


他最著名的轶事,是“哭”——一个大男人的哭为什么能引无数后人竞折腰呢?成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顶可耻的一个事吗?


那得看谁哭。


据说阮籍常常驾着车乱走,"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哭,是心里太绝望了!


年少之时,他曾在广武城头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壮言,成年以后他却发现在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权漩涡中他根本无路可走。他沉默了,不再有豪言壮志,佯狂诈醉中,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憋闷,断断续续写成了隐晦曲折的组诗,那就是著名的《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算起来,汉末建安以来,阮籍是头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咏怀”这个独立的主题从此成为诗人们的心头好,后来左思、陶潜,直至陈子昂、李白的诗里都可以找到阮籍的影子。


公元263年,阮籍带着满心的不情愿替司马昭写完《劝进表》不久,便长辞人间,和他一起死亡的,是司马昭重兵压境下的西蜀。


公元265年,雄心勃勃的司马氏在权力的巅峰又前进一步,司马炎依样画葫芦,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当上了晋武帝。


曹魏灭亡,晋朝开始了。


那是兵连祸结、朝不知夕的时代。


但,那也是有左思、有陆机、有王羲之、有谢安、有陶渊明、有无数江左风流的时代。


公元272年。


一个叫左棻的女子因才名远播被选入晋武帝的后宫,其娘家举家迁居洛阳。十年后,一篇壮丽的辞赋刷爆了整个洛阳城。那是左棻的哥哥写的——因为这篇《三都赋》,成语界从此有了“洛阳纸贵”这个词。


他叫左思,字太冲。据说才极高而貌极丑。



左思丑到什么程度呢?


《世说新语》里记载:美男子潘岳一出门就有无数的人堵着他赞叹围观,往他身上塞鲜花水果,左思有样学样地上街了,结果,大家围着他谩骂追打,无数的烂柿子臭鸡蛋砸将上来,左思逃回家,“形容委顿”。


因为丑,父亲逢人就说自己这孩子好象智力有点问题;因为丑,陆机嘲笑他“这人也想写赋?那白瞎的纸还不如给我盖酒坛子得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左思实在是不容易啊。好在,他还可以用才华怒刷存在感。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写赋,他“纸贵洛阳”;写诗,他“古今难比”;据说琴曲《招隐》和《山中思友人》也是他作的……如此才华,他自然觉得可以"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了!可惜他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从曹魏时代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代仍然坚不可摧,朝廷举拔贤良,唯问中正,像陆机那样的“世胄”才能“蹑高位”,像左思这样的寒门“英俊”,逃不了“沉下僚”的命运啊!


可是命运的安排又何其狡黠。


数年以后,陆机和左思将在同一年殒命。


他们都有着耀眼的才华。


他们的才华都曾让整个京都为之疯狂。


公元280年,三国中支撑最久的孙吴被晋所灭。孙吴的才子猛将们入晋为官。


公元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时称“二陆入洛,三张减价”。



陆机身世高贵,是孙吴丞相陆逊的孙子,孙吴灭亡后他做了晋朝的官,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会打仗,能写诗,书法也是一流——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他还有个同样有名的弟弟陆云,兄弟合称“二陆”,世人望之皆似神仙中人。


七百多年后,北宋也有一对著名的才子兄弟,哥哥苏轼曾写道:“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相辉映,陆机也曾写有“明月何皎皎”:


【拟明月何皎皎】  陆机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这诗,多么高华皎洁!若不是太早殒命,二陆的神仙往事还可以留下更多、更多。


可惜,陆机卷进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他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大败于七里涧,最终被小人谗害,在军中被就地处死,陆云随后遇害,陆家被夷三族。


据说陆机死的时候,有那么著名的一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他不但再听不到华亭鹤唳,也再不能尝到“未下盐豉”的“千里莼羹”。


宿命乎?时运乎?


和陆机同时,有一个他的老乡,因为顾念着“未下盐豉”的“千里莼羹”,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千古留名。


陆机这个老乡,叫张翰。



只是,亡国之痛始终在张翰的心底盘旋。


公元302年秋天,已经做到齐王东曹掾的张翰,忽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天气这么好,我要回苏州吃鲈鱼脍、喝莼菜羹去!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他说走就走,挥挥衣袖就回了江南。不久以后,齐王兵败,张翰竟因此捡得性命。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绘声绘色的马后炮描述: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张翰未必是个纯吃货,也未必提前猜到了齐王要打败仗——他其实更像心里藏了很多事的阮籍,也恃才放荡,也佯狂避祸,他是"江东步兵",是个善于保身的聪明人。


张翰生于吴郡吴县,陆机生于吴郡横山。他们都是苏州人。江左风流的大幕拉开了。


公元318年。


晋室臣民的惟一希望——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登基为晋元帝。始终追随支持他的,是琅琊王氏。


王衍、王戎、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这些闪耀的名字,全部出自琅琊王氏。


但王家子弟纵然有着“风流千古”的无上才华和“王与马共天下”的无上权势,竟也有难言的隐痛。


公元373年,新安公主缠着太后和皇帝,定要嫁给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对,就是那个与他老子齐名并称“二王”的子敬。



那时候,王献之已有了他挚爱的妻子郗道茂。他不明白这样的“殊荣”如何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他谢绝,无效;抗议,无效;接着故意拿艾草烧残双足,落下终生的残疾,仍然无效……他被迫休妻别娶。


很久以后,他纳了一位年少的女子桃叶为妾。他很宠爱桃叶,亲自迎送她到渡口,因此留下那著名的《桃叶歌》。


【桃叶歌】  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

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据说,桃叶长得像他的前妻。


明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他一生都放不下这件事。


他有时候给她写信,无头,无尾,没有落款,不写是寄给谁的,大概也从来没有寄出去过,他在信里写:“我原希望和你白头偕老,哪想到竟会有这种事!……直到我死了,才能忘了你。”


王献之死的时候,四十三岁。旁人问他心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他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这句话,让人长叹息。


问世间,情为何物。


自古而今,无分男女,痴情人原是一样的苦。


那时还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也传下一个哀婉的故事。


据说,子夜是太元时人,有才而多愁,被迫与爱人分离后,写了一组极其伤感的《子夜歌》。


【子夜歌】  子夜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

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

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宋书·乐志》里说:这歌极其哀苦,不但感动人,也感动鬼,东晋豪门往往夜半有鬼唱这歌……


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


《子夜歌》有四十二首(这里选了十首),郑振铎说“《子夜歌》没有一首不圆莹若明珠”,真是如此!


后来,《子夜歌》衍生出《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都是从这里来的。《子夜歌》惯用“郎”“欢”“侬”,后来被称为吴歌格或子夜体,鲍照、谢灵运、李白都被其深深影响。


后人考证说,这大概是公元376年至公元379年的事,那是晋太元中,是“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年代,是陶渊明寻桃源不遇的年代。


那时候,他还没有唱响归去来辞。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种田去了。



陶渊明有个曾祖父,叫陶侃,陶侃是西晋末年很有名的流民领袖,和闻鸡起舞的祖逖齐名。


陶渊明的外祖父,叫孟嘉,留下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孟嘉落帽。


后来陶渊明也有了自己的传说——隐居,喝酒,种豆,看菊花。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隐居种豆之前,他时隐时仕。他做过祭酒,辞职;做过参军,辞职;做过县令,又辞职……在桓玄、刘牢之、刘敬宣、刘裕之间兜兜转转十余年。


他任性吗?


也许,和莼鲈归客张翰一样,他是早已瞥见了先机。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二年中,他周旋在桓玄、刘裕这些人之间。桓玄做了皇帝,刘裕也做了皇帝。


而陶渊明居然做官,辞职,又做官,又辞职,任性地反反覆覆,最后全身而退。


须知那是东晋末期啊——朋党交织,情势险恶,血雨腥风随时欲来。


公元419年,刘裕被封为宋王。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晋朝结束,刘宋开始。


公元421年,刘裕派张讳向零陵王进毒酒,零陵王不肯饮,张讳自己喝了。刘裕继续派兵士杀零陵王,零陵王终被闷杀。


明  仇英 《桃花源图》局部


陶渊明沉默地写下《桃花源诗并记》。历史,正式进入宋齐梁陈更替的南朝。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刘义符继位为少帝,权力掌握在傅亮、檀道济等顾命大臣的手上,谢灵运被排挤外放,赴永嘉任太守。



官场上少了一个劳形案牍的苦主,山水间多了一个灵性十足的诗人。


谢灵运甚至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谢公屐,屐底有活动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他穿着这种谢公屐,仗着他陈郡谢家用不完的家产,没完没了地到处翻山越岭……


这已是曹植死去一百多年以后。谢灵运如是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我猜,独得天下一斗才、带着几百人爬山富游的谢灵运,心里也许是孤独的。他的乐土,在庙堂之内,不在山水之间。可是那庙堂,却可望不可即!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愤愤不平的谢灵运,在自负、傲慢、任性、结仇、抑郁中煎熬而不自知。


他更不知道,王谢世家的荣耀已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败被雨打风吹去,“寒人掌机要”的变革正席卷而来。皇帝对高门大族的青眼眷顾,已是一天更比一天少。元嘉十年,谢灵运第二次被仇家举报造反,再不能容忍的宋文帝下令逮捕他并就地正法。


池塘依然生春草,世间再没有了康乐公。高门依然是贵族,可惜寒门出身的皇帝心里已有了别的想法。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偶然的例外。


公元426年,武兴侯范弘之的继子范晔出任荆州别驾从事史,在边境小长安一带任职。有人说,陆凯的折梅寄北就是寄给他的。



这事被记在盛弘之的《荆州记》里: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


就是下面这首。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样一首普通的诗,学者们却吵了1600年。


三国时有陆凯,刘宋时有范晔,偏偏二人相距上百年,至于同时代都有名的陆凯和范晔?找不着啊……怎么也搞不清这到底是三国时写的,还是刘宋时写的。

不过,从诗本身来看,它清丽圆熟,平仄合律,说它产生在南朝,要比产生在三国更站得住脚吧。


在南朝刘宋末年,诗人们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去关注诗律。像范晔这般“善弹琵琶,能为新声”的,就在给子侄的信里提到写诗要“别宫商,识清浊”,能和范晔结交的陆凯,大概也擅精此道。


范晔于元嘉二十二年,与谢灵运一样,因为谋反罪被杀。


但折梅寄远的话题,却从此流传于文人士子间。


以后秦观写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王十朋写过“手折梅花寄,人逢驿使堪”;舒亶写过“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据说,同在荆州的一首民间曲可能更直接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曲子一开头,思念情郎的姑娘就向江北寄出了一枝梅。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曾经声遏凌云的乐府曲自魏晋以来,已逐渐失声,但并未消亡。


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这首《西洲曲》收在“杂曲歌辞”里,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认为是江淹写的,明清人编古诗选本,认为它可能是梁武帝萧衍写的……


更为神奇的是,《西洲曲》到底讲了些啥,没人能闹明白,研究者甚至称它是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它讲的是一个和西洲有关的故事,但是时间、地点、人物?统统影影绰绰,晦暗不明……


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地位——《西洲曲》历来被公认为是南朝乐府最精致圆熟的代表,“清辞俊语,连翩不绝”。


南朝的民歌精致圆熟,北朝的民歌也在生生不息着。比如,《木兰辞》。


那时候,南朝经历着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亦经历着轮番的征战杀伐。

在这样的杀伐中,民女木兰代父从军了。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古今乐录》,可见,最晚在陈之前它就出现了。


据说,征战的双方,当是北朝的北魏和柔然。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曾与北魏、东魏、北齐多次交战,最主要的战场,便是黑山、燕然山一带。这也是《木兰诗》的主要战场。


回到南朝。


“寒人掌机要”的变革中,像鲍照、江淹这样的寒门庶族终于得脱颖而出。


公元439年。鲍照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因“辞章之美”被拔擢为国侍郎,秋天,鲍照奔赴江州,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这年,鲍照方才二十六岁。


要知道,宋文帝曾下诏寒门子弟“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二十六岁的鲍照却破例在三十岁以前当上了临川王的国侍郎,可见其才——当然,他跟的临川王是谁啊,那可是编《世说新语》的总掌柜啊。


鲍照入仕后,颇受重视,他与王谢世家的王僧达、王僧绰、谢庄都来往密切,诗酒唱和,又在宋孝武帝时历任海虞令、太学博士、秣陵吏等。


但鲍照心志高远,对于始终徘徊在九品位置上,心有不甘。他反复辞职,又在《梅花落》里自怜“念尔零落逐寒风”,在《拟行路难》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之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据说,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写在元嘉三十年鲍照四十岁时。彼时,他入仕已十余年,却始终还在九品的位置上踏步,其中的心灰意冷、自我放逐,令人心酸。


十年后,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反明帝,事败,身为刘子顼幕僚的鲍照死于乱军中。但他那飘忽的影子到盛唐犹未散,被李白借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对于古今才子,原是一样。


鲍照有个小五岁的妹妹叫鲍令晖,和他一样惊才绝艳。



鲍照奔赴江州没多久,给妹妹鲍令晖写过一封信,即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这信虽不诘屈骜牙,却也文采典雅,那时候他二十六岁,鲍令晖二十一岁,居然看懂了,后人因此感叹说:南朝女子像鲍令晖这样有学力的不多。


和哥哥一样,鲍令晖也擅长拟乐府。


【拟客从远方来】  鲍令晖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鲍令晖的才名甚至传到皇帝耳中。


鲍照曾经这样回答孝武帝:我自然比左太冲差远了,可我妹妹稍微比左棻逊色一点吧——这当然是谦逊的场面话,里面的意思不言而喻:我们兄妹,当然是可以比得上左太冲兄妹的。


要知道左棻当年,就是因为才名极盛才被选入宫的,这样的自信,也真是实力宠妹了。


可惜鲍令晖去世极早,据推测三十七岁时就去世了。如此的笔力才情,如果多活上四五十年,也许会是比李清照更为出名的传世才女吧!


和鲍照一样起于寒门庶族的还有江淹。


公元474年,31岁的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一贬就是三年。



在吴兴,江淹写下了他几乎所有的巅峰之作——《恨赋》《别赋》以及其它更多华美的篇章。


【古离别】    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不可思议的是,江淹的井喷式创作自离开吴兴,就停止了……


后人对于这个事情,有非常神奇的理解。据说,江淹晚年梦见张协来找他:“以前放了一匹锦在你这儿,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便递过几尺残锦,张一看大怒,说:“好好一匹锦,怎么就剩这么点了!”回头看到丘迟在旁边,便道:“这点锦也没什么用了,全给了你吧!”


于是千年之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吟咏犹在,而江淹呢,浓墨重彩地留下一个才尽的背影。


他的文学才尽了,他的治世才能却开动了。


公元477年,萧道成发动兵变,把江淹从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两年后萧道成称帝,建南齐王朝,江淹亦从此平步青云,晚年封醴陵侯,寒门出贵子,从此不再是传说。


江淹从文学青年妥妥地转型成为政治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华阳居士陶弘景却拒绝了高官厚禄,回到山中做了道士。


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官赴句曲山隐居,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与白云为邻的修行生涯。



陶弘景辞归后,齐高帝萧道成觉得可惜,再三下诏劝其出山,诏书里问他:"卿归隐泉林,山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着你啊?"他就写了一首诗回答。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萧道成不明白,他能给的,陶弘景不要,陶弘景要的,他给不起。


陶弘景要做神仙。


他的一生很具神叨叨的传奇性。


他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五十岁致力于炼丹,炼了二十年……他对葛洪的神仙之说深信不疑,世间的功名利禄,哪里能比得上得道成仙来得诱人呢?


故此齐高帝喊他出山,他不肯,梁武帝喊他出山,他也不肯。


他不肯再在红尘中打滚,而多少人,仍然在红尘中执迷。


在陶弘景身后,萧氏皇族可怕的皇权相争正卷地而来。


公元493年一个秋夜,荆州往建康的路上,一个匆匆赶路的青年人勒马驻足,面对长江徘徊踯躅。他不知道,他即将卷进一场刀光血影的大杀戮中。



那是谢朓,陈郡谢家的又一个才子。


此前两年,他本不在京都,他跟随随王萧子隆在荆州西王府。随王爱他的才,常常与他彻夜长谈,这样的爱重终于引起了小人的忌妒和密报,于是齐武帝下令让他还都。


谢朓辞别西王府同僚,无可奈何地回了京都。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他不知道京都有什么在等着他。


更不知道,荆州也好,建康也好,都和这新林一样,只是他路过的地方。两年后,他将出任宣城太守,而宣城,会将他的名字永远刻在尘世间。


谢朓回到京都的这一年,齐武帝病死,长孙萧昭业继位,政权由侍中萧鸾和竟陵王萧子良代掌。不久,萧子良被逼死,萧昭业被废,萧昭文上位,诸王子被杀,最后萧昭文也被废杀!萧鸾踩着鲜血登上了帝位。


萧鸾的近臣、出身名门的谢朓惊呆了。正好,他被排挤,遂出任宣州太守。在远离杀戮和皇权争夺的宣城,他安静地写出了一生最多最好的山水诗。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从此,后世提起他,不会只说他是陈郡谢氏的子孙、才子谢灵运的族人、刘宋公主的爱子、明帝萧鸾的重臣、范云沈约的诗友,他们会说,谢朓,那是南朝诗人的冠冕,是李太白一生低首祟拜的人。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


公元499年,谢朓又一次卷进皇权争夺中,他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

他的家族里,族叔谢灵运死于谋反罪,舅公范晔也死于谋反罪,忧惧与伤痛是否始终在他心里挥之不去?如今,他终于带着这赶不走的忧惧永别世间,永别曾与他一起联诗赋句的诗友们。


那时候,竟陵八友里,除了竟陵王萧子良和谢眺死于皇权的争夺,还有萧衍、范云、沈约等六人在世。公元502年,范云、沈约拥立萧衍称帝 ,萧梁取代了南齐。



范云他哥哥是范缜,写《神灭论》的那个,曾经说过以下一段著名的话:“人生哪有因果前定,人之初如同树上的花随风飘落,有的落在华美的茵席上,有的落在污泥坑里,都是偶然罢了”。


范云必定是落在书桌上的那一瓣。他八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就擅长写文章,成年后与沈约、谢脁、何逊这些顶儿尖儿的人结为挚交,后来逐渐成为文坛领袖。


钟嵘的《诗品》里说他的句子“清便宛转”,已隐隐有了唐诗的风度。


【别诗二首其一    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在范云推着萧衍改朝换代的同时,诗也更新换代了。极力推动诗更新换代的人,是范云的好朋友,沈约。



沈约,曾在江淹才尽之后,谢朓崛起之前,独领风骚。谢朓死后,一向爱重他的沈约,写下《伤谢朓》一诗。


【怀旧诗伤谢朓】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这诗,是永明体的标准格式。


沈约和谢朓,都是永明体的领军人物。


永明体要求写诗的时候,明辨平上去入四声。梁武帝曾问什么是平上去入四声?


得到的回复是“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就分别念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梁武帝估计有点懵。但更懵的还在后面。


在四声的基础上,醉心音律的沈约又提出,写诗的时候,不可以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毛病。


同时,又要求对仗工整,体裁短小。


那便是格律诗的初始,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


格律严谨的"近体诗"最后在唐朝成熟,从那以后,五七绝、五七律的写法一直用到现在。


但彼时,在谢朓、范云、沈约相继过世以后,永明体并没有一帆风顺地向唐朝的近体诗发展而去,南朝的诗坛,曾一度寥落,直到又一名天才来到这世间。


公元513年,沈约病逝。


同年,庾信出生。



庾信是十五岁就入宫为太子讲读的神童,"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 的翩翩公子,少年时与徐陵齐名,写的宫体诗漂亮精致,并称“徐庾体”。


但老天,注定不让庾信成为平凡的宫体诗人。


如何捶打他呢?——让他的身,饱尝北方的凛冽寒冷,让他的心,饱尝家国分离的苦。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暴发。庾信逃到江陵。

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饿死于台城。

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

公元554年,庾信奉命从江陵出发,出使西魏,才到长安,就听说江陵被西魏攻克,梁元帝被杀,他被迫留在长安。

公元557年,在轮流扶持了几个梁朝皇帝后,陈霸先接受梁敬帝的禅让,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陈。而在北方,宇文觉也废西魏皇帝自立,改国号为北周。


西魏成了北周,梁朝成了陈朝。


原来羁留于西魏的梁臣纷纷被允许回国,但庾信因为文才太好,北周不肯还给陈朝……无可奈何的庾信,只能写下《拟咏怀二十七首》排遣心中的抑郁。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    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此后的三十年,庾信被迫长留北国,富贵荣华中,身仕敌国的羞耻、有家难归的痛楚,让他不堪,但他的诗风,却一洗他从前的绮丽,变得豪阔苍凉起来。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赋,就是《哀江南赋》。据陈寅恪考证,《哀江南赋》是庾信的暮年之作,写于他六十六岁时。


公元581年,庾信在归乡无望的萧瑟中老死北周,时年六十九 。就在这同一年,北周覆亡。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杨坚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杨坚南下灭陈,统一中国。


自东汉以来,三百六十年的大分裂终于结束了。


但隋朝仅仅维持了三十八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隋炀帝死,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大将李渊。大隋的光耀,消亡于世间。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这是大隋那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写的《春江花月夜》。但你瞧,这样的风华绝代,这样的阔大精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


那是大唐,后世人心中永远的盛世,正踏着春江潮水,缓步而来。


备注:

①  《古诗十九首》共十九首,每首都非常好,本文因篇幅所限,只列一首作示例。

②  此处观点参考自《古诗何以十九首》(辛德勇)

③  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

④  左思诗“古今难比”是谢灵运的评语。

⑤  《桃叶歌》歌有不同版本,本文选自《玉台新咏》。

⑥  《赠范晔诗》是诗史上又一悬题,学界至今无定论,本文在检索多篇论文后,倾向《陆凯赠范晔诗本事旁证及折梅母题》(曹旭 严维哲著)中的观点。

⑦  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现代普通话里的平(第一声或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比如天子圣哲,分别是第一声、第三声、第四声、第二声。普通话里没有保留入声,古代入声字,普通话里念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都有可能。

⑧  本文参考来源有《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吴小如等撰写)、相关人物年谱、相关人物百度百科、相关人物研究论文等。


经公众号“菊斋”(ID:juzhai02)授权转载。

“果粒历史”暑期“大放价”
老用户续费只需69元

新用户同享老用户优惠

七年杂志+一年新刊+百集音频小课

两杯咖啡,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

(优惠活动时间:2019.7.2-8.2)

苹果用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进入“果粒历史”微店购买

安卓用户直接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