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世界极寒之地屹立62年:南极的列宁雕像什么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苏俄转播 Author 吴鞑靼


本       文     约 2064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1958年12月14日,为响应国际地球物理年,由叶夫根尼·托尔斯季科夫带领,18人组成了第三次苏联南极远征队,来到了地球上最寒冷,也最荒凉的地方——南极难抵极(South Pole of Inaccessibllity)。 

 


考察队驾驶着雪地车辆,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个已经完成的21平米小屋。他们在此安营扎寨,甚至清理出了一条足够让飞机降落的跑道。

 


当然,按照当时的惯例,他们还携带了一个塑料做的列宁半身像,并固定在了科研站的顶上,和飘扬的苏联红旗一并而立。

 


列宁的头冲向北方,那正是莫斯科的方向。 

 


这个新建立的苏联科考站,携带了足够支撑6个月的口粮和燃料。但12天后,科考站就被遗弃了,科学家们集体撤离了这里。

 

原因其实非常明显,这里零下58度的气温,3800米的海拔,让人类生存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难抵极(Pole of Inaccessibility,缩写:PIA/POI)标志着在地理学上由于其地理特征而最难以到达的位置,其通常是指离海岸线最远的点,也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大陆性或海洋性。难抵极并不表示其在实际物理意义上难以抵达,而只是表示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而已,但是大多数的探险家由于其定义而对其产生兴趣。

 

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比如,欧亚大陆难抵极(EPIA)是所有陆上难抵极距离海洋最遥远的点,位于中国西北方,距离最近的海洋约2645千米,位在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乌鲁木齐北方约320公里处。

 

太平洋难抵极,又称尼莫点,为距离陆地最遥远的点,位于南太平洋。


难抵极的概念也在知名的文学作品里出现过。


比如太平洋难抵极较知名的名称为“尼莫点(Point Nemo)”,以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角色尼莫船长命名,而“尼莫”这一词汇在拉丁语意指“无人”。尼莫点在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被作者描述为虚构城市拉莱耶的所在地。

 

此地亦是“太空船的坟墓”,上百台退役的太空船、太空站、及人造卫星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后沉于此地,以减少坠落在任何人类居住地的风险。

 



从人类1911年登上南极大陆,到苏联人在1958年来到南极难抵极,经历了整整47年。这期间,一战爆发——



沙俄被推翻,苏联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人类发明并使用了原子弹——



1957年,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也升空了——




无数科学技术爆炸式跃进——



于是在1958年,去往地球上最严酷的地方,树立起苏联人的雄心壮志,便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1964年,苏联考察队来到了东方站,同年晚些时候,美国人也来到南极,并在这里待了一个月。据传,在此期间,美国人还神不知鬼不觉地挪动了列宁半身像的朝向——之前是冲着莫斯科,现在是冲着华盛顿了。

 


冷战时期,这事儿也好解决,那就劳驾苏联人再跑一趟呗。


于是,1967年,苏联人来到南极PIA,把列宁像重新调整回了朝莫斯科的方向。

 

这是苏联人,也是20世纪人类最后一次来到这个PIA科考站。它从之前的几乎废弃,变成了被彻底废弃。整整40年,没有任何人回到这里。


20世纪90年代,世界发生了剧变,苏联解体,全球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时代爆炸,所有人都忙着迎接互联网的到来。


对于曾经苏联地区的人们来说,周围的列宁雕像随着时代,变得越来越少见。但南极的那个列宁像,是不会有人特意跑去拆除它的,能将它拆掉的,也只有大自然了。



2007年,将近半个世纪后,来自挪威-美国的联合科考队抵达了南极PIA,他们惊奇地发现,列宁雕像竟然还在,奇迹般地没有被大自然所毁掉。

 


只是有一些变黄了,但整体部分都还保存完好,而科考站,则被掩盖在了大雪和冰层之下。

 


2011年,是截至目前,人类最后一次到达南极PIA,列宁像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那里。作为人类留在南极PIA的唯一痕迹,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美感与象征意义。

 


在荒凉的野外,像南极PIA一样的其他地方,比如吉尔吉斯5000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比如海底,比如斯瓦尔巴德岛,列宁像,或者说人类政治领袖的塑像,变成了一种不灭的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

 


它诉说着我们曾经试图改变世界的决心,以及最终与自然界握手言和的宁静。

 

自然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人类自身。

 

曾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列宁像从苏联的某个工厂里,千辛万苦地搬到南极PIA。

 


当想到“终究敌不过时间”这句话时,悲伤与美感是会油然而生的。

 

一个假的人像,在严酷的南极存在了一个甲子。在人类不能存活的地方,人类信念的化身,却可以存在。

 


这种行为,也似乎是人类文明总在重复的事情。不管国家、种族、文明,是否还存在于地球之上,曾经创造它的人们,总试图留下一些东西。

 


就像几千、几万年之前,洞窟的岩壁上的手印、图画,它们代表着人类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存的那部分。


没人知道,在2020年的今天,南极的那座列宁像是否还挺立着。



这尊隐藏在冰雪中的塑像,或许已成为人类的一部分,成为时间的一部分。


经公众号“苏俄转播”(微信ID:post-soviet)授权转载。






“果粒历史”新刊推荐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享89元/年会员续费

168元/年新会员优购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