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融让梨、周处除三害……语文课本里的励志少年长大以后的人生

樵棂 国家人文历史 2021-05-20

本 文 约 539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小时候,语文课本常常用先辈仁人的故事教化我们,让每个人心中树立了自己的英雄榜样。

长大后,我们却发现,不仅“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有些语文课本里收录的历史故事,在后来也走向了意想不到的结局……

比如最为人熟知的“孔融让梨”,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胸怀的孔融应该情商、智商双商超群才对,但历史上他投入曹操麾下时,却总因不合时宜的“劝谏”而遭曹操厌弃,甚至被扣了个“不孝”的罪名而处死;再有“司马光砸缸”里的司马光,看起来是个推陈出新、敢于打破束缚的主儿,谁料想后来竟一度坐上了反对变法的“保守党”头把交椅。

孔融让梨。图源/网络


一段时间、一件事、一句评价、一种作为……这些都不能成为全面评断一个人的证据。今天,国历君就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语文课本里被历史真实引向不同结局的几桩“公案”!
 

周处励志逆袭


初中语文课本里曾收录《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故事《周处除三害》——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原文大义是——

年少时的周处为人残暴,常常祸乱乡里,因而被乡民公认为人间“三横”,另外两“横”,一个是义兴河中的飞天过水蛟,一个是旁边山里的吊睛白额虎。能与两类野兽齐名,足见周处平日把乡民心中的好感败得有多干净。为不再终日受到“三横”的威胁,有人想出个“以毒攻毒”的办法:激将周处去除二害,一旦成功至少没了野生动物对安全的妨害。

周处虽终日作恶,却也的确有些能耐。接到任务后,他上山杀虎、下水追蛟,一气呵成,毫无半点拖泥带水。蛟龙的血槽太满,愣是让周处尾随追逐了三天三夜。一般人这么折腾早已不知所终了,乡亲们以为周处也在除“二害”的过程中壮烈牺牲,为嘉奖其功德,特记为“周处除三害”,另外一害就是周处本人。谁料身怀绝技的周处竟成功击杀了蛟龙,返乡时正碰到乡亲们欢庆“三害俱灭”,才知道自己被乡亲如此忌惮和嫌弃,也终于幡然醒悟,产生了悔过的心意。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故事的最后,周处前往吴郡拜访当时的名流大家陆机、陆云指点迷津。面对悔憾时光荒废而一事无成的周处,陆云安慰道古人朝闻夕死,何况周处现在已能清醒立志,其实是创建一番功业的时机。周处大为鼓舞,就此改过自新。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据历史记载,改过自新后的周处发展得如日中天,一度声名显赫。

从二陆处返乡后,周处发奋好学,原本孔武有力的武人又修得一身才情,加上当断即断的果决,不愁无处可去。一年后,周处被州府交相征召,后在吴国出任东观左丞。孙皓(公元242年-284年)末年,又出任无难都督。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周处的致仕生涯中,还发生过几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孙吴被晋朝攻灭后,王浑在建邺宫问吴国人:“各位是亡国留下的人,难道没有忧戚吗?”见状,周处则不卑不亢道:“汉朝末年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灭亡,吴国后灭亡,亡国忧伤,哪里只是一个人呢?”以此暗示历史的发展是生死继替,很难有王朝长盛不衰。王浑听罢面露愧色。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周处曾在洛阳出任新平太守,在任期间安抚将和西北方向作乱的戎狄,使其归附中原统治。后转任广汉太守时,明察秋毫,解决了许多郡内的悬案。由于政绩斐然,周处得到朝廷重用,在被委任楚内史还尚未到任之际,又被征拜为散骑常侍。对此,周处认为古人辞大官不辞小职,还是前往基层一线,安抚楚地刚刚经历丧乱的民众。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周处还一度升任御史中丞,但由于过于刚直,纠察弹劾了许多宠臣国戚,遭到朝中人的嫉恨,于是,周处又遭遇了当年同样的方式——随夏侯骏西征,最好战死沙场——被朝廷大臣遣离朝中。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后认为此行凶多吉少,劝慰他以母亲年事已高来推脱任务。周处却认为忠孝向难两全,既然已经告别亲人侍奉国君,就要为国家献身做好准备。不假推辞地奔赴战场。

恰逢此时都督关中军事的是周处先前“得罪”过的司马肜,周处对自己的命途发展也大概了然。当时七万贼兵驻扎梁山,周处却被夏侯骏逼迫带五千兵进攻。周处说:“我军没有后援,必定失败,不仅自身灭亡,也是国家的耻辱。”司马肜不听,依然命周处进军讨贼,见说服不过,周处便与振武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在六陌进攻齐万年。终究由于敌众我寡,而周处的士兵又军需匮乏,最后只能全力作战到全军覆没。 
 

连环画《周处除三害》,绘画:戴宏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周处逝后,晋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封赏钱财土地无数,还供养其母亲直到寿终。后来司马睿当晋王时,又为周处追加谥号为“孝”,以记录他在世时“固守仁德而不行邪僻”。

至此,颇有古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之风的周处,完成了人生中华丽的逆袭。

王戎抠门小气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跟周处一样,一朝闻道便改写命运,世间芸芸众生,更多的还是凡人,比如接下来这位王戎。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也选自《世说新语》,原文说到: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大意是说:七岁的王戎在与玩伴见到路边果实累累的李子树时,竟然能克制住不去摘来尝一尝,原因是他已经能推理出唾手可得之地,李子仍能堂而皇之地挂满树,说明那李子必然不好吃。
 

王戎不取道旁李。图源/网络


这样的反应和智商,哪怕在今天也得算个小神童。而王戎幼时不仅智力、耐性超群,据历史记载还身怀“直视太阳不头晕”的特异功能。六七岁时,王戎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把众人吓得作鸟兽散,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楼上看到后,称赞他是奇童。

能幼时就深入宣武场,也足见其家世不俗,据历史记载,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时期官至幽州刺史,而父亲王浑则官至凉州刺史,被封为贞陵亭侯。

父亲王浑与魏晋名士阮籍交好,每次阮籍登门拜访,更多的会跟王戎交谈。彼时,王戎十五岁,阮籍三十九岁。能得到阮籍的青眼,足见王戎的不凡。后来,在阮籍的带动下,王戎也参与进竹林“酒会”中,一举成就竹林七贤的美名,流传后世。
 

图源/网络


相比其他名士动辄超然物外、放浪形骸,王戎不仅入世,为人还颇有智慧,主要表现为他的“抠门小气”,但这种自黑的手段,其实是一种免遭人嫉恨、“闷声发大财”的智慧。

历史上记录了几件极为突出的“抠门”之举。

一是同他羁绊颇深的李子树。王戎庭院中栽种几棵品种优良的李子树,结的果实又大又甜。可能是对自家产的水果格外自信,王戎就准备把它们卖出去来换得更大的价值。同时为了垄断产权,防止其他人复制,他竟先把果核钻破再拿去售卖,这令人咋舌的举动传遍四里八坊,王戎“抠门”的人设就此立住了。

另外两件常为人道的“事迹”,则是王戎与自家人的相处日常。其一是说王戎的一个侄子大婚,迫于旧礼、碍于情面得送点什么,王戎思前想后,奉上了自己的一份礼物——一件单衣。这本是相当寒酸的礼品,没成想亲事办结没几天,又被王戎亲自登门拜访给要了回去。

送礼索回的“神操作”可不止这么一回。王戎的女儿出嫁时,照理说娘家都应该置办一笔嫁妆,越是显赫的家庭越会置办的丰厚。不按常理出牌的王戎这次又想到了一个高招,那就是去问别人借了一笔钱来购置女儿的嫁妆,其后这笔债务就自然转移到女儿女婿的头上,前前后后王戎既合辄礼数,又未损失自己一分一毫。


不过,事出反常必有因,身居高位的王戎自然是不缺钱的,而他不仅抠门,还要抠门到众所周知,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更多是为了自保。

一提起魏晋,人们就会想到竹林七贤、王谢风流,就下意识地认为那是一个名士风流、顾盼自雄的时代。而实际上,魏晋的另一面黑暗、血腥、残暴不仁。它让嵇康这样的人走上断头台,让王戎这样的人噤若寒蝉。

若说王戎吝啬,据《世说新语》记载,其父王浑去世时众人随礼百万钱,王戎均不接受。平日里,他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忠厚,对儿女慈爱,为人重感情,也曾讲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样感性的话语。

综合来看,抠门、吝啬,更像是他避世的手段,凭着这样“躲藏”的智慧,王戎活到了七十二岁,得享天年。

“成”也“完璧”,亡也“完璧”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中被证明“打脸”的例子。

完璧归赵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中蔺相如机智勇敢、胆识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完璧归赵。图源/网络


在当时,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秦昭王之所以能因为一块玉璧而将城池拱手相让,实际上源于秦王故意想找个借口来测试一下赵国的虚实,顺便也测试一下赵惠文王的政治手腕。

在这样的前提下,赵国选择以哪种方式回应秦国,直接反映出他们此时的实力。而后来蔺相如在秦宫的强硬表现,则恰恰代表了赵国面对秦国的态度:纵然实力还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哪怕是一块玉璧。秦昭王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死赵国使者,蔺相如也清楚这点,他做出的玉碎举动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场表演。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似乎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对于此事的应对,测试出了赵国对秦国的态度。

仅仅过了一年,秦国的军队就打了过来。公元前282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

如今来看,在“完璧归赵”的短兵相接之中,秦昭王似乎是一个窝囊蛋,赵国来的蔺相如则光彩照人。但是,“完璧归赵”表面的光鲜,无法掩盖此事之后赵国的实际损失。

陈胜吴广起义。图源/网络



此外,语文课本里还有一些反转的案例。

比如《史记》的《陈涉世家》,其中写到陈胜在田野躬耕时曾跟友人约定“苟富贵,无相忘。”后来,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并由此发迹。称王后,一位曾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如愿得到陈胜的召见,并被留在宫中。只是这位朋友进宫后常跟周围的人聊起陈胜发迹之前的八卦,被有心人听了去,就给陈胜告了密。陈胜很快就找了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此举一出,他的很多老朋友都敬而远之,当年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终究还是消散在风中。


语文课本中还曾收录文章《大禹治水》,其中写道:“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以褒扬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然而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先前其父鲧就因治水不成而被诛杀。当然,并不是说大禹贪生怕死,毕竟多年奋战在治水一线,即便迫于一定的政治压力,也终究是靠着对民众的公心才能坚持下来。
 

大禹治水的绘画。图源/网络

 
课本中的故事有限,而历史的空间还在顺延。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寻常百姓,谁的人生还没有点高光时刻呢?至于故事之后的故事,来自于人生选择与宏大时代的共鸣。 
 

参考资料:

《史记》《世说新语》方丽杰:《达斡尔族与汉族超自然英雄神话故事比较》,《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年第四期,第9-13页。 朱绍侯:《读魏晋史札记三则》,《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第88-91页。 侯冰玉:《〈世说新语·德行〉中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呈现》,《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9期,第66-67页 且志宇:《论〈晋书〉中王戎好财吝啬形象的生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第68-73页  周丽萍,杨萍:《论〈世说新语〉中王戎性格的多重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第120-121+148页。  徐江:《“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语文建设》,2013年第22期,第5-7页。  杨东录:《蔺相如的人格品质及启示》,《领导科学》,2016年第9期,第43-44页。  陈悦,孙雪霞:《试析〈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文化学刊》,2019年第8期,第110-111页。


END

者丨
樵棂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袁晓
排版 | 于嘉夫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果粒历史”超值特惠



国家人文历史+三联中读

南方周末+环球人物

4家年卡,平时分别购买

一共需要花982元

限时“买1得4”,只要299




在看”的永远18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