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亮了”“我脚着我能”,为什么人人都能快速整两句东北话?

柏舟 国家人文历史 2021-09-07

本 文 约 4000 字阅 读 需 要 11 min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的既定任务。成功出舱后,刘伯明激动地喊出了家乡话:“老亮了!”
刘伯明是黑龙江人,这次他算是让东北话走进宇宙。 

刘伯明出舱。来源/央视新闻


历史上,说东北话的人出镜率很高,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话就已经走出“国门”——我国第一部外国译制片的配音就是东北口音。
众所周知,东北话最厉害的地方,还不是逗你笑,而是传染你,“一个东北人,能造出一个家乡”。那么,东北话感染力这为何这么强?

东北话的出镜率


历史上,说东北话的人出镜率相当高。
凡是看过张学良30岁时的一段抗日演讲,都会对他地道的东北话记忆深刻。张学良在演讲中努力向官话靠拢,例如他在第一句说“中国”的“国”字时,明显按照其方言归派,入声派入上声,音同“中果”,而后面几次出现的“中国”则多为官话的阳平读法。但是,无论他如果向官话靠拢,他的东北话依然很浓厚,根本改不掉。

后期修复版张学良的抗日演讲。来源/腾讯视频

后来,张学良晚年回忆,他跟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起源于后者听不懂他的东北话:“误会很大,我这人有时说话转弯子,他就听反了。”张学良举了个例,蒋介石问他愿不愿意去办某件事,他反问:“我为什么不去?”意思就是愿意去,蒋介石却认为这是疑问句,表示“不去”的意思。张学良还说:“蒋先生一生气就讲浙江奉化话,我简直听不懂。这听话听不懂有很大关系,你也不能老问他。”这两个人一个说东北话,一个说浙江话,相当于鸡同鸭讲,不起矛盾才怪。
直到晚年,张学良虽然人已经离开东北半辈子,但还是乡音未改。我国著名的口述史学家唐德刚采访他时,张学良讲东北话,唐德刚一口安徽合肥土话,两个人又都耳背,口述历史做得很辛苦。也正因为张学良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唐德刚听不懂,所以《张学良口述历史》这本书迟迟未能出版。
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口音特别浓厚,他说英语也像在说东北话。有人说,张学良以一人之力,开创了东北英语的先河。
日本史上年龄最小的乒乓球国家队成员福原爱,堪称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原因无他,就因为她会说一口标准的东北话,甚至还纠正过中国记者东北话错误。福原爱小时候的教练是个天津人,所以她说话天津味。2005年,她加盟了中国乒超联赛的辽宁队,来到东北,天天跟王楠、郭跃们在一块。再后来,她遇到了她前半生最重要的两个人——汤媛媛和金惠美,这俩人都是辽宁队的,妥妥的东北人,一个又当教练又当妈地陪了福原爱二十年,一个又当陪练又当“男朋友”地陪了福原爱二十年。由于东北话强大的洗脑能力,所以,她一度开口就是东北话。 
可以说,从东北小品演员在春晚上频频出镜开始,全国人民就已经感受到了东北话的感染力,也一度把全国人民都拐到学习东北话的热潮中。 

苏联士兵说“那咋整啊?”


由于春晚小品和一系列与东北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电视剧在全国的走红,使得东北话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但有一个少为人知的事实是,新中国最早的译制片的配音也是纯正的东北口音。
1948年,我国东北地区正式解放,白山黑水迎来黎明,人民群众载歌载舞。为了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决定大量引进外国优秀电影,丰富我国的电影文化市场。
经过缜密的商讨与研究,我国决定引进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新兵马特洛索夫通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变成了一名坚强无畏的战士。影片的结局是,马特洛索夫为了掩护战友的冲锋,毅然决然以身体挡住了纳粹德军碉堡内的机枪火舌,为苏军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当时国人的识字率太低,如果只是将影片台词配上中文字幕,那么肯定绝大多数人看不懂。所以,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了《普通一兵》的中文配音工作,力求把它变成中国老百姓都能看懂的电影。 

《普通一兵》海报

 在那个年代,我国还没有过对外国电影译制的经验,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而且当时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所以也不存在标准化的配音要求。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基本都是东北人,所以自然而然,《普通一兵》电影的台词与配音,就成了一部东北味十足的电影。
这种本土化改造的结果,是令这部纯正的苏联电影在今天看起来就像是苏联版的《乡村爱情》。例如马特洛索夫在影片中曾有一段入党讲话桥段,电影台词本来是:
“我觉得我有入党的资格。”
可在译制过后,却被东北配音员说成了:
“我脚着吧,我有入党资格。”
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电影中还多次出现“你干啥捏?”“那咋整啊?”“那疙瘩”等等东北方言。 

东北电影制片厂

 配音员为了让老百姓看得懂,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对口型的译制方法。配音演员胡连华揭秘,当时,苏联演员有一句台词是说“胜利了”,俄语叫“乌拉”,但是,用国语讲“胜利”和“乌拉”的嘴型不一样,导演和工作人员研究“乌拉”翻译成中国字,如何念最合适。经过集体研究,译制时改成“冲啊”。如此充满想象的译制方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可谓是独创。

温馨提示,最正宗东北口音约在1分30秒处。来源/CCTV6电影频道


后来,随着普通话推行越来越广泛,译制片台词与配音也开始越来越规范,当初的东北方言配音也逐渐淡出舞台,再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哦,我的老伙计”了。 

东北话为何洗脑


东北话起源于明清时期,随着山海关内人口的饱和,出现了大量的失业农民,于是,一批来自山东、河北的农民们踏上了闯关东之路。而原来的山东话、河北话也与东北当地的满语、蒙语渐渐融合在一起,变成现在的东北话。可以说,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目前,东北话通行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河北秦皇岛市,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约为8200万人,现在已经达到1.2亿,是一个人口基数相当庞大的语言。 

描绘闯关东的油画。来源/网络


东北话之所以洗脑,最主要原因是它是我国众多方言文化中最偏向普通话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差不多能听懂东北话,不然,东北小品也不可能被搬上面向全国观众的春晚舞台。据说,任何大学宿舍里只要有1个东北人,四年后就能还你8个东北人,不论是河南话、浙江话,只要碰上东北话基本上都会被同化。由此可见,东北话的感染力有多么强悍。
从语调上看,东北话发音没有那么多仄起平收,其一,它的调值和北京官话相近,但阴平的调值比北京官话低(北京官话为55,东北官话为44或33)其二,它的声母上最大特征是汉语拼音翘舌的zh、ch、sh与平舌的z、c、s相混;其三,东北话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拼音里的r,一般会读成y,也就是著名的“东北银”。正因如此,东北话说起来特别舒坦、随意,不用费心费力。
东北话在动词上特别简化,你只需学会三个动词“整”“猫”“造”就够了,尤其是这个“整”字,几乎是一个万能词汇:
整=吃、喝,“这酒整两口”;整=弄、做,“我整个菜去”;整=办, “这菜咋整?”;整=欺负、折磨, “你把小孩都整哭了”……
总之,“整”适用于所有动词,生儿子可以说“整了个儿子”,写稿子可以说“整篇稿子”,买衣服可以说“整件衣服”等等。这就为外地人学习东北话提供了方便,如果你能整明白这个“整”字,基本上就算是把东北话整一半了。
“整”甚至可以用在英语学习中,替代绝大部分的英语动词,为学生的英语考试带来极大便利。据说在哈尔滨雅思考试圈里流行这样一项绝学,就是你在做雅思阅读时把句子里的动词全部换成“整”,能大大提高文章的阅读性。比如“某教授整了一个问卷调查”“一战前英国已经整起了环境治理”“妇女们整了一个横幅在白宫门口整起了抗议”,这个绝学的好处是遇到看不懂的动词你也能读懂这个句子。
东北话的叠词也很多,因此说起来特别省事、畅通无阻,例如心哇凉哇凉滴呀、别搁这跟我舞舞喳喳的、一天得得嗖嗖的、杠杠地、嗷嗷的、呼呼地、咔咔地……
东北话爱用词缀,还十分讲究地分了前缀、中缀和后缀。前缀有“稀”(稀烂)、“精”(精瘦)等,中缀有“~不~”(冷不丁)等,后缀有“实”(欢实)、 “楞”(斜楞)等。大家仔细品品,加上个词缀,立马让平淡的语言有了很强的表现力。
由于以上诸多特点,东北话自带一种幽默和风趣,再配上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和状态表情,就让人感觉喜庆。如果你有一个东北朋友,那你的生活一定不会缺少乐趣,他说点啥你都能乐半天。 

结语


如今,东北话不但走出了国门,还走进了宇宙。因为东北话感染力的强悍,有网友神评论道:待3个月之后,连外星人说话都得一股大碴子味儿。以后外星人与地球人见面,地球人问:“你瞅啥?”外星人可能会说:“瞅你咋地?” 

参考资料:

1、吕赫阳《东北话打哪来?》

2、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中国语言地图集》

3、于为《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

4、冯常荣《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


END
者丨柏舟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排版 | 于嘉夫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享89元/年会员续费168元/年新会员优购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