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挖出1.5吨古货币的盐城,为何这么有钱?

云川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2-30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最近,江苏盐城建湖县发现了一处钱币窖藏遗存。初步开采,窖内出土的钱币足足有1.5吨重,包括唐代开元通宝、宋代太平元宝等众多唐宋时期钱币。专家推测,这些钱币很可能是北宋末年所埋。


建湖县发现钱币窖藏。来源/江苏新闻


考古发现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至盐城这座位于江苏北部的沿海城市。为何盐城能挖出这么多古钱币?古代盐城的经济实力凭什么这么强?


盐城所在位置示意图。来源/天地图,标注/国历君


古人为何要在盐城埋“存款”?


解释这一问题前,得先说说古人把存款藏在地窖的事儿。“窖藏”是古人储存食物的常用方法。地窖里温度、湿度有保障,因而能够较大限度地保持食物的新鲜。不过印象里,地窖中储存的物品大多是蔬菜、水果,比如胡萝卜、大白菜、土豆、芋头。将钱币藏于地窖是怎么一回事?


对古人来说,窖藏货币是他们处理闲置货币的常用方式。在古代,类似当代银行这样的存款机构出现时间比较晚,比如用于寄存货币的柜坊到唐代以后才有,钱庄、当铺这些要到明清商品经济发达以后才出现。早期的古人怎么处理闲置的“存款”呢?


很简单,就埋在地下。早在战国时期,富商大贾和贵族家庭就选择在地窖中储藏金银铜钱。考古发掘中,出土窖藏钱币的情况屡见不鲜。以宋代钱币为例,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均出土过窖藏铜钱。把钱币埋到地下时,古人有时用翁或陶瓷罐装,有时用木箱子装,有时也“简单粗暴”直接就埋。从盐城建湖县考古现场返回的图片看,这次出土的钱币是直接分层埋入土坑之中。


出土窖藏钱币的情景。来源/韩严振《河南周口金代古钱币窖藏清理报告》


虽然挖出窖藏货币已有许多先例,但是一次性出土这么多的钱币还是有些特别的。究其埋藏原因,除了原主人私人收藏这一可能,还有另一种更有信服力的解释——遭遇突发战争。曾经,湖南省官圹坳就发现过一处钱币较多的窖藏遗存。考古发掘报告指出,这是当年金兵由江西向湖南渡江,地方官府为避免浩劫,将库房钱币埋入地下后形成的遗存。专家初步推测,此次盐城建湖县的窖藏货币同样可能是因北宋末年军事紧急才埋入地下的。


如果事实真如专家所言,北宋末年的盐城究竟经历过什么?是什么样的形势迫使时人如此紧急地将钱币埋入地下?


时光倒回至北宋末年,我们会看到当时的盐城恰好是宋金战争的前线。


宋代盐城的位置。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记/云川


从地理位置看,盐城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淮河以南。淮河,古称淮水,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重要的南北军事分界线。历史上,淮河一线一直是战争频仍之地。三国时期,魏国与吴国曾在江淮之间发生过激烈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在盐城设防,在此与北朝进行过多次拉锯战争。清人顾祖禹言“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道出淮河一带在军事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南宋与金两国大致以淮河为界。因此,位于淮河南岸的盐城很自然地成为宋金战争的主要交锋地。宋人洪迈在论及淮东边备六要地时,提及盐城,将其列于第三。光绪《盐城县志》载:“(宋室)南渡之后,涟水军属金。金与宋分淮为界,盐城遂为边地”,也指出南宋时期盐城重要的边地地位。


明年,召对,首论淮东边备六要地:曰海陵,曰喻口,曰盐城,曰宝应,曰清口,曰盱眙。(《宋史·洪迈传》)


抗击金兵过程中,宋金两国多次交战,其中不少战争与盐城直接相关。例如,建炎三年,韩世忠军队溃于沭阳后,曾奔盐城,由海道入平江。又如绍兴元年,张荣在今大纵湖附近击败金兵。后来,金兵还在盐城附近扶立伪齐政权,南宋与伪齐政权之间互相攻伐不断。


1127-1130金军进攻南宋,围绕盐城曾经发生过战斗。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从史书记载看,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当年盐城百姓所面临的那种兵荒马乱的生活情景。在军事紧急的情况下把钱币埋于地下,或许真是时人迫于无奈的选择。


盐城凭什么这么富?


话说回来,能埋那么多“存款”还得有个前提——有足够的钱币可以埋。以往的考古发掘证实窖藏货币多出土于经济富庶之地。盐城的一处聚落能挖出1.5吨钱币,足以体现出当地发达的货币经济。那么,唐宋时期盐城的富庶所凭借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地名“盐城”似乎已经透露出了答案。


盐城是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城市。自古以来,盐城的盐业就十分发达。绵长的海岸线为当地百姓煮盐、晒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汉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设置盐渎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因“环城皆盐场”,盐渎县改名盐城县。此后,“盐城”这一专名沿用至今。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朝历代都把盐放到资源的角度考虑。自齐国管仲实行盐铁专营以来,历代统治者十分关注盐业发展。“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由于盐的利润较高,官员把盐税视为田赋外最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唐宋时,盐城成为淮盐的中心产地。唐代,盐城设盐城监,专门负责盐务管理,同时还设置盐亭123所(盐亭为生产海盐的基层单位)。宋代,盐城境内分布有丁溪、竹子、新兴、七惠、四海9个盐场。


盘铁为古代主要煎盐生产工具。来源/中国海盐博物馆


除派驻专门的官员外,古代朝廷还想方设法开发与保护盐田。现在若是前往盐城旅游,范公堤这一历史景点定不能错过。范公堤是一条重要地貌标志线,标示了宋代江苏北部海岸线的走向。当年堤坝的诞生就与盐城当地的盐业发展密不可分。


范公堤的前身是唐代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修建的防潮堤,名捍海堰。宋代,捍海堰坍塌,范仲淹为防止海水内灌盐田,召集千万民工重修堤坝。修建成的堤坝北起阜宁,南至海门,绵延百里,极大保障了当地盐业发展。


范公堤长达90千米,随着海岸变迁,已经失去了捍海的功能,今204国道原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来源/节目《中国影像方志》截图


繁荣的盐业也带动了地方商业迅猛发展。唐代中后期,盐法发生重要变化,政府改变以往盐专营专卖的做法,允许商人参与贩运与销售食盐。在此背景下,盐城的盐商群体迅速崛起,还形成了一批盐业小镇。古代县实行分等制度,据地理志记载,盐城的等第为“上”,时人还将盐城称为“剧邑”,字里行间展现出盐城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南宋初年,黄河夺淮入海,盐城的制盐条件受到影响。随着海岸线的东移,淮北盐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盐城所在的淮南盐场。不过,明清时期的盐城还是淮盐重要的生产地。明《两淮盐法志》记载:“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清代,地方官员疏通运河以运输海盐。串场河串连起江苏北部各个盐场,将淮盐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其他区域。地图上距盐城不远的扬州,就是当年重要的海盐运输中心。淮盐从盐场经运河运至扬州后,再通过长江转运到全国其他地区。清末,实业家张謇鉴于海滩增扩等实际情况,提出废灶兴垦政策。此后,盐城的盐业日渐式微。


当代,盐城依旧保留了许多盐文化的历史痕迹,如清代盐课司衙门所在的安丰古镇中有一条石街,这条石街就是由当年盐商们留下的“压舱石”铺就而成。此外,盐城还有许多含有“灶”“场”“丿”“仓”字的特色小地名。可以说,在盐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银色的海盐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安丰古街中的石街。来源/中国海盐博物馆


奇奇怪怪产业出名的城


除了“盐城”以外,古代还有很多因资源或是特色产业而兴的城市,比如你会看到“铜城”“醋城”“甜城”……


有些城市光看名称就能猜出当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安徽的铜陵市,盲猜大概与“铜”有关。唐代此地置义安县,南唐时改铜陵县。铜陵是一座因铜而兴之城,古代的铜陵县有个别名——铜都。铜陵冶铜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西汉时,汉武帝曾在此设置铜官。唐宋时期国家在此地“铜官场”“利国监”,负责采冶铜的事业,唐宋时市面上流通的铜钱许多就在铜陵铸造。同样因铜而兴的城市,还有铜山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县始置于雍正十一年(1733),当年因此地东北有铜山,出产铜,故得名铜山县。


铜以外,其他因矿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也有不少。如辽宁的北票县、南票县。北票县、南票县两县的名称虽然没有直接透露产业,但实际上与当地的煤炭业相关。清代光绪年间,土默特右翼旗报奏报发现境内有煤矿四处,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获准开采。两地因开采煤的营业执照煤票而得名。


有些城市的产业虽然在地名上体现的不太明显,但特色产业已经闻名全国,甚至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别名。从与我们日常最相关的产业说起。


以醋闻名的,有醋城阆中。阆中市位于嘉陵江中游,三面环水,古时为川北重镇。现在提到阆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张飞驻守阆中的故事。但其实,阆中还有个特色——保宁醋(这里曾有政区保宁府)。保宁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对阆中人来说,醋不仅是调味料,还可以用来养生。现在当地的街头就有许多就用醋来泡脚的店铺。当地有句俗语 “走进阆中不喝醋,岂不跑了冤枉路”。


阆中依然保存着古法酿醋,用料十分讲究。来源/节目《记住乡愁》截图


以糖闻名的,如甜城内江市。《汉安竹枝词》曾记载:“天下蜜饯出汉安,人间美食在甜城。坊间妇孺煮蜜饯,始信汉安是甜城。”词中汉安就是今天四川内江市。因为历史上盛产甘蔗,制糖业发达,内江获得“甜城”这一美称。


相信随着考古专家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此次盐城建湖县窖藏货币背后很多真相会被揭示,唐宋时期盐城作为“剧邑”的历史脉络会更为清晰。


参考资料:

金其铭:《盐城历史地理》,《金其铭地理文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牛汝辰 :《地名与矿产》,《中国测绘》1994第3期。

刘秋根:《中国古代存款的演变》,《中国金融》2014第9期。

《“三味”高铁到站内江:品“甜味”、寻“甜源”》

《发现唐宋钱币窖藏,出土古钱币约1.5吨》,江苏公共新闻视频。


END
作者 | 云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国历好物


“世界遗产知识竞答”第三期开始答对越多,奖品越多点击图片,即可参与活动时间:2022年12月12日-12月17日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