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上的,出列!”《流浪地球2》中的悲壮口令,历史上并不少见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来源/电影《流浪地球2》截图
伴随着整齐的步伐,一张张已显苍老的面孔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了他们的责任。这是热门电影《流浪地球2》中感人至深的场面之一,许多观众为此流下了热泪。
面对着视死如归的人,影片中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周喆直对身边的人说道:“你觉得这样公平吗?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在人类历史上的危难关头,类似这样悲壮的话和悲壮的事,同样有人说过、做过。
战场上的死亡责任
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此类案例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国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信陵君在拿到虎符后——“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虽然这段历史中,信陵君的命令是“父归”“ 兄归”“ 独子归”,但这依旧是在一次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战斗中,做出的理智决定。此时的邯郸已被30万秦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由于秦军借长平之战大胜之威,令之前说好合攻秦军的楚军走到半路就一直犹豫不前。此时魏军的兵力不过十万,信陵君为了能击破秦军虎狼之师,必须精选出最为能战之人去执行这一近乎有去无回的任务,同时还要给这些也有亲人朋友的官兵们一个交代。
发布命令后,2万官兵可以回家,其余的8万精兵则万众一心直扑邯郸。在魏军迅猛行动的鼓励下,楚军也一改之前畏秦如虎的情绪,即刻行动与魏军一起进攻,终于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也因此名垂史册。
信陵君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二战中的“约翰斯顿死亡冲锋”也是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范例。1944年10月25日早6点23分,一架正在空中进行反潜巡逻任务的美军TBF“复仇者”式鱼雷机突然发现下方出现了一支庞大舰队。一开始飞行员还以为是美军战机舰队,等他看清楚了这支舰队上悬挂着的日本海军军旗时不禁吓得倒抽一口凉气,因为这支包含了4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1艘驱逐舰的庞大日军舰队正在向后方美军的“塔菲3号”护航航母舰队迎面扑来。“塔菲3号”护航航母舰队的兵力仅有6艘护航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和4艘护航驱逐舰。表面上看是6艘航空母舰,但这些商船改造而来的航母速度较慢,仅有18-21节,并且载机也很少,防护性能很低。而这批日军舰队中速度最慢的“长门”号,其航速也高达25节。美军舰队一旦被日军高速战列舰追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后方的海滩上还有大量美军登陆部队和刚刚卸下的物资,一旦遭到日军舰队大口径火炮轰击,损失将十分惊人。而此时日军也发现了美军舰队,他们正全速向“塔菲3号”狂奔而来。
很快,日军凭借速度优势,将美军舰队纳入射程,距离近到美军航母上的水兵可以用相机拍下日本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字样。此时此刻,世界海战史上著名的悲壮场面上演了。“约翰斯顿”号驱逐舰舰长厄尼斯特·埃文斯海军中校下达了一项永载史册的命令:“‘约翰斯顿’是一艘战舰,所以我们不会退缩。小伙子们,我们是在同绝对优势的敌人作战,把生死存亡抛在脑后吧!向那艘巡洋舰开火,把它的火力从友军那里引到我们这边来!”
“约翰斯顿”号确实是一艘战舰,但只是一艘排水量仅2100吨的驱逐舰,甚至还没有对面日军“大和”号战列舰上的一个炮塔重。但是危难之际,“约翰斯顿”号和其他几艘驱逐舰一起扛起了所有的责任,他们向日军发起了无畏冲锋,顶着密集炮火对日军舰队发射了所有的鱼雷,并在四面八方来袭的炮火中冲进日军舰队中央。混战中,他们发射的鱼雷将“熊野”号击成重伤,又调转炮口连续开火击中日军“金刚”号战列舰,令其难以精确射击后方航母,同时,“约翰斯顿”号还用快速射击打乱了日军驱逐舰群的鱼类发射阵型。战至3个小时后,“约翰斯顿”号已经被多枚大口径舰炮击中,最终和“霍埃尔”号驱逐舰和“罗伯茨”号护航驱逐舰一起战沉。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如同“窜进巨熊群的吉娃娃”的攻击下,日军攻击“塔菲3号”的努力彻底失败,日军指挥官栗田健男海军中将也被他们的攻击吓破了胆,他认为如此勇猛的攻击背后很可能有更大规模的美军舰队正在赶来,匆忙下令撤退。至此,美军的“塔菲3号”舰队主力和后方无数登陆官兵的生命得救了,而“约翰斯顿”号的这次冲锋也以其悲壮的行为,永远定格在了海战史的史册上。
萨马岛海战。来源/网络
和平年代的死亡担当
责任和担当也不仅仅在战争时期才有,和平年代一样会有危机出现,也从不缺少能够挺身而出的人。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突然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埃覆盖了大面积区域,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危难关头,同样也有一批人站了出来:“同志们请稍息!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务了。我和委员刚刚到屋顶上面去了一次,那里也没什么了不起!一切就绪,每个人到上面就铲两下然后赶紧下来,记住防护要领!每组十人,不要超过40秒!还是我先上去,然后是委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其他同志在后面跟着,注意安全。假期和黑海的疗养院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为了苏维埃祖国!”
这是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塔拉克诺夫少将,在下令清理4号反应堆上方废墟时做出的动员口号。在这位将军的带头下,人们奋力清理着密布的核废弃物。多年后,参与抢险的矿工面对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的“套路”式提问,给出了坚定地回复:“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不是我们就是别人,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点也不后悔!”
在月球车都无法工作的地方,用血肉之躯清理废墟的士兵。来源/《切尔诺贝尔利》截图
不过,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苏联在二战时期就已取消了“政委”一职,跟着塔拉克诺夫少将一起带头冲向废墟、清理核废弃物的,是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谢尔比纳委员。他当时的职务也很高,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属于一名“委员”,在俄语中的单词是“комиссар”,后来在翻译中被译为“政委”从而引起了部分歧义。事实上,作为苏联高层官员,当时已经67岁的谢尔比纳并没有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躲在后方指挥,他跟将军与士兵们一起冲进核废墟。在测定核辐射程度的行动中,由于目标区域核辐射污染可能已经极为严重,已经62岁的苏联防化兵司令皮卡洛夫上将下了一道命令:“你们都不用去,这次任务由我来做,我比你们有经验。”此时身边的官兵闻讯纷纷上前阻止,连他的警卫员也死死拉住他请求他不要冒这个险。但是皮卡洛夫上将只是笑笑说道:“我已经老了,也许只有几年寿命了,还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的指战员们吧!” 随后,这位老将军独自一人开车进入了危险区进行测量,测出的辐射数值是:辐射值已经超过上万伦琴,是属于极度危险的情况。而在整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苏联将军多达15人。
在苏联军民的拼死努力下,1986年5月10日,反应堆被炸开的洞口终于被彻底封住。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勇敢的人,在给切尔诺贝利的纪念碑上铭刻了一句话:“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挽救这么多的人,而直面死亡,并做出了这么伟大的牺牲!”
天灾面前的生死选择
在发生在1998年的全国特大洪水中,身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董万瑞中将,带领着约3万人民子兵来进行抗洪救灾抢险第一线。8月7日,在距离九江城区4公里的长江赣堤九江段4-5号闸口大堤在连日大雨和不断上涨的江水浸泡中终于支撑不住出现决口。执勤的解放军官兵发现后,立刻前往决口处进行封堵工作。水流越来越急,决口也越来越大。决口从3米猛然扩至5米、10米、20米……危难关头,董万瑞带领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在现场,他斩钉截铁地说:“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军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死守九江大堤。”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一连几天几夜不停修复大堤,最终在防汛指挥部调来的8艘船只封堵下才勉强堵住决口,可还有很多小口子依然在不停漏水,这些“蚁穴”随时可能造成二次决口。
关键时刻,董万瑞下令组成人墙堵口,随即第一个跳进江水之中。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在洪水中紧紧手挽手筑起一道人墙挡住浪潮,后面的部队抓紧时间修复并加固大堤。经过5个日夜的生死决战,长江大堤保住了,后面数十万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也保住了。从此,“长江大堤人墙”成为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铭记在新中国的史诗之中。
除了军人,普通人在危难之际一样会闪现出英雄的光芒。1976年7月27日晚上,唐山开滦吕家坨矿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作业。7月28日凌晨3时,唐山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
地震后的开滦煤矿。来源/网络
当时,吕家坨矿矿井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上千工人被困在井下。在一片慌乱之中,时任开滦矿务局吕家坨煤矿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并主管经营的贾邦友立刻组织起党员干部,召集并稳定工人情绪,随后通过电话机与地面取得联系。他们得知,由于强烈的地震,全矿断电,主副井提升系统陷于瘫痪,井筒歪斜不能走人,煤仓倒了,洗煤厂的墙也倒了。井下人员上井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通过-425到-125,再上到-70,通过风井爬梯子上井。但是在被破坏严重的地下,加之余震不断,上千工人们的情绪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关键时刻,贾邦友组建临时党支部和指挥部,所有人听从组织的指挥。同时要求其他党员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指挥队伍有序行进,还专门提醒大家要照顾好女同志和体弱的同志。在黑暗中,人们团结一心向出口慢慢走去。等他们找到出口后发现,想通过这里绝非易事。由于这个出口本身是矿井通风用井,直径不大,加上地震和大雨导致通道被破坏严重。此时,如果人上去多了,很可能会造成坍塌。但是如果一个一个地走,在余震的作用下,这个井口也随时又有坍塌的可能,而留下来的人将面临被活埋的可能性。在此关头,贾邦友和党支部做出了决定,女同志先上,洗煤厂工人上,采煤区的工人上……在大雨中,虽然不断有人被滑倒,但下面的人和上面的人始终相互照顾决不放弃任何一人。
等到所有工人都成功抵达地面后,党员和干部才陆续爬出通风井,而工人们的主心骨老贾则是最后一个返回地面的。在他成功返回地面后才发现,上千工友没有一人离开,见到老贾上来后,大家一拥而上热烈地拥抱他。而老贾只是反复说着一句话:“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多了一份担当和责任。事实上,无论是“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还是“父归”“ 兄归”“ 独子归”,所代表的都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一种取舍。对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来说,他们会质疑这是“道德绑架”,还会大谈“我从没从集体中捞到好处凭啥要我吃亏”,但历史和社会不会给这些人树碑立传。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下来,靠的是勇气、智慧和责任感,而这份精神也会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
《史记》 司马迁
《太平洋战争.1941-1945》,约翰·科斯特洛,东方出版社1985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阿列克谢耶维奇,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论中国》,亨利·基辛格,中信出版社2012
《决胜三江98抗洪纪实》,王文杰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8
国历好物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