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我国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科举制度的产物,而中状元则是科举中的最高荣誉。历代文状元中,既有位极人臣而涉宰辅者,也有以文章冠世而负重誉者。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产生于唐代,从此之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历史上共产生了600多位文状元。相比于数量庞大的读书人,状元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今天的这位主人公名叫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他不仅是有清三百多年一百余科中最末的一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状元。那么,这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末代状元,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境遇呢?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初三,刘春霖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一个农户家中。受生活所迫,刘春霖父亲来到保定府衙门当差,母亲给人当奶妈。刘春霖与哥哥刘春堂兄弟俩则被寄养在伯父家,白天劳动,夜晚苦读。虽出身贫寒,但刘春霖自幼聪慧过人,三岁识字,五岁成文,又能写得一手好字。10来岁时,他把自己写的对联拿到当地集市上卖,竟被抢购一空。读过春霖诗词文章的人,也都夸他有灵气。于是,“神童”之称誉满乡里。封建时代,地位卑贱者若想踏入仕途,参加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途径。刘春霖兄弟俩发奋苦读,也正是为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不过,清代科举规定,凡应试童生在考试时必须有廪生(已取得秀才并在县、州或府内领取一定银饷的读书人)保举,且需“家世清白”,凡娼妓、优伶、皂隶、军中杂役等人的子孙,均不得应试。才华出众的刘氏兄弟,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又是保定府皂隶,遂多次无缘科考。最后,才终于在一位廪生的力保下得以应试,并双双考中秀才。不久,兄弟俩进入著名的保定莲池书院学习,成为总教习吴汝纶的学生。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主持下,莲池书院虽为中式书院,却引入大量“西学”知识,《万国史要》《西国哲学史》《世界文明史》《海上权力史》等都让刘春霖受益匪浅。可以说,在书院埋头苦读的几年里,刘春霖打下了良好的国学与西学基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春霖兄弟俩参加乡试,再次双双考中,成为举人。中举后,刘春霖寄居在北京地安门外“通益常”布店的老乡徐老板家中,等待进一步科考。在徐老板的引荐下,刘春霖来到驻德钦差大臣陶世筠家担任家庭教师。由于刘春霖的小楷写得极为出色,陶世筠每次拜见慈禧的禀帖,都由刘春霖代笔。他那柔娟遒劲的字迹很快引起了慈禧的注意,就这样,刘春霖又肩负起了为慈禧抄写佛经的任务,并深得慈禧赞赏。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考场之一,广州考棚。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氏兄弟俩一同参加会试。这次,兄弟俩没能延续一同考中的佳话。哥哥刘春堂考中,但春霖榜上无名。按说,会试3年一次,春霖还得等待许久才能参加科考。不过,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特增加一次会试(时称“甲辰恩科”),刘春霖得以连续两年参加。农历五月二十一日(7月4日),273名考生齐集保和殿,从清晨到傍晚,他们奋笔疾书,终于交卷。3天后,乾清门外,再次进宫的考生们恭听殿试名次宣读。读卷大臣手捧黄卷,高声诵念,中考者一一应答,一直念完十名。在一片寂静中,第一个名字,也就是甲辰科状元的名字被高声喊了出来:刘春霖!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刘春霖在想什么。事后,有人探问皇帝神色,刘春霖说:至于刘春霖如何被选为状元,坊间多有传闻。有说是因其文章好,也有说是因为字写得好,其中“慈禧个人厌恶说”流传最广。据传,朱汝珍本是一甲第一名,刘春霖则是第二名。但主考官将殿试考卷呈送慈禧太后定夺时,因为朱汝珍用笔太重,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慈禧觉得朱汝珍的名字听起来有“诛珍(妃)”的意思。此外,朱汝珍籍贯广东,让慈禧联想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搅得大清江山不稳。而第二份试卷的字迹疏淡娟秀,慈禧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这字眼熟哇!”身后女官说:“这不是为老佛爷抄经文的举子刘春霖的字吗?”慈禧被提醒,连连点头。刘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又见籍贯是直隶肃宁,连连说:“肃宁,肃宁,肃靖安宁。”于是点了刘春霖的状元。这一解释过于严丝合缝,且充满神秘色彩,实在令人生疑。同科探花商衍鎏之子、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就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当时钦定名次的是光绪皇帝,不是慈禧太后;而且送呈卷子上的姓名都是密封的,要等定了名次才能拆封,根本不存在慈禧因不喜欢朱汝珍的姓名、籍贯而把他降到第二名的可能。不过,在进呈光绪的鼎甲名次中,朱汝珍确实在刘春霖之前,但光绪帝认为第二卷比第一卷写得好,所以才将俩人名次调换。当然,其中内情,恐怕只有光绪帝能知晓了。无论如何,刘春霖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在苦读多年诗书后,成为帝国的状元,万千士子的榜样。或许,在新科状元绕城夸官三日时,他会想起自己曾经求学的艰辛;会感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般如梦似幻的经历;当然,也可能会畅想未来如何施政安民……按照惯例,刘春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之职,贵为“天子门生”,他在士子们习以为常的科举路上已经平步上青云。但身处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潮里,刘春霖的命运注定与历代状元大不相同,他的职场之路也不会平坦。就在刘春霖成为新科状元的第二年,为了推广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光绪皇帝下诏废除相沿千年的科举制度。刘春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同年,清廷为推行新政,培养立宪人才,选派刘春霖等人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学成归国后,宣统元年(1909),刘春霖当选顺直咨议局(相当于省议会)议员,既而被选为资政院(相当于国会)议员。对中西文化和政治理论都有很深造诣的刘春霖,俨然已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专家与活跃分子。他始终以“直言敢谏之士,向为国家所器重”为行动指南,无论在资政院的演说还是辩论,都常常引来满场欢呼。宣统二年(1910),湖南巡抚杨文鼎未经省咨议局决议而发行国债,资政院认为此种做法违背立宪精神,应当处分。然而,军机大臣以此事纯属疏漏为由,不予追究。如此,各省咨议局到资政院,就这样成了摆设。刘春霖对此十分恼怒,在资政院会议上斥责说:“巡抚违法可以疏漏为借口,军机可以常常疏漏了?”并认为这是军机大臣有意破坏宪政,必须让他前来答复质询才可。不过,清廷本就无意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刘春霖虽有远大志向,却苦于无门而壮志难酬。
宣统三年十一月君主立宪党杨度、民主立宪党汪兆铭等发起组织国事共济会宣言书附简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这一时期,与其说刘春霖的文采为世人倾慕,倒不如说他的遗老身份更为社会所重视。1914年9月,应袁世凯邀请,刘春霖出任大总统府四等内史,从事文字应酬工作。当时,袁世凯授意其子袁克定指使各省组织“请愿团”进京向袁“请愿”,要求恢复帝制,借以欺骗广大公众。刘春霖就曾代表直隶省向袁“劝进”。他的这一举动,颇得袁世凯欢心,并夸他“志超正大,前途无量”。此后,作为“末代状元”,刘春霖还曾两次到山东曲阜,代表大总统徐世昌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不过,本性耿直的刘春霖,难以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刘春霖在总统府任职时,以善于词令、推理严密而著称,经常为一些问题与同僚们争得面红耳赤,也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和排挤,不甚得志。他曾说:“项城(袁世凯)师奏留襄新政,然内知性秉直,火气太盛,不可揽人事矣!”1928年,因为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57岁的刘春霖辞官。他在宣武门内智义伯胡同买下一座小院,过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优游生活。同年,直隶省省长想要任命刘春霖为教育厅厅长,但刘春霖以教育经费积欠甚巨为由,拒绝就职。摆脱官场俗务后,刘春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家乡建设中。1931年,老家肃宁县成立县志局,计划续修县志。刘春霖得知后,不仅为县志撰修捐资,还多方联络,搜集到《李贞女传赞》《先哲传》等稀见的善本志书,为《肃宁县志》的编修贡献重要力量。1933年,黄河决口,河北受灾严重,不少难民流离失所。眼见于此,刘春霖不顾年迈体衰,多方奔走,发起成立“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包头建立“河北新村”。两次移民330户、1100多人,沿途费用则由刘春霖等协会发起人承担。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即便想逃避政治,但“末代状元”的身份使得刘春霖总要经历政治与时代的考验。1931年年初,刘春霖六十大寿。此时,日本对中国东北、华北虎视眈眈,中国社会早已深陷政治动荡漩涡。家人本欲给刘春霖过寿,儿子刘海云也效仿老莱子孝行故事,亲自登台唱戏,引得亲友一阵欢呼。但刘春霖却很难高兴起来,他写诗道:“忧国忍能看彩戏,为传雪已兆丰年。”像杜甫“忧国愿丰年”一样,刘春霖在人生大喜的日子,忧心忡忡,唯有瑞雪屡降才能让他些许心安。袁世凯手批“二十一条”汉文稿。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然而,到该年秋季,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于次年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意图永久分裂中国。1935年3月,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带着溥仪的诏书,前往北平去请赋闲在家的刘春霖出山。郑孝胥的使者带着重礼来访,刘春霖则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出山,两名使者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长春,禀报主子。郑孝胥听罢大为光火,决定亲自出马走一趟。他听说刘春霖酷爱喝茶,便特意在北京前门外“张一元茶庄”买了几斤上好茶叶。郑孝胥还知道刘春霖对书法颇有研究,便试图来个“曲线救国”,先同刘谈论书法,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火候”差不多时,便话锋一转,切入正题:“贤弟,您是老佛爷慈禧皇太后钦点的状元,而今‘满洲国’仍是大清的天下,康德皇帝(溥仪)对您厚爱倍加,特派我请您到‘满洲国’任要职,您可不能辜负圣上的厚望!”“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说完,不待郑孝胥说话,便把带来的茶礼摔到郑的手中。郑孝胥面红耳赤,只得讪讪离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时,刘春霖的好友金选三惊闻这一事件,深怕刘春霖会遭不幸,便以自己病重为由,让刘到自己所在的天津躲避战乱。刘春霖接到信后,随即赶来,见到金选三才知他并没有病,还为自己在英租界安排好了住处。不过,当刘春霖听到北平惨遭日军践踏的消息后,潸然消下。他对金选三说:
“京城父老惨遭蹂躏,我当了逃兵,真有些愧对先祖之训导。”“日军在北平四处烧杀,北平不大安全,还是把全家都接到天津来暂避一时吧。”刘春霖又说:“兄之盛情,弟深为感激,但东藏西躲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日本人节节南逼,我们莫非要躲到南洋去不成?”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印发的《我们对卢沟桥事件的主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1940年夏,王揖唐出任日本人操纵的“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上任伊始,王揖唐便想借这位昔日同窗的状元之名作招牌,笼络人心,遂邀刘春霖出任伪政府北平市市长。但王揖唐刚到刘府,刘春霖就猜出了他的来意,直接将一杯茶水泼在地上,痛斥王揖唐:
“我是决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请免开尊口!”王揖唐恼羞成怒,第二天就命人抄了刘春霖的寓所,将其家人赶出家门,并强行拉走了他的全部家当。重压之下,刘春霖依然没有屈服,他愤愤地对王揖唐说:“宁做华丐,不当汉奸!”此后,经亲友重金买动和托人说情,刘春霖的家人才被准许回家。经此一事,刘春霖彻底闭门谢客,隐居家中。不过,侵略者注定猖狂不了太久。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战线正式形成,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正义一方倾斜。不知久居敌寇占领下的北平的刘春霖,是否知晓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
然而, 1942年开始,刘春霖饱受病痛折磨,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半个月后的1月18日,年逾七旬的他还是未能抵御住心脏麻痹症的侵袭,于睡梦中与世长辞。
在时代洪流中,刘春霖这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状元的人生际遇也与家国命运密切相关。在大是大非面前,刘春霖没有糊涂,面对敌伪的威逼利诱,他坚守住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为世人称道。正如那首京韵大鼓中所唱诵的: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资料》第26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书画艺术委员会编印:《天津河北文史》(第10辑)1998年版。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4:肃宁县地方志编:《肃宁史话》,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5:柴汝新主编:《莲池书院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7:赵彦凤:《从<中国历代状元传略>看历代状元的地理分布》,《陕西社会科学论丛》第1卷第2期,2010年11月。8:张玮:《“末代状元”刘春霖》,《同舟共进》2020年第12期。9:郝赫:《义士状元》,《曲艺》2022年第6期。10:杨丽娟:《末代进士》,《北京日报》2021年1月26日,第13版。11:钱国宏:《宁做华丐 不当汉奸──“末代状元”的民族气节》,《天津日报》2023年1月30日,第10版。*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