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球一小时丨点亮绿色未来,华电在行动!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8-31


地球一小时



今年是“地球一小时”

走过的第13个年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响应

地球一小时的影响愈发深远

什么是地球一小时?


2007年3月3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公众、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关闭不必要的电灯、耗电产品1小时。

行动,共创未来


今年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行动!共创未来”,即让我们从一度电开始,从一小时做起,用行动传递环保理念。


除了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导师生

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华北电力大学多措并举

努力成为服务“双碳”战略的

创新者、引领者

服务“双碳” 、共创未来

华电在行动


学校聚焦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教育部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立足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把深度服务“双碳”确立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战略抓手,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六大行动”,推出20条具体举措,加快构建和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大学治理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全方位提升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服务力引领力,努力在强化责任担当、践行时代命题中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一是以“双碳”使命引领学科专业拓新。以电、动等传统骨干学科和新兴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文理学科为支撑,持续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和内涵拓新,打造特色鲜明的能源碳中和学科生态系统。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高起点建设储能、氢能等新兴学科,论证设立能源安全、碳市场等相关学科。全力构建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碳储、碳市场等7个交叉领域本硕博一体化学科链条,建成氢能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新专业,筹建新型电力系统、碳金融与碳管理等特色专业或方向。加速新工科建设,建强做优双碳引领、结构完整、更具竞争力的现代能源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紧缺急需高端人才。 


二是以“双碳”使命推动人才培养提质。持续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中科院联建吴仲华学院,与中国电科院等相关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以科教融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获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三位一体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牵头组建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与国家电网、长城汽车、华为等企业以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国际氢能学院、“30·60ICT”学院等多种模式,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精准发力相关工作,以产教协同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持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共同倡议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以国际协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起点高标准筹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培养适应未来能源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急需人才,着力打造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三是以“双碳”使命赋能科技创新登攀。加强碳中和领域有组织科研布局,针对相关共性科学问题,推动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聚焦相关工程技术难题,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联合政府企业共建碳中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验证中心,推动相关成果转化落地。深度参与新能源主动支撑、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等工程,全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强化碳中和领域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跻身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挂帅”高校,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转设为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参与HR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持续跟进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工作。加快推进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集中力量建设能源电力集成攻关大平台,力争低碳灵活燃煤发电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立项建设。推进碳中和领域智库建设,整合校内外相关力量,组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等软科学研究机构,打造能源电力智库联盟平台,以刘吉臻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用前瞻性、综合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持续在业界发出有引领力、影响力的华电声音,为“双碳”战略推进提供有效决策支持。 


四是以“双碳”使命牵引开放合作升级。增强校企合作实效,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构建“一企一方案”差异化合作新模式,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华能集团共建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与华电集团共建“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与三峡集团共建“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联合体,各大企业首期投入经费均在亿元左右,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融合创新的新模式。拓展校地合作新局,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北京市昌平区开展新时期全方位战略合作,积极融入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建设。深化与河北省和雄安新区的战略合作,支持保定市建设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塑造“中国电谷”新名片。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网络建设计划,加强6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能源学院等建设,筹建碳中和领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球绿色低碳创新合作,努力培养服务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走出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五是以“双碳”使命加快高端人才汇聚。推进碳中和人才支持计划,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面向优先和重点发展学科领域,吸引和造就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托“创新人才支持与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依托学校战略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一支创新能力突出、工作机制灵活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实施碳中和“人才特区”政策,创优引才环境,开辟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推进“大师+团队”引进模式,积极探索与电力央企合作引进急需领军人才的新模式。健全育才机制,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育体系,以“一人一策”方式,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深化评价改革,完善破格晋升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潜心教学科研创造条件,引导广大教职工在不同岗位实现人生出彩。 


六是以“双碳”使命促进零碳智慧校园建设。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通过“双碳课程”和“课程双碳”及科普宣传、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大力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加快零碳校园建设,依托能源电力学科优势,与行业企业联手打造校园综合能源系统,构建智慧化能源运营管理平台,推进能源互联互通、清洁供热供冷,促进节能增效。开发多能互补学生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最大限度降低用能成本,实现北京校部学生宿舍“生活有热水,洗浴不出楼”全覆盖。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以“5G+零碳智慧校园”项目实施为牵引,提速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校园网的接入能力和覆盖范围,实现校园师生、资源和设施的安全高速全连接。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重构集数据、办事、消息、新闻一体化的“一网通办”平台。加强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人事、学工、教务、科研等系统的数据实现 “一数一源”。持续优化学校各项办事流程,深化网上办事大厅应用,辅以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全方位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质量,以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跃升,助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看看我们身边的“零碳”校园建设有哪些节能减排的“独门秘笈”

1

1

1

学校在校内建筑物楼顶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发电约100万度,直接并入校内微电网,在节省资金的同时也为校内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实习实践平台。

2

学校供暖锅炉采用学校自有知识产权技术进行脱硫降氮改造,在保持节能效果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同时为学校的产学研用提供了推广平台和展示基地。 

3

校供暖系统建有北京高校唯一一台锅炉烟气余热回用设备,在极寒天气下节能效率高,为学校节能做出突出贡献。  

4

学校主楼地库停车场全面采用节电灯具,并实行智能控制,可以实时调节地库照明度,相比传统灯具节电65%左右。


除了关灯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做什么


1

绿色办公

建议将办公电脑设置成节电模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电脑屏幕的亮度。打印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建议开启省电模式;使用双面打印,节约纸张。办公设备长时间不使用可关闭其电源,做到即用即开,减少设备待机能耗。会议室电脑、投影仪、照明等设备应在会议结束后及时关闭;下班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

2

环保生活

冰箱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还能降低冷藏室温度。许多洗衣机分有强洗和弱洗功能。不少人为了省电会选择弱洗功能,其实弱洗反而费电,而强洗不但省电,还可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热水器使用前提前3~5小时加热,水温调至60~70摄氏度;非节能型热水器不用时,最好拔掉热水器电源定期检查热水器中的镁棒,清理水垢。空调夏季设置26度以上,冬季20度以下。

3

低碳出行

积极采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绿色出行方式,坚持做到“135”绿色出行:

1公里以内尽可能选择步行;

3公里以内尽可能选择骑自行车;

5公里以内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环保低碳生活

行动共创未来

这是全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基石

也是每个华电人的责任

就在今晚8:30分

让我们熄灯一小时~

同时,学校地球一小时  

“五个一”活动正在进行

凝聚一种共识

完成一项运动

拨打一通电话

欣赏一场表演

发表一个观点

倡导低碳简约生活

服务“双碳” 保护地球

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

共创未来


近期精选

戳图片可直接跳转哦!

叮~您有一封感谢信!

刘吉臻院士参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座谈会并发言

祝贺!华北电力大学三位教师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素材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学科建设处 后勤管理处 团委 电网头条

编辑丨杨沁沂 朱峻良

初审 | 董艺双

复审丨刘馨浓

审核| 卜叶蕾 李惊涛 孙明涛 王新军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