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概述
掌上坦洲|坦洲群联村,他的历史你又知道几多?
今天为大家介绍
群联村
群联村在坦洲镇政府西5.2公里处。东连联一村,南邻新合村,西傍神湾定溪村,北接新前进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0个自然村,总面积15.59平方公里。
村(社区)来历
2001年10月由原群胜村民委员会、南沙村民委员会、联胜村民委员会、联星村民委员会合并称群联村。辖红丰、马角、群丰、联安、东风、新龙、裕农、顺合、南顺、有联、九顷、利益、联丰、五围、庄胜、联益、幸福、全胜、围尾、棉胜共20个自然村。
主要姓氏
有梁、吴、黄、陈、郭、何等姓氏
建置沿革
1949年前称二十六堡和二十七堡,后按堡改称村。
1952年建群胜乡(含南沙)。
1961年划出南沙称群胜大队。
1969年设群胜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3年称群胜乡。
1986年12月称群胜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群联村。辖红丰、马角、群丰、联安、东风5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红丰 坦洲镇政府西6.7公里处,清道光元年至七年(1821—1827年)筑成义兴、永安、单全等围,村民分围聚居。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粤期间,有难民逃此定居,形成村庄,分称永安及单全围。1983年合并称红丰村,寓意年年有喜事,岁岁庆丰收。聚落在沾涌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马角 在坦洲镇政府西9.7公里处,西、南两面濒磨刀门水道。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筑成安太、顷五2个围,后渐成村。因地处马角山南麓,故名。1961年易称长征队。1983年复称今名。聚落呈弧形线状分布。
群丰 在坦洲镇政府西8公里处。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筑成广安、有利两个围,村民分围聚居,各自沿用围名。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粤期间有难民逃至此居住。1958年曾分称群丰和东方红生产队,1983年合并,以地处中心的群丰为名。聚落在联石湾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联安 在坦洲镇政府西6.9公里处。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筑成广利、安益、宜昌三个围,后渐成村,分称围名。1958年分称战胜、向阳、红旗3个生产队,1983年合并称联安村,寓意联合起来好。聚落在沾涌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东风 在坦洲镇政府西7.5公里处。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筑成广盛围。民国19年(1930年)始有人定居,沿用围名。1961年称东风生产队。1983年称村。聚落在前山水道南岸呈线状分布。
▲村民围网起鱼(网友森林中的黑马 摄)
建置沿革
1949年前称二十三堡,后称二十三村。
1949年后称南沙。
1961年从群胜村划出称南沙大队。
1969年设南沙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3年称南沙乡。
1986年称南沙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群联村。辖新龙、裕农、顺合、南顺、有联、九顷6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新龙 坦洲镇政府西5.2公里处。原南沙村驻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筑成生龙、南龙、福龙3个围,后渐成村,分别沿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三村的尾字均为“龙”字,且寓意新发展,故名新龙村。聚落在南沙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裕农 在坦洲镇政府西6.1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人定居筑围。因逢农历初三、十八便有潮水(又称龙舟水)浸过围田,故初名马龙舟。后大部改种蕉树,便易称蕉树围。1983年改称裕农,寓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政策使农民富裕。聚落在二沾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顺合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北5.2公里处。清乾隆元年至十五年(1736—1750年)筑成南志围(俗称南围),后又筑成顺利、南胜、北合等围。村民分围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各村合并称顺合,寓意顺利合并。聚落在南沙涌上游东岸呈线状分布。
南顺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北5.3公里处。清同治十年至光绪十年(1871—1884年)筑成南昌、顺安2个围时有人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两村合并,各取首字而名。聚落在南沙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有联 在坦洲镇政府西5公里处。清光绪元年至十六年(1875—1890年)筑成合昌、二昌、有联3个围,后渐成村。因村处有联围,故名。聚落在南沙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九顷 在坦洲镇政府西5.8公里处。清光绪四年至十五年(1878—1889年)筑成顷益、二顷、顷三等围时有人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这3个小村的耕地最初筑成时为900亩,故名九顷。聚落在南沙涌下游西岸呈线状分布。
建置沿革
1949年前称二十五堡,后称二十五村。
1952年属联胜乡。
1961年析出建联星大队。
1969年设联星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3年称联星乡。
1986年12月称联星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群联村。辖利益、联丰、五围、庄胜4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利益 坦洲镇政府西偏北3.7公里处。联星经济社驻地。清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813—1820年)筑成利太、利益围时有人聚居。因村建于利益围,沿用围名。聚落在三沾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联丰 在坦洲镇政府西北4.3公里处。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筑成联丰围后有人聚居,沿用围名至今。聚落在三沾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五围 在坦洲镇政府西4公里处。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筑成五围后渐成村庄,沿用围名。聚落在三沾涌西北岸呈线状分布。
庄胜 在坦洲镇政府西北3.7公里处。清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五年(1813—1820年)有人居此筑成庄稼、万胜2围,分称围名。1983年两村合并,各取一字而名。聚落在申堂涌尾东、西两岸呈线状分布。
建置沿革
1949年前称二十二堡,后称二十二村。
1952年建联胜乡(含联一、联星乡)。
1961年析出称联一大队。
1969年设联胜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3年复称联胜乡。
1986年称联胜村民委员会。
2001年10月并入群联村。辖联益、幸福、全胜、围尾4个自然村。
所辖自然村基本情况
联益 坦洲镇政府西4公里处。原联胜村驻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筑成上、下合利等围,后繁衍成村,分称联合、下合、盛益和七顷围村。1983年合并,称联益,寓意联合有益。聚落在申堂涌西岸呈线状分布。
幸福 在坦洲镇政府西3.5公里处。清同治元年至五年(1862—1866年)筑成榄核、一顷、五福和西围,分围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其中有五福围,且村民祈望今后生活更幸福,故名幸福。聚落在申堂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全胜 在坦洲镇政府西3.8公里处。约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筑成耳西等围时有人聚居,村建于耳西、全胜围,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全胜地处中心,故名。聚落在申堂涌东岸呈线状分布。
围尾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南5.5公里处。约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筑成围尾、七顷等围时有人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围尾村为当地居民习惯活动的中心,故名。聚落在三沾涌出口处东岸呈线状分布。
棉胜 在坦洲镇政府西偏南4.4公里处。约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筑成棉昌和棉胜围时有人聚居,分称围名。1983年合并,因棉胜为当地居民习惯活动的中心,故名。聚落在前山水道西北岸呈线状分布。
坦洲人潮网编辑部
来源:坦洲镇志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抢购
不想错过推送,可以将公众号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