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德里,百年老街坊与时尚新地标 | Z/S空间志014
Z/S空间志014
拍摄:1503,发布:150314
标题:成都崇德里,百年老街坊与时尚新地标空间类型:茶馆、餐厅、住宿
空间面积:1100平米(占地1.39亩)
空间位置:成都市镋钯街
设计时间:2012年创意及设计:王亥
在吴世先主编的《成都城区街名通览》中记载了崇德里的来源:“南起镋钯街、红石柱横街交会口接红石柱正街,北止东大街,长239米、宽2米,泥石路面,平房院落民居。该地为清代协台衙门故址。1925年,有商人王崇德买大部住地取名崇德里。”
崇德里的大部分建筑已在世纪之初被拆除,仅余下十分之一的川西老院加以改造。锦官城里名噪一时的宽窄巷子,乃是清代少城残留下来的遗物,却唤起了整座城的人们对老街巷的巨大热情。于是,昔日的无名小巷崇德里,蜕变成了今日的时尚人文新地标。
细品崇德里的设计,我不自觉会想到上个世纪的美国建筑师赖特。自幼在美国农场里长大的他崇尚从环境中“有机生长”出的建筑,让人看不出设计斧凿的痕迹,却又分明感受到设计巨大的力量。其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流水别墅”。
面对此时崇德里的改造,设计师王亥极力反对“全部拆光再做旧”的改造策略,坚持在原址上修缮。“哪怕是残片,哪怕是废墟,它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就是唯一的。”这里很难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设计师作对比,但我想王亥老师一定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崇德里 / Congde Alley,一行小字小得让人察觉不到已经迈入。“谈茶”、“吃过”和“驻下”将整个崇德里划分出三个功能:茶馆、餐厅、住宿。
斑驳的墙面被保存。
“谈茶”中几乎完整保留下来了老建筑的骨架,并经过结构加固,能想象其成本是远远高于拆除重建的。柱与柱础带来无法复制的年代感。
整个崇德里的室内家具都秉承了统一的德意系风格,这也与赖特“有机建筑”的另一重要理念相合,即建筑内外的局部和细节不断重复,完成对一个有机整体的阐述。每个细部就好像拥有同一基因的细胞。
可能跟王亥早年曾是画家有关,空间里摆放着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乍一看有种艺术工坊里才有的“工作状态”。
我不清楚是否有意设计或挑选,新家具与老建筑骨架的颜色如此匹配。
川西老院的小天井,被轻钢与玻璃材质重新包裹。重视材料的本性,这也是赖特毕生秉承的理念。小天井在这里太重要了,我认为几乎是整个设计的精华之一,交通的流线与自然的光线都在这里交融。当然,唯一关不住的是风和雨。春风从屋顶穿下,秋雨从屋檐滴下,这两件事也是挺美的。
阳光在一天里换着角度倾泻下来。
属于成都的盖碗茶,不过是新的设计意趣,尺寸略大,造型更现代简约,可谓中西结合。
人们聚在这里喝茶谈事。开放的内部空间,似在延续成都茶馆文化的基因,又似在营造一种工作室氛围。我碰巧拍到了王亥老师本人。
“谈茶”的旁边是“吃过”。为什么叫“吃过”?我没有去考证。第一感觉是,街坊之间撞见,一来就问:
“你吃过了吗?”
“嗯,吃过了。”
这就是街坊之间的人情味。
这里做的是定时定量、需要预约的私房菜。设计师曾在香港把私房菜做得如火如荼,甚至被誉为“香港私房菜之父”,他坚持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的本味。这不由得让我再次想到设计师的阅历与设计作品的底气,之间有某种联系。
过道之间,混凝土、白灰、金属、玻璃、老青砖……材料的本性显露,在狭长的空间里生出一种美感。
墙上也挂着眼前家具的介绍。
与“谈茶”、“吃过”改建于川西老院不同,“驻下”的大部分来自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居民楼。用设计师的话说,“90年代就空白了?就不该是历史?”
小巷的尺度。
这种连接构筑物的好处之一是让阳光有了踪迹。
又是一处狭长的过道。“狭窄”,这似乎真的是我们对20年前街坊生活必不可少的记忆。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的高层电梯公寓,采用大面积的绿化空地和一梯几户的坚固防盗门,将人与人粗暴的分割开,再用互联网自欺欺人的缝合起来。彼时的人们,在1.5-2.0容积率的街坊里,常常于狭长的宅间走道里不期而遇,于是点头、微笑,“吃过没有呀?”
同样狭窄的住宿前厅。空间的局促,反而会催生对空间的“节约”,于是感官变得丰富起来。
九十年代住宅楼梯间特有的窗户样式,加上玻璃外墙的设计,一下把人的思绪带回二十年前。对八零后来说,那里是童年。
这是位于三楼的另一个休息厅。
十二个不同的房型。
地上的阴影有意思。
最大的一号房。
欧洲包豪斯风格的家具、现代与传统的材质、川西民居的空间感,三者结合,却察觉不到一点突兀。改造是一件难事,但唯有改造才能带来这种融会贯通的美感。
我来的这天,天气很好,这在成都并不多见。我认为成都人的群体性格养成与这里的气候有关。在很多别的地方司空见惯的阳光,在成都变得珍惜起来,于是成都人容易知足,知道收藏和品味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却发现了很多别人没发现的美好。
崇德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气”,招牌的左边就是一间称得上气派的公共厕所,甚至会让初来乍到的人误以为那里才是入口。崇德里有另一种“大度”,把自己淹没在街坊之间,与之融洽相处。有机生长的理念,就这样贯穿到设计与日常之中,润物细无声。
“崇德里,一个城市的回家路。”这是年过半百的游子王亥的心声,似乎唤起了更多人对“回家”的共鸣。
几点说明:
崇德里民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石柱横街,建筑面积539㎡,始建于1925年,由30多处院落、巷弄组成,每户院落不尽相同,三合院、四合院均存。大部分建筑于本世纪初被拆除,留存部分于2012年不落架重修,为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曾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每个建筑的形式、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有机建筑也被看作赖特整个创作的过程,材料、思想、基础的排列原则,在建筑里不断重复形成一个整体。有机建筑的概念不只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彼此间关系,同时也是将建筑视为一个有机体。整个建筑的布局依照一个中心的意境与主题,并且关注建筑里的每一个元素:从窗户、地板到填补空间的一张椅子,每一个元素彼此间都息息相关,反映了自然界中共生的生态系统。
崇德里所在的镋钯街靠近成都的城市中心东大街,那里是包括IFS、太古里、银石广场、春熙路的城市最繁华地段。
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背后是春熙路,远处为太古里。摄于2015年3月11日。
碰撞才有火花,所以兴起了美声配戏曲,又有喝洋酒吃串串。地道又洋气的成都生活,处处可窥。我也是一个混搭产品,自小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下:一面是岁月静好书香门第;一面是扯嗓子满脸泥的街娃儿生活。"街娃儿"的涵义,成都人懂得。这个词真精妙。关键词演变为老街坊、青瓦、石板路、锈铁锁、木板,全部原生态。前些年大刀阔斧搞改革搞现代化,这些过时的旧物毁了不少。我一直怀念人生头几年的时光,无拘束的野蛮疯长。卖香辣串的小贩挑着桶儿走街串巷,我流着鼻涕搬个小板凳坐在木板门前唱济公和尚。整条街都在笑。起伏不平的石板路暗藏玄机,下过雨后一踩就是一泡水炸弹。一个水井一街人打。嬉笑怒骂间,又亲切又快乐。
这样的生活已经离我远去,直到那天牧之同学提到崇德里。一眼就欢喜了,何况设计师跟我一样,也是那老街浸淫出来的街娃儿。
从内到外,全是喜欢的范儿。老建筑带着旧日时光缓缓走进心底,全是记忆中的味道、视觉与触觉,好像着素雅旗袍的韵味女子轻轻招手。心是静的,只默默不语就想随她去,去读她,懂她的美。然后发现,哦,原来她的内心,大气简单,又有艺术派的不羁。但最有的是老街坊的亲切。所以品茶吃饭落脚入住,不像是去了茶馆饭馆小旅店,倒像是回了家。
就像设计师本人,兜兜转转、踏破铁鞋,回家仍然是最催泪的字眼。那年代看似简单粗暴的建筑美,其实藏的全是细腻。一砖一瓦,木纹裂缝,幽幽绽放着往日气息。在这躯壳中,盛开的是一颗历经沧桑、游走四海,看尽繁华似锦,然后褪尽铅华,出世至简的游子之心。一个城市的回家路,也是这城中人的归真。—— 谢纽
已发布的项目:
80后设计师夫妇的60平米自宅 | ZS空间志001
七八公社小酒馆,市井里的怀旧博物馆 | ZS空间志002
一个裁缝和他的龚氏旗袍工作室 | ZS空间志003
顾裡,顾望梦里的街区 | ZS空间志004
朗读“方所”——书店里的奇幻之旅 | Z/S空间志005
在最好的年纪,终于等到了你——两个女生筑梦“大象酒吧” | Z/S空间志006
有茶会馆,有蓉城最带感的一杯茶 | Z/S空间志007
法国Maxim's马克西姆咖啡登陆成都媒体告知会 | Z/S人物圈001
NEBULA美发造型机构百位众筹人见面会 | Z/S人物圈002
轻安雅集——生命,入轻得安;生活,入轻安得雅集 | Z/S空间志008
Home Café: 回家,从二十平米的咖啡馆启程 | Z/S空间志009
顾裡会馆操办百人流水席 | Z/S人物圈003
印心琴院新岁雅集@有茶会馆 | Z/S人物圈004
标榜学院图书馆:中西合璧的“魔法学院” | Z/S空间志010
轻宿酒居,藏在成都森林里的低声倾诉 | Z/S空间志011
百位海归众筹的NEBULA珑贝造型 | Z/S空间志012
世外的“莫斯都”,藏地村落秘境追踪 | Z/S空间志013
以上关注本公众号后,查看历史消息或调取公众号底部菜单。
制作中的“空间志”项目:
书香私宅——三圣乡田园牧歌
一庐——艺术家的栖息地
马克西姆珠峰店——百年时尚餐厅的西遇记
以上将于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