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2岁美国“疯子”建筑师,在成都设计的地标建筑曾被炸掉一半?

黄曦 一筑一事
2024-09-03


2015年3月28日,“麓湖·艺展中心”正式开放的日子,它的设计师——Antoine Predock 先生并不在场。


被誉为“大地建筑之父”的建筑师Antoine Predock。


——这个建筑其实尚未完成,而它的亮相相较于最初的计划已推迟了三年。

 

结束了当天的采访,麓湖总设计师罗立平避开四方涌入的人潮,穿过仍在不断冲击钢材的电钻声,径自登上艺展中心角落处的阶梯。


他背对着高耸的塔楼,兀自向远眺望。眼前的湖湾和这无风清和的天气一般,无波无澜。


不远处的Chris(麓湖团队成员)无意间看到了这一幕,却并未上前与罗立平搭话,仅拍下了一张他孑然的背影,而这个背影,成为了艺展开幕当天最意味深长的瞬间


而当时的罗立平,或许脑海里正闪过那个远在1.5万公里外,名叫Antoine的美国老头(麓湖艺展中心建筑设计师)。


他知道,在这个老头的心里,还有另一个艺展。



- 第一幕 -

 ANTOINE·大地 


在建筑师的身份之外,Antoine首先是一个“疯子”。

 

这个酷老头热爱马拉松,痴迷潜水,甚至在每年大雪覆盖的季节,他会选择踩上雪橇从山坡直接飞越自家屋顶,年近八旬的他还曾在骑摩托时意外摔断肋骨。


皮衣与墨镜是他留给旁人最直观的印象,而酷爱古董机车的他,还收藏了数十辆摩托,这种文化甚至延续进了他的工作室之中。


Antoine的个人工作室。

Antoine的收藏中甚至包含一辆世界上最传奇的摩托——“The Vincent Black Shadow”——飞驰极速可达的 201km/h 的“速度之王”。


这种野性的生命力,或许始于他在新墨西哥州无垠荒漠中长达50多年的生活经验。

 

1936年,Antoine Predock出生于一个美国中部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则毕业于文学院——这使得Antoine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理性的诗意”。


50年代,在“西部梦”与牛仔精神感召下,年轻的Antoine一路求学向西。在新墨西哥州荒原的召唤中,他发现了天空与大地最根本的联系,也释放了自己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而这种根植于大地的风格,最终成为了他建筑生命的最好注解。


年轻时的Antoine。



“新墨西哥州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于我而言,新墨西哥州不只是一个区域,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囊括万物的力量 – 而我所信奉的建筑体系也充满这种力量。”

 


Antoine在新墨西哥州的处女作——拉鲁兹社区,是他开启“大地建筑”之路的一个标识。


他选择当地印第安原住民传统聚落的土坯作为材料,厚达40cm的红色墙体一方面为居民抵御了沙漠的寒冷与酷热,另一方面又极像周围绵延山体的延伸。


极具印第安文化风格的拉鲁兹社区。


此后,Antoine以同样的建筑哲学,完成了格兰德河自然中心、亚利桑那州尼尔森美术中心、加拿大人权博物馆等一系列“植根于土地”的作品。


Antoine的代表作加拿大人权博物馆。

格兰德河自然中心,1982年,Antoine制定了格兰德河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完成占地170英亩的展览大楼,以粗糙的混凝土斜坡和沙坑状结构融入树木繁茂的环境中。

亚利桑那州尼尔森美术中心,1985年,Antoine以类似传统建筑形态的低矮造型,点缀拔地而起的高耸体块,宛如绵延平缓的丘陵中凸起的高耸有力的山岗。


实际上,这种远离建筑潮流中心并自成一派的选择,来自一个奇妙的转折。

 

——与很多建筑师的成长经验相仿,Antoine也曾在年轻时“流浪”欧洲,追寻西方经典建筑与艺术的缘起。


但就在1963年的一天,游历归来的Antoine躺在曼哈顿朋友家的椅子上,录音机里突然传来鲍勃·迪伦的反叛乡谣“大雨将至”。


歌词中迷雾重重的山峰、悲伤欲绝的森林,和那绕来自荒蛮的声音拨动了Antoine内心深处某一根弦。


新墨西哥州的荒原,Antoine的精神归宿。


他随即启程,重返他的求学地——新墨西哥州,并开始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演绎自己独特的建筑哲学。


而就在同一年,一个同样偏执的人在遥远的东方大陆呱呱坠地——这个婴孩就是后来的罗立平。



- 第二幕 -

 时间·两次相遇 

 罗立平与Antoine 


2007年,罗立平带着当时已经71岁,刚刚获得美国建筑界终身成就奖的Antoine Predock前往麓湖项目实地勘测——不过当时这一带除了原生的荒土废田,就只有一片“饥瘦”的树林。

 

他们开着一辆身披红土的老吉普,在成都南郊没有道路的丘陵中驰骋穿行。随行团队记得,两个人最后站在高地上,罗立平指着远处的蛮荒,满腹豪情地勾勒着麓湖的规划,一座“葡萄状”的田园城市缓缓铺陈开来,而艺展将是它的精神堡垒。

 

Antoine当即发出感慨——这个并不高大的亚洲男人,面对着一个土坡,却好像在描绘一个王国。



敲定初案后,麓湖的设计团队与Antoine相约在美国阿尔伯克基的工作室见面,Antoine甚至亲手为这个“王国”制作了粘土模型。


当罗立平提出修改建议时,Antoine则直接将黏土刀伸向了他——一向强势的硬汉建筑师,竟然允许自己的“对手”直接在模型上进行切割与修改。


Antoine亲手制作的粘土模型。


这或许是最玄妙的争锋相对了。而就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另一场相遇开始了它的铺垫。



 李杰、孙莉与A4 


在距离当时成都“最南端”还有10km的“更南端”,青年艺术家李杰正坐在一辆上下颠簸的三轮车里,沿着机耕道向前,寻找那条专为A4画廊开幕而铺设的小路。(A4画廊后于2010年更名为A4当代艺术中心)


那天是2008年3月21日,A4画廊开馆展《透明》的首日。


A4画廊开馆展——《透明》。


李杰见到了与他同样年轻的女馆长——孙莉。这个美丽得近乎柔软的姑娘,3年前刚从英国求学归来,自此便与麓镇中一栋以“A4”命名的独立小楼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而这栋两层小楼所承载的私立艺术馆,后来又逐渐成长为了成都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


位于麓镇的A4当代艺术中心(麓湖·A4美术馆前身)。


当时的李杰没有想到,朋友口中那家“藏”有佳作的民间艺术机构,居然身处在如此偏远之地;

 

当时的孙莉不会想到,那个坐着三轮前来,又跟随着人群挤进馆内的长发青年,会在A4举办自己的展览,并在4年后正式加入,成为自己最重要的伙伴与策展人;

 

而两人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与A4后来的命运轨迹,会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建筑师Antoine,汇合在一道城市的裂缝之中。


孙莉,A4创始馆长。



- 第三幕 -

 裂缝·两声巨响 


“BOOM!”


站在艺展龙骨上的老顽童Antoine突然张开双臂,模拟出大地炸裂的声响。彼时,这座静待破土的现代建筑已经完成主体框架。


架着一副茶色墨镜,裹着单层皮夹克的酷老头Antoine,单手拿着图纸兴奋地跨过工地外围线,将比着“ROCK”的手高举过头顶,向被甩在身后的陪同人员清晰地吐出两个中文音节“piao liang!”


2011年秋天,Antoine此前最后一次来到艺展项目施工现场。


而不曾想的是,半年后,一次真实的爆破声撞击了这里。

 

由于新区规划调整,原本环绕艺展的弧形道路将被拉直,而城市中轴天府大道会直穿艺展中心的龙骨,也穿透原本独立的乌托邦。

 

——新城不可逆转的要以最快的速度向南直奔而去,原本建筑面积高达6万方的大地博物馆被迫改造,最主要的展陈空间只能永久地留在图纸上。

 

年届八十的Antoine在新墨西哥州的家中得知了这个消息,性格一向火爆的他几近抓狂。


麓湖艺展中心爆炸前后对比(由上至下依次为3D模型图、方案效果图、实地航拍图)。


同一时刻,早已得知A4即将拥有“新家”的孙莉,也深觉命运跟她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艺展被炸掉的那一半,几乎包含了未来A4美术馆的全部空间。


而那天下午,孙莉只是如往常般地为自己煮泡了一壶新茶。



- 第四幕 -

 时间·大地生长 


似乎正是从这道不可回避的裂缝中,大地才开始了它真正的生长。

 

面对既定现实,罗立平与麓湖的管理团队最终选择最大化地保留艺展的设计方案,经由之后长达3年的反复停工、复工,以求最大程度地将此还原。


耄耋之年的Antoine也始终关注着艺展——他在亚洲唯一的落地项目(尽管并不完整)的近况,并在“退休”后依然主动提出为艺展的水上剧场完成新的内装设计。



而孙莉更没有放弃,她与来自DESIGN ARC日本设计师Yo-ichiro在艺展仅剩的空间中寻找机会,进行大刀阔斧地开拓。


最终,艺展初案原先预设的车库,在爆炸声沉寂的四年后,转身成为3500平米的美术馆空间。


艺展中心改造中的过程记录。

A4美术馆刚刚改造完成时所拍,其原本功能为车库。


2015年12月31日,新馆建成那年的最后一天,位于麓镇的A4旧馆伴着它最后一场展览的收场,关上了灯。


在没有展览的日子里,各种纷扰的言论翻涌而来。而这一切的舆情,又最终止于471天后的那场A4新馆开幕展——《创造空间》。

 

这天,孙莉择了一身纯白色的西装,和杨柳依依的绵绵四月天恰合所搭。李杰默默站在她身旁,而这场展览是他自09年与A4首次合作后的第20场。


A4美术馆开幕展《创造空间》,由馆长孙莉和独立策展人李振华担当艺术总监。


时针再往前拨动,一个春去秋来,便踏入又一年初夏的炽热。


这看似平淡无异的夏日,相距Antoine和罗立平的山地冒险、孙莉和A4于麓镇的安落,转眼已有十年。



.

.

.


在这10年的时间跨度中,一片荒芜之地,须臾间可拔地而起一座巍峨高楼,又倏然坍塌;

 

城市规划曾令它“受难”,但也为它偿还了另外的价值——当另一条都市动脉涌动于它泥土的正下方,它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新城物理与认知边线的界定;

 

而曾被认为不可“轻易触碰”的当代艺术,在城市的进程中,亦渐渐找到了一个可与公众互望的窗口。



接引着大地的建筑在不断生长之时,时间与个人的力量也在雕琢着建筑本身。


无论是意外的腰斩、重构的挫折,还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变化与颠覆。而所有人生命弧线的交互,亦不过只是空间维度上的一瞬一点罢了。



.

.

.



- 最终章 -

 时隔7年,他回来了 


2018年6月3日,酷老头Antoine将重新回到艺展——在时隔7年后,第一次走进这座“未完成的建筑”。


82岁的Antoine会带着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设计作品与贯穿始终的建筑哲学,在这里叙讲在生命长河中那些他与大地的过往。


而艺展中心设计的初案原点和过程中的演变,也将在这一天首次完整地呈现于公众面前。



10年前,因一座建筑而交集的老朋友们,在7天后,亦会从四面回到这个原点。

 

皮衣加身的酷老头Antoine朝着艺展中心的入口疾步走去,在入口处突然停顿。


罗立平拍了拍他肩膀,在与他一同往内的沿途,平静跟他叙讲这座建筑里曾发生的种种。


而从另一侧入口走进的孙莉,照旧择了一身素雅的纯色西装,在Antoine转身的一刻迎上了他的目光。


同一时刻,他鸭嘴帽沿边的白色鬓发微微一动,一阵初夏的风从旁吹过……



.

.

.


END




[ 时间·大地生长 ]


“A4+Design”讲座 限额招募


关于“艺展”十年演变的过程回顾

关于“艺展”设计初案的首次披露

关于“艺展”老朋友们的原点聚会


时间:2018年6月3日 14:30—16:00


地点: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延线麓湖艺展中心(麓湖·A4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报名方式


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名额有限,最终以电话回执确认




 创作团队 


策划

撰稿

摄影



栏目

  


牧之、黄曦

黄曦

牧之、方正、HB、叶子文、钟鸣翔、存在建筑-建筑摄影等,或由麓湖、A4美术馆提供,或来自网络

空间志/人物圈/筑事研究院/小蓝书百科/筑事会/言筑


* 陆奂对本文亦有贡献。


📂

延伸阅读

 你真的了解麓湖与A4么? 


当我们谈论麓湖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成都 2016/08

471天后,A4回来了。

⚲ 成都 2017/04



凡一筑一事刊载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如违反上述声明,一筑一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留言互动 


文末留言分享一个

“我与艺展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们将挑选7个有趣或戳心的回复赠送

一份“藏有完整艺展”的神秘礼物

(2018年5月28日14:00开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