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英九最动人的文章:妈妈走了

2017-07-21 善行道


马英九和母亲感情深厚,曾多次公开表示,他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家教。

 马英九母亲秦厚修的教育方法在家族中颇有声名。马英九兄弟姐妹共5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马以南、马英九都是哈佛大学毕业。

  


母子情深 

   2008年5月20日,当马英九在小巨蛋宣誓就职台湾地区第12任领导人,坐在台下的老母亲秦厚修频频拭泪。这一幕,曾感动不少蓝营支持者。

  秦厚修一生低调,很少在镁光灯下露脸,但就算秦厚修再低调,在儿子从政的关键时刻,她有时也会化身"超级助选员"。2013年10月8日,秦厚修化着淡妆,一袭黑底褐纹正式套装,一贯地优雅。这天,她与儿子马英九出席台湾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活动。


  这是秦厚修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也是秦厚修在马英九卷入"九月政争"后,亲自站出来力挺自己的儿子。她没有发表言论,虽无声却给了马英九莫大的支持。


  马英九经历过多次政治风暴,从担任市长到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他常被对手抨击。秦厚修曾用巧妙的话语,回答记者们带挑衅意味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支持与爱护。她曾对媒体说:"我的儿子不是圣人,每个人都有某些缺点。被骂没关系,因为这也是进步的过程。"


  曾有媒体请秦厚修比较马英九和谢长廷,她回应说:"谢长廷比较能干啊,我的儿子老实得很,他比较不‘奸巧’。"


  秦厚修不担心马英九被人批评,却在乎她与儿子共度的时光越来越少。

  自从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多年来,马英九太忙了,作息时间和家人完全不一样。这些年来,秦厚修想见儿子一面并不容易。


  为了见儿子,秦厚修曾想了一个办法:坐电梯。马英九早晨六点半出门跑步,然后回家吃早餐,准时上班。秦厚修就拿捏着时间,守在3层电梯口,陪马英九坐电梯到1层,目送他上班。


  2007年,在"特别费案"的起诉期间,马英九每天和幕僚们谈到深夜,等电梯也不管用了,住在对门的母亲很久都见不到他。一天早晨,秦厚修早早打开门等着。马英九刚出门,她便紧紧地抱住儿子。50多岁的马英九,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马英九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搬出了位于秦厚修对面的家,与母亲见面的机会更少。纵使公务繁忙,马英九每周都抽空回家看看妈妈,吃顿饭。这是马英九与秦厚修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据台湾媒体报道,秦厚修在加护病房救治一个月后,因慢性肺部肿瘤并发呼吸衰竭,于2014年5月2日傍晚6点16分病逝于台北万芳医院,享年93岁(1922-2014)。马英九在傍晚6点左右抵达医院,陪伴母亲度过其人生的最后十余分钟。


  母亲辞世后,马英九乘车离开医院,并在车上被台湾记者拍到。照片里的马英九,眼含泪水,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马英九一篇《祭母文》,更是道出了母亲秦厚修艰辛而不寻常的一生。

  

  湘女秦厚修,出生于宁乡县枫木桥乡双井村,少女时代曾在湖南、重庆两地求学,后在动荡纷乱的战争年代,随父亲秦卓安、丈夫马鹤凌前往台湾,她的母亲与3个弟妹则留在了大陆。

  

  一家人分散各处,再取得联系是在近30年后,重逢更是等待了近40年。甚至家族中的很多人没有等到与亲人的通信和见面,便已离世。

  

  历史的跌宕,深深印刻在秦氏家族的变迁流转之中。半个多世纪里,多少思乡念亲的故事与情怀被时光铭记……

 

秦门四杰

  

  1922年农历十月初一,宁乡双井村的秦家大宅里,诞生了一个女婴。她的父亲秦卓安时任国民党第11集团军机要室主任,母亲刘梦桃亦是将门闺秀。对这个女儿的到来,夫妻俩盼望已久。

  

  很快,秦卓安夫妇为自家千金取名厚修,字彤熙,其中所蕴含的期许与珍爱可见一斑。

  

  秦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秦厚修的爷爷秦笃生是晚清举人,在当地曾经拥有几千亩的土地。

  

  “祖父、祖母有9个子女,六男三女。秦厚修的父亲秦卓安是老大,我的父亲秦勉庵排行老四。”曾担任省政协委员、宁乡县政协副主席,今年73岁的秦希午是秦厚修的堂弟,他是目前秦氏家族留在宁乡县的后代中唯一通晓家族历史的人。

  

  后来随着秦笃生的病逝,秦家开始中落,但家境还算殷实。

  

  “秦卓安是几个兄弟当中官职最大的,很多兄弟姐妹在他的影响下,逐渐离开老家,进入国民党政府上班。”秦希午说,这当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父亲。

  

  秦厚修的母亲刘梦桃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却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

  

  秦卓安、刘梦桃夫妻育有两子两女:长女秦厚修,次女秦冰熙,三子秦灿石,四子秦效颇。

  

  “旧社会讲究家庭出身,秦家是读书世家,讲究以读书培养后代。”秦希午说,在秦家的家谱中,有“耕读传家,勤俭课子”的祖训,再加上秦卓安接受过新式教育,认同男女平等,因此秦厚修四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秦厚修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曾任职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台湾“中央银行”专员、外汇处主任等职;秦冰熙毕业于湖南大学外语系,曾在长沙第十中学任教,1989年参与创办长沙培粹实验中学;秦灿石毕业于湖南农学院,之后在山东省农科院工作,是研究棉花育种的专家,曾连续担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秦效颇从长沙有色金属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冶金研究院工作,1957年被下放到内蒙古冶金工业厅,曾担任过五、六、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计委副主任。

  

  对于秦家四姐弟,马英九曾有过一段叙述:“我有一个办教育的阿姨,一个研究棉花的舅舅,一个冶炼黄金的舅舅,还有一个从事金融的妈妈,你们四姐弟真是有趣。”而家乡人则称他们四姐弟为“秦门四杰”。

  

  事实上,除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就突出外,四姐弟在文学书画领域均有着很深的造诣。2005年,姐弟四人将他们一生的书画、诗词作品,结成了一本《淮海余音书画集》。

  

  秦效颇曾回忆,姐弟四人擅长诗词的缘由是因为母亲。“她把诗词当成摇篮曲,教给孩子们咏唱,我们从小就在这种诗词的旋律中长大,自小就会背诵很多诗词。”

  

  姐弟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诗词的故事。秦效颇小学毕业后,因病错过了升学的考期,在乡下读了一年私塾。私塾老师的入学试题是一副对联:“青草池塘青蛙叫”,秦效颇不假思索地对了个“乌龙潭里乌龟爬”。先生莞尔一笑道:“算是对上了,只是孩子气十足。”接着先生感慨地说:“十年前收过一名女学生,对的这幅对联是‘白石山头白鹭飞’,意境十足。”秦效颇大为赞赏,忙问先生这位师姐是谁。先生告诉秦效颇,女学生正是二姐秦冰熙。

  

  

放弃仕途 相夫教子

  1941年,在重庆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念书的秦厚修,认识了政法系大她两岁的湖南同乡马鹤凌。

  

  不久,秦厚修便写信将恋爱一事告诉了母亲刘梦桃。刘梦桃收到信后,高兴之余又有几分担心。她既怕马鹤凌在老家订过“娃娃亲”,有了原配,又怕马家家境不好,委屈女儿。盘算了几天,她就委托秦厚修的表哥刘尧明冒充马鹤凌的同学,去马家探个究竟。

  

   “身家清白,从无婚配。”表哥回来向秦厚修的母亲报告:“马家是户好人家。” 秦家父母便答应了这桩婚事。1944年8月20日,秦厚修和马鹤凌在重庆举行婚礼。

  

  1948年与1949年,马鹤凌、秦厚修夫妇两度前往台湾,准备国民党的撤退工作。期间,秦厚修曾在台北一家餐厅当过会计。因念及家人,夫妻二人两次返回大陆。

  

  1950年,马鹤凌、秦厚修带着3个女儿来到香港。当年7月,马英九在香港九龙出生。整整6年时间,秦厚修带着年幼的孩子,跟着丈夫马鹤凌辗转流离,三赴台湾,又两度离开。直到1951年再到台北,才算安定下来。


  为了维持一家八口的生计,秦厚修在生下小女儿马莉君后不久,就得出去工作。她做过"国防部总政治部股长",1957年出任了"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组员",1960年又升至"专员"。


  马鹤凌秦厚修夫妇在外打拼时,沉重的家务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身上。一家人居住的宿舍楼里共住了11户人家,将近70口人,大家共享一个水龙头、一间公厕,家家要自备水缸和马桶。


  马鹤凌一家挤在2楼的最后一间宿舍中,婆婆负责看护刚出生的小女儿马莉君。那时候,7岁的大女儿马以南每天倒马桶、帮奶奶做饭,停水时还要带着奶粉罐去对面的龙山国校提水。到了刮台风的季节,屋顶漏雨,5岁的二女儿马乃西就用饼干盒接水。


  这是秦厚修到台湾后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此后,家境渐渐好转,一家人搬迁到了台北复兴桥的一处寓所。眼看着马英九逐渐长大,秦厚修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放弃很有希望的仕途,全心全意相夫教子。


   在家里,马鹤凌定下了"教育大计",秦厚修是这些"大计"的执行者。她把走廊改造成"书房",在走廊的每个窗户下都钉了一块木板,给孩子们当书桌。每天早上6点,她催孩子们起床看书。到了晚上10点,谁还贪玩不睡,她就直接关电闸。


  她辞退了佣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家务,谁做得多,"奖金"就拿得多。家里的衣服,除了马鹤凌的西装是定做的外,其他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秦厚修每天都要给马英九讲解一篇古文。有一次,马英九和妹妹吵架,秦厚修也不责骂他,只吩咐道:"去把《左传》拿来。"马英九捧着书走过来,秦厚修又说:"翻到《郑伯克段于鄢》,大声读出来。"马英九照办了。等他读完,秦厚修才说:"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做兄弟的要一心一意;做母子的要相亲相爱。家庭如果不和睦,就会影响到国家大事。你明白了吗?"马英九听了,心服口服。


  马鹤凌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要求马英九也好好练。但如何运笔、用墨、临帖,却是秦厚修在指导。马英九的字,习的便是母亲钟爱的"柳体"。喜欢背古文、练毛笔的马英九,一度被同学们戏称"古代人"。


  马英九曾多次公开表示,他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家教。这正是他对母亲秦厚修最贴切的尊敬。"父亲像是理论家,母亲像是实践家",秦厚修的言传身教,对马英九的一生影响深远,更是马英九从政生涯的最大支柱。


 





来源 |综合《环球人物》





马英九最动人的文章:妈妈走了




2014年马英九于脸书上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悼文,不仅回忆了慈母的一生,更是将中华民族那段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娓娓道来。质朴的文字、淳厚的家风、动人的倾诉,感动了亿万华人。




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

 

她弥留之际,我赶到万芳医院加护病房,紧握着她微温的手,这一双把我养大的手,吻着她的脸颊,在她耳边低声的说:妈妈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妇、女婿、外孙都在您身边送您,爸爸会在那边迎接您,妳好好走,不要怕喔!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们接着用「生日快乐歌」的调子含泪轻声合唱:「谢谢妈妈生我,谢谢妈妈养我,谢谢妈妈教育我,谢谢妈妈爱我」。妈妈合上眼,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

 

时间,是5月2日下午6点16分。



◎马英九全家福。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旁边是母亲秦厚修

 

妈妈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知书达礼,她幼受庭训,从小聪慧善良,进小学前念过私塾,国学底子不错,又写得一笔娟秀洒脱的好字,有大家风范。妈妈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长沙著名的周南女中与省立长沙女中。高中毕业前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她亲身经历这一场艰苦惨烈的民族御侮圣战,自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影响她的一生。

 

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与金陵大学,她选择前者。抗战时期,政校从南京迁到风光明媚的重庆南温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乡马鹤凌─我的父亲。妈妈年轻时美丽而有气质,会念书、字写得好、又喜欢运动,在学生领袖兼运动健将的父亲积极追求下,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父亲当时称赞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1953年,三岁的马英九和妈妈秦厚修


民国33年秋,抗战进入尾声,日军准备反扑,重庆震动。蒋公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父亲带头响应。当时妈妈至为不舍,但以国难当前,义无反顾,她在送别会上说了一句鼓励父亲参军的话,令人动容,也让我至今引以为荣:「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

 

父亲加入青年军不久,抗战就胜利了。父母带着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继在长沙出生。民国37、38年父母两度来台湾,妈妈当时曾在台北一家餐厅当过会计。38年大陆局势改变,父亲应长辈与同学之邀,再回大陆西南作最后一搏,此行凶险不小,当时妈妈已怀了我,她忧心忡忡,仍然含泪送行。38年底父亲幸免于难,并设法救出在湘潭老家的奶奶,安排她与二姊、三姊在39年春来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妈妈也带着大姊从台湾赶到香港与他们团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于九龙。


当时父母都在九龙「荔园」游乐场打工,妈妈当收费员,爸爸白天在家做馒头,晚上到「荔园」去当茶房,奶奶在家照顾四个小孙子女,一家7口,每天只吃两顿饭。6岁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饭给上班的妈妈,妈妈不时典当外婆送她的首饰来贴补家用,全家生活相当拮据辛苦,但在乱世中全家人能够团聚,已经相当幸运。等了一年多,全家总算在民国40年10月来到台湾,先借住在桃园,半年后搬到台北市万华,在一个拼凑的大杂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过,小妹也在此出生。

 


◎未满一岁的马英九和祖母


妈妈天性善良勤俭,伺候老奶奶相当体贴,两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妈意见不和,奶奶还常站在媳妇这一边。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较亲近妈妈。当妈妈调到石门水库工作的时候,就把读小二的我和小妹带去。白天我们到龙潭的三坑国校借读,下午回宿舍跟妈妈共进晚餐。民国47年的台湾,既无电视、计算机,电影院也少,妈妈就利用晚间,教我读《古文观止》。数十年来,每次回忆当时妈妈灯下课子的温馨画面,就感动不已。这次妈妈在加护病房的初期,意识清楚。探病时,我背「桃花源记」给她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我们重温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现在妈妈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贤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兼课、做饭,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妈妈因此烧得一手好菜,很受欢迎。还有不少人专程来吃她拿手的红烧辣羊肉。妈妈也会织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缝纫机,就是她贴补家用的利器。我们姊弟妹念小学、中学的制服,很多是妈妈亲手做的。当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妈妈能烧菜、做衣服、织毛衣,节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级暑假,参加童子军露营,学会了做红烧茄子。回家后做给妈妈吃,她看到13岁的儿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妈妈,开心极了!也因为妈妈会做菜,我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



◎马英九全家福。最后面那个英俊的男人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紧紧挨着他的男孩就是小时候的马英九, 最左边是马英九母亲秦厚修,最中间的是马英九的祖母


妈妈非常孝顺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妈妈那时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饭。外公去世后,妈妈即使膝盖受伤,不良于行,也要上坟祭拜。外婆当年留在湖南没有来台,1980年,政府尚未开放大陆探亲,妈妈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陆探亲,只好要求旅居美国的大姊到长沙,探望30年不见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台湾,带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外婆在民国72年过世,她们母女从民国38年一别,一生未再见面!外婆送的纪念品,妈妈一看就流泪,一直保存到现在。我们会把这件纪念品放在富德灵骨楼,永远陪伴妈妈。

 

妈妈做人厚道,乐于助人。小时候我们跟奶奶上西园路天主堂,常常领回面粉、苞谷粉等外国救济品。有一次我在大门口发现一位贫穷的老人在馊水桶中找东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诉妈妈,她马上装一包香喷喷的苞谷馒头送给那位饿极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开心,也才懂为什么「助人为快乐之本」。

 

妈妈是一个国家民族观念很强的人。小时候,她讲给我听的床边故事,不是侠盗罗宾汉或白雪公主,而是鉴湖女侠秋瑾与革命党员徐锡麟从容就义的故事,她尤其喜欢讲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笕桥机场击落日机的英勇事迹。这是最鲜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毕生难忘。

 

妈妈一直有一个梦,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联考的状元,那时记者就会来访问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这一天。等到民国59年小妹考上台大外文系,不是状元,以后家中无人再参加联考了,妈妈才断了念头。没想到我大学毕业那年,举办第一次预备军官考试,有不少人落榜。我幸运考上第一志愿海军补给科,还是台大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学打电话来问我考上没有。我不在家,妈妈接的电话,告诉同学我考上了,还开心的加了一句「还是个小状元呢!」她的儿女状元梦,总算勉强实现了!天下父母心,令人莞尔。

 


◎大学期间的马英九


妈妈从我们小时,就教我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

 

要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病中跟我们笔谈时,她还写着:「你父亲和我, 一生不贪财」。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妈妈做事低调、谨言慎行,我从事公职30多年,她从不介入我的公务。她给我的只有支持,没有困扰。父母都鼓励我们实践先祖父立安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父亲并手书「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对联,挂在客厅时时提醒我们。我们在文山区住了40多年,妈妈留给左邻右舍、市场摊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两年多前, 当我们知道了妈妈有肺部淋巴瘤的时候, 我很感谢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认同的作法---我们要给妈妈最后的日子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今天,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做到了!


进医院的两个星期前, 大姊还带妈妈到台南后壁乡去看国际兰花展。只有最后的这三星期她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们谈以前的趣事。我们要她做一个兰花手的姿势,她会刻意用两只手来做,还上下摇动,逗得我们大乐,病房常有笑声,完全没有受苦的样子。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时候,安排元中从美国打电话唱歌给妈妈听,妈妈还记得元中小时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儿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会亲亲她,陪她聊一阵子,再跟她击掌6次才告别。这段时间,四个姊妹轮流陪伴照顾妈妈,备极辛劳。医生们都赞许妈妈是最合作的病人─亲切而有教养。



◎马英九证件照

 

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么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

 

妈妈嫁到马家70年,相夫持家,养儿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对马家的贡献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辈有38人,和乐上进,可谓福寿全归。她留给我们两件世上最宝贵的遗产─母爱与家教。所以,我们在她骨灰坛上刻的字是:

 

「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

 

这是我们对妈妈最崇高的敬礼。妈妈,请您好走,永远跟爸爸作伴。我们结缘64年,但愿来生再续缘。(英九,2014年5月10日)

点击进入浏览更多文章


点击下面文章,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

真正厉害的人,你永远觉察不到他的情绪!

真正美好的人,可以让平凡的日子发出光来!

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将来你老了指望谁(深刻好文)

兜里有钱,心里没事,手里有书,便是人间好日子

人无所舍 必无所得

庭院深深,深几许。美醉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