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力巨献!哈工程领衔国内单位参与欧盟“北极航行”!

北极地区作为巨大的能源储存地,拥有全球石油储量的13%、天然气储量的30%、煤炭储量的9%;北极航线东北航道的开通,将使传统中国出口贸易的亚欧航线缩短6千公里……对于世界而言,进军“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日前,哈工程参与的“Safe Maritime Operation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he Arctic Case(极端条件下安全海事操作:北极航行,简称SEDNA)”项目获欧盟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2016至2017年度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航运领域中唯一资助的项目,项目申报金额约680万欧元。

近百项目中

脱颖而出的高分项目

给力


“地平线2020——欧盟科研创新框架计划”是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研创新计划,计划囊括了欧盟各层次重大科研项目,汇聚欧盟层面的所有科研创新资金。

2016至2017年度,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航运领域的第一轮评审中共收到96份申请书,最终,仅有SEDNA一个项目获得资助,并在终审15分满分的情况下获得14分的高分。该项目旨在从冰区船舶设计、北极海洋环境与海冰预报系统观测系统、冰区安全航行保障技术、综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冰区航行规划和航线优化等多个角度,为欧亚北极航路(欧洲到中国的“东北航路 ”)航运提供一整套安全、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该项目的欧方单位为英国、瑞典、芬兰、挪威和爱尔兰的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船运公司、船级社和科技公司,中方由哈工程牵头,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参研。船舶学院薛彦卓教授和倪宝玉副教授分别是哈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哈工程在SEDNA项目中主要承担“冰-船相互作用的各种可能性情景模拟”,包含冰载荷预报、破冰过程模拟和冰区船舶的运动性能研究等。

哈工程几乎包揽全部政府

极地船海重大项目

实力


为了对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安全战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满足国家和行业对北极航道和极地资源开发中装备制造能力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迫切需求,充分借助我校高纬度地理位置和发挥我校在极地船舶设计制造领域的雄厚技术储备,2016年1月17日,极地大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隶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包含极地总体、极地导航、极地通信、极地声学、极地甲板机械、极地动力、极地材料等7大研究方向,旨在集中多学科优势力量,形成我校有关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的优势学科,并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方向。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我国在极地船舶和海洋工程方面几乎全部的政府重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项目中国最新一代科考船“雪龙2”和全球首艘极地甲板运输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极地冰区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

中国雪龙号破冰船

中远航运永盛轮穿越北极东北航道

2013年中远航运永盛轮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轨迹

哈工程依托国家级国际

科技合作基地谋大事

合力


2014年,哈工程获批科技部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俄罗斯下新城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极地领域优势强校不断开展合作。2016年6月,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组织(ICNAME),哈工程召开了极地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与中、俄、法、英、美等12国100余位专家代表围绕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交流与研讨。

最新一代科考船“雪龙2”

哈工程船舶学院薛彦卓教授团队模拟雪龙号在平整冰中前进

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是进一步延伸“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重要实践,《中国制造2025》已经把极地船舶作为高技术船舶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北极航线的开通,对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极地船舶与海洋装备成为我国船海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哈工程基于哈尔滨开展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2015年学校把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确定为“十三五”优先发展的十大方向之一。2016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极地大科学研究中心,集中全校的优势力量,谋求在极地大科学研究中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经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依托、国际级专家智慧库的支持、高纬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上哈工程在极地领域长期不断的关注、积累和创新,成为哈工程成功参与SEDNA项目的关键。


撰稿:倪宝玉 贾天添 

编辑:霍萍

美编:李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