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央视、办两家公司,这个哈工程95后科创达人不简单......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26zzuzq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孟思源接受哈尔滨电视台采访


出生于1995年的孟思源,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


最近他搞创新创业,自研3D打印机,先后开办了两家公司的事儿,先是登上了地方媒体《黑龙江画报》,而后又登上了《科技日报》、东北网、《生活报》。

其实,早在2015年,读大二的他,就亮相CCTV10“寻找科学达人”栏目。

如今,从创新到创业,他闯过重重难关,先后创立了哈尔滨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妙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从事3D打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其技术服务的公司。


“就算是钻牛角尖我也要钻出个洞来。”


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的孟思源刚上大一就迷上了科创,从开始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fischertechnik)到多功能测距仪、室内运载机器人、智能机械手等一系列“大家伙”,肯钻研能吃苦的他在学校创新大军中迅速脱颖而出。

2015年,在做创新的过程中,偶然间他发现了3D打印这个让他眼前一亮的项目。创新项目需要设计零件,但市场上买不到,特种零件的加工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零部件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他也看到了周围有太多像他一样刚刚在创新路上起步的同学,因为弄不到经济又好用的零件,而最终中断了创新之路。

起初,孟思源他们想直接购买一台3D打印机,然而国际高端3D打印设备价格昂贵,而普通打印机精度又满足不了要求。当身边朋友打算放弃时,孟思源和赵春恩、黄湘庭几个同学决定“平地起高楼”自己做一台。他们熬夜分析技术原理,自掏腰包购买型材、配件、元器件,编写程序。

孟思源说:“就算是钻牛角尖我也要钻出个洞来。”

整整一年时间里,孟思源一下课就钻进地下实验室,不知不觉就干一宿,累了打地铺睡一会,饿了吃泡面,无数个顶着压力又不见进展的日夜煎熬折磨着他和同伴。每当坚持不住,他们就相互鼓励:“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室友们都戏称他们是“地穴生物”。


一年后,他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台3D打印机。


孟思源及伙伴们的成果

机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做科创的同学们纷纷上门要打印零件,校外店家也纷纷而来提出要买机器,于是他们萌发了成立研发、销售3D打印设备公司的想法。



“创新能钻地穴,创业我就打拼到青天。”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支持下,哈尔滨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11月成立,注册资金30万元。


这时,孟思源才感觉到,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型所要面临的事情比想象可要复杂和艰难得多。

3D打印作为当时的高新技术,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远,更别提想购买机器了。于是,他们开始在本校先推广3D打印技术。孟思源和他的伙伴们跑断了腿,推开一个个实验室的门,为师生讲解3D打印技术及如何应用到创新项目当中。有时候一天跑了7个实验室,晚上躺在床上连腿都抬不起来,一句话也不想说。有些人,了解了3D打印机技术后,又开始质疑他们机器的性能。孟思源他们这群“爱钻牛角尖”的创业团队成员,就把打印好的模型与一些国际大公司产品做出的比较,型位精度方面居然胜过某些知名品牌的,一下子就征服了那些“犹疑派”。

孟思源说:“创新能钻地穴,创业我就打拼到青天。”他抓住每次高校间交流和比赛的机会,不厌其烦的给人讲解,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把技术推广出去,打开市场,他还走出校门,到中、小学校去免费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一套系统的教材的重要性,于是自主编写了一套《3D打印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现该课程已被多家中、小学校认定为创新指定课程。

如今,孟思源的公司已经申请了7项专利,更新了5代产品,形成了3个系列,累计销售近400台设备,设备销到7个省20余个城市的近百家中小学校,打印体积从230×230×350毫米的桌面级设备到600×600×1200毫米的专业级设备,公司与一些高校还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他的项目登上了央视和黑龙江省电视台,他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工信部创业奖学金一等奖等十余个奖项,并被保送哈尔滨工程大学读研。

一旦有了加速度,发展似乎不可遏制。2017年末,在学校的支持下,孟思源创立起第二家公司——哈尔滨妙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


仅短短几个月就与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哈尔滨分院等多家设计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市场前景大有可为。


嘻哈风的工科男也有一颗文艺的心


在各种正式场合,穿上正装的孟思源,给人感觉很专业很“职业”,很有“经理”“总监”范儿。但在平时生活中,他跟很多95后的男孩子一样,嘻哈风的宽松帽衫、运动鞋、棒球帽,成为标配。演话剧、摄影、玩篮球、做音乐,这个蒙古族小伙儿,仿佛无所不能,科创达人只是他身上的一个标签,他的青春还有更多的定义。


他这个工科男,还有一颗文艺的心。“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喜欢去琢磨去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也真的给了这样一个可以追求自我的舞台。”大一的时候,孟思源对表演特别痴迷,在学校的大学生社团“百团大战”招新时,加入了海鹰话剧社,随后在话剧《驴得水》中饰演重要角色“铁匠”。“想演话剧就得厚脸皮”,这段“演艺”经历让孟思源受到锻炼,使他变得更健谈、更能随机应变,更加善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在大三时,喜欢上民谣的他,跟“死党”马越天一起创作了原创歌曲《行囊》,在网上流传。


学校的篮球赛,也少不了他的身影。被群嘲为“研究型”队友的他,喜欢钻研琢磨篮球的战术、技巧。“虽然可能打的不好,但是我知道怎么能打好。”作为领队和主力,他组织训练学院球队参赛。

孟思源还有一个身份是学校外宣记者团的摄影记者。他所拍摄的图片新闻被国家级、省级媒体采用500余次。在影像的世界中,他获得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喜欢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哈工程的四季美景、身边同学的青春风采。


孟思源还是个热心肠的人。自己的公司风声水起,他还想让3D打印这一技术广为人知。连续两年他拉起周围的同伴联合学校,向二十余所大、中、小学校捐赠3D打印设备近五十台,并免费为其教师培训《3D打印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当他看到周围像他当年起步一样懵懂的学弟学妹一腔热情却像无头蝇一样在科创路上找不到方向,总是忍不住想去帮忙,2017年末,他趁假期留在学校,组织起校内的大一、大二学生,为他们开展为期多天的免费三维建模、控制编程等创新技能快速入门培训,所有培训使用的Arduino套件、3D打印设备无偿提供,课程帮助百余位学生熟悉了技术,找到合适的创新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金声 

编辑 | 李佳纬

责编 | 霍萍

审核 | 李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