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哈工程航模队做到了
前几天在珠海航展上,歼-10b的高空炫技引爆朋友圈,小程也不禁赞叹——厉害了,我的国!在哈工程的校园里,也有一群心怀蓝天梦的人。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CADC2018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哈工程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工作室在指导教师张德欣老师的带领下,所参加的6个项目比赛全部获奖,共获得 13 个奖项,其中一等奖 5 项,并在模型水火箭助推航天器项目中,成功实现了对模型的全程自动控制,成为全国唯一达到此要求的团队,赢得了众多参赛对手的赞叹。
挑战高难度
模型水火箭助推航天器项目,今年第一次出现在CADC的比赛中。这个项目就如无人飞船升空,由水火箭助推,将飞机送到高空无动力滑翔,最终要落回发射台的指定区域。对飞手的控制能力或飞行器的自主控制程序都是极大的考验。
9月末的宁夏吴忠已经有了一丝丝凉意,早已到达罗山飞行营地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比赛前的试飞。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所有的参数都需要进行重新调试,测试结果却很不理想,这不禁让队员们紧张起来。傍晚时分召开的赛前大会,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新规定。突然的变化让人措手不及,也让很多队伍最终放弃了自控。得到消息后我校参赛队召开了紧急会,比赛规则的改变让原本难度系数很高的项目再添不确定因素。实现全程的自动化控制,似乎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比赛当天,队员们早早的来到了比赛现场做最后的测试和检查,而就在这时又有三个队伍临时放弃自动控制,只剩下两个队伍依然选择这个项目,因而成为整场比赛的焦点,他们的成绩将极大程度的影响明年比赛的趋势。
参赛队伍陆续进场,另一组采用自控的队伍先进行比赛,结果不是很理想,没有实现全程自动控制。这个结果给还没有进行比赛的哈工程队员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能不能实现自动控制就看他们学校了!”裁判们互相交流时说。
伴随着一声“发射”,模型水火箭运载飞机腾空而起。30米,到达指定高度后,模型水火箭与飞机成功分离,而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飞机上。
只见飞机在无人控制下经过短暂俯冲后,稳稳地在空中盘旋,缓慢下降。近了!近了!所有人的都在屏息等待。终于,飞机停降在发射台前仅5米宽的降落区。一个新的历史诞生在红寺堡区罗山飞行营地——模型水火箭助推航天器的全程自动控制,我们做到了!
回想这一路走来,从零开始的研发阶段,攻坚克难不断挑战;到七月份开始对参加本次航模比赛机进行全面试飞,场地选在军工操场和国防训练中心,为了保证安全,队员们选择在中午这样人少时间段进行训练,而这往往也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开学后,试飞的时间就改为早上七点之前和晚上九点以后,迎着东升的朝阳进行飞机的试飞,踏着漫天的繁星进行调试。再到比赛时顶住压力,沉着应对。酷暑暴晒、挑灯夜战、高强度的训练都不能消磨掉大家对于天空的一片热忱。
二十年丹心铸剑
在哈工程11号楼,有几间明显不同于“哈军工”建筑风格的小屋子,因其由落地窗包围而成,常被人们称为“玻璃房”,这便是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工作室的所在地。这几间面积不大的小屋子里,陈列着飞行器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记录了航建学院学生科创团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述了航模爱好者科创研究的点点滴滴。在这间屋子里,摆放了许多航模队以往比赛用过的航模,一个个航模,流线型的机身、舒展的机翼,诉说着科技的魅力。
“有的是大一时学长带着做的,有的是参加过国家级比赛和世界级比赛的……”队长黄晨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个航模作品,甚至清晰地记得它们是在哪一年被制造出来,以及这些外形相似的飞机在功能上的细小差异。“这些航模很多都具有实用性,这个飞机可以将水袋从地上带到空中,还有这一个可以装上摄像头捕捉影像。”
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工作室最早追溯到1994年的哈工程航模爱好者协会,现隶属于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之初便以鼓励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初衷,给热爱飞行器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空间。20多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航模队身经百战,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百余项,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鸟飞人大赛意趣类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培养了一批团结创新,严谨务实的优秀学子。2004年起,航模队每年都会参加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10多年来从未间断。2015年,工作室被赛事组织方授予“十年磨一剑”特别纪念奖,以表彰社团长期以来对我国航空科研类模型领域做出的贡献。
热爱天空和海洋的人都是赤诚和善良的,希望每一个工程人都可以怀抱赤子之心奔赴星辰大海。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在路上……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工程人将青春融于长空!
“不负芳华,砥砺前行。”工程学子定再创辉煌!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王萍 高晗 周诗楠
编辑 |王萍
图片来源 | 哈工程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工作室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为心怀蓝天梦的工程学子
点365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