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8岁院士仍参加海试,最美科技工作者非他莫属!

点击上方图片

为第11号杨士莪院士投票!

每个微信号24小时内可投5次哦~

他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

创建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

被我国水声界奉为“引路人”

在他的推动下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

矢量传感器技术的国家

如今,他仍以88岁高龄身体力行参加海上试验

他就是名副其实的

“最美科技工作者”杨士莪院士!


近日,“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开始,杨士莪院士成为20名候选人之一,活动最终要从候选人物中评选出10个“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

投票时间

2019年5月23日 08:30至5月27日17:00。

投票平台

1.东北网络台设网络投票平台。


2.“黑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设微信投票平台

投票方法

1.网络投票。5月23日,东北网络台开设首届“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宣传活动专栏,打开该专栏之后,点开照片可查看个人简要事迹,按程序点击投票。网络投票规则:请在候选人物中选出10名,多选或少选视为无效。每个身份证号每日限投一票,同一IP地址24小时内投一次。东北网网址:http://www.dbw.cn。

 

2.微信投票。5月23日,“黑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开设首届“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宣传活动专栏,打开该专栏之后,点开照片可查看个人事迹,按程序点击投票。微信投票规则:请在候选人物中选出10名,多选或少选视为无效。每个微信号24小时内可投5次。

点击下方图片或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为第11号杨士莪院士投票!

杨士莪简介

杨士莪,男,1931年8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声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


创建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率团队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为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领导探雷声呐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目标识别的新途径;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编著《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一批中国最早的水声理论著作,其中《水下噪声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专著。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多项。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6年,在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终身奉献海洋”奖章。


倾听大海的声音

——记中国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从19岁的青年才俊到88岁的耋耄老者,杨士莪用人生的69年去忠于水声科技事业发展,是融入,更是镌刻。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长长名单里,杨士莪作为中国水声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以他的坚韧不拔和独特贡献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历程中,强国渴望是激励他向上成长的根本力量,科技强国是他始终不渝坚守的使命所在。


谋海济国的使命担当


欲立世界,必盛海洋;海洋强国,必兴水声。人类可以登上月球,但对海洋的了解却比月球还少。面对海水的强烈吸收,只有声波能在水中远程传播,其它能量形式都望而却步。由此诞生的“水声学”就是研究如何将人类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几乎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都要依托它的发展来实现,国防意义尤其重大。


上世纪50年代,水声在国内属于空白学科,军事需求迫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选派杨士莪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两个研究室的门对中国人紧闭着。这给杨士莪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必须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


回国后,杨士莪别开生面地创建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开创中国水声科研和教育的新格局,开辟了水声科学新的专业化领域。作为中国首批博导,杨士莪参与培养了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建立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鸿蒙,功不可没”,我国水声界至今都奉杨士莪为“引路人”。


从为“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测试落点,到作为首席科学家独立指挥中国首次深海水声考察,再到“蛟龙”号上首次安装打破国际垄断的定位系统……杨士莪在一次次重大科研任务中,始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引领水声技术发展。他在远离海洋的龙江大地将谋海济国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支撑海洋强国的忠诚力量


1994年春,广东湛江港,两艘考察船载着全国十几家水声科研单位近百人组成的考察队驶离了码头。对于中国和杨士莪来说,为这一天都等待得太久了。为了筹备这次考察,国家准备了整整十年,而杨士莪则等待了三十五年!1959年,正当韶华的杨士莪作为中方副队长参加了中苏联合南海考察,看着水碧沙明的南海如处子般沉睡,他深深忧虑:何时我们能凭自己的力量来这里考察开发?

在这种情结下,三十多年后他任考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我国首次南中国海水声科学考察。从琼州海峡到南沙群岛,考察队的航迹深入南中国海。深海区域作业时,赤道附近的太阳几乎垂直挂在头上,甲板高温60多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一百多斤的线轴在电缆里钻来钻去,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和大家一起忍受着高温酷热、缺少淡水、没有蔬菜的艰难时刻。在长时间海上试验、淡水告罄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把压载水仓飘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


南海考察是我国第一次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考察,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水声工作者首次独立出航考察。在杨士莪主持下,考察掌握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声环境特点及主要参数规律,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培养了一批新的水声力量。


杨士莪始终认为:“海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海洋观念升华为国家观念和战略思想,经略海洋才能转化为民族的整体意志和国家行为。我们拥有广泛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炎黄子孙都应该增强海洋意识,承担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责任和保护海洋的义务。”


始终战斗在水声科研第一线


杨士莪对水声科研发展和学科走向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驾驭力非常令人叹服,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向,最初都很冷清、少有人关注,但总是在若干年后,人们才看出其分量。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矢量传感器技术的国家,使我国声呐的探测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为我国舰船和水下航行器安装上了一双“锐眼”,国防意义极其重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首开“地声勘测”的研究先河,为中国水声学在浅海地区实现对水下目标的低频远程被动探测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科研新路。


水声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研究它时,即便是水平最高的科学家,也不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海上试验也因此成为家常便饭。波涛汹涌的海况、颠簸摇晃的船上,有的师生因为晕船而呕吐不止,88岁高龄的杨士莪仍然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海上试验,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在他身上,有着一股绵延不绝的干劲和与时俱进的年轻心态。这样的言传身教对于他的众多弟子来说润物无声,影响却极其深刻。


在一次次海试中,他将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向年轻人倾囊相授,因而,每次海试都成了年轻科研人员鲜活而深刻的实践课。他与学生之间始终流淌着最朴素与浓郁的情谊,他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时至今日,他除了指导在读博士,还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且每学期的课时都不少。


“八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这幅对联是在杨士莪八秩寿辰时,中国水声学会送给他的特别礼物。作为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实践为中国水声行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截止目前,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四十余名,博士研究生近五十名,受教弟子达数千人。很多弟子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李琪教授的《水声学》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李秀坤教授的“声呐概论”荣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陈洪娟教授的实验课入选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016年,85岁的杨士莪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终身奉献海洋”奖章。理想的色彩在他身上从未黯淡,他还有着像多年前投身爱国理想和强国事业的那种义无反顾,他仍然以超乎常人的奋勇,践行着一名战略科学家和水声教育家的操守。他把自己深深嵌入国家成长的年轮,对这个国家的爱永恒而卓远,朴素而有力量。

相关精彩链接



【三海一核故事绘】 杨士莪院士与中国首个水声专业的创建

喜讯|杨士莪院士获“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110万+阅读 颠覆性成果固防“水下国门” 他/她们让你振奋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稿 | 唐晓伟

编辑 | 张岩松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