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写加粗的牛!哈工程硬核“扫地僧”成就“亚洲之光”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921muxd9i  

8月,哈工程在第22届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上卫冕世界冠军的消息传来,粉碎了那些对团队首次夺冠发出的“侥幸”“偶然”的质疑,赢得了人们真心实意的钦佩。


哈工程再次摘取

北美高校垄断20余年的冠军。

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哈工程,

太牛了!

师生校友分外振奋、提气!


官微发布《刚刚,哈工程再夺世界冠军!》,瞬间刷屏,4小时获10万+、目前22万阅读量,600条兴奋自豪、热情洋溢的评论,开启花式称赞模式。


随即受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公众号转发并获得10万+阅读量。

8月10日,新华社再度发声:“国际水下机器人比赛主办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团队的表现,称赞其在比赛中完美展示了机器人在水下航线的自主控制技能。卫冕冠军中国团队有丰富的参赛经验,他们运用经验、技巧和创造力成功应对比赛设置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了在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方面的优异性能。中国高校团队是这项赛事创办20多年来,首支夺冠的亚洲队伍。”

在前不久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哈工程为校争光的“荣誉之师”E唯协会参赛队员侯俊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工信部部长苗圩等介绍“钟小馗”。

在这一个被称为机器人界“达沃斯”论坛的会场上,“钟小馗”因为骄人的战绩、独特的功能和新奇的造型,收获众多关注目光。


那么,世界冠军的卫冕之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让我们一探究竟。

硬核 “扫地僧”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魁北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2所来自全球的高校参加本次比赛,相比去年增加了近10支队伍。


 “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大赛的规则和难度明显提高,各参赛队伍的装备明显升级。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机器人平台上的应用,更加注重人机协同。”指导教师刘文智说。


今年的主题是“水下鬼城”。水下机器人通过沿途抓取、投放“大蒜”“十字架”等对付鬼怪的武器,射箭杀死“吸血鬼”,抓住“德古拉僵尸”,浮到水面获得阳光等环节设置,完成“捉鬼”任务。主要考察机器人自主巡线、目标识别与抓取、投掷标记物、发射鱼雷、水声定位和定点上浮等功能实现。


赛场上,各参赛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装备了先进的前视图像声呐、侧扫声呐,犹如给机器人安装了千里眼;有的阵容庞大,配备30多人的团队各负其责保障运行;有的采购总价百万以上先进的惯性导航多种高精度传感器等先进设备进行集成,几乎把机器人“武装到了牙齿”……


相比之下,长宽高均不足1米的“钟小馗”更显瘦小单薄、毫不起眼,保障他作业的队员只有个位数,更重要的是,他的主要元件,包括平台的总体设计、推进器、惯性导航、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深度传感器等全都是自研自制,整体造价不足别人的三分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扫地僧”,却力挫群雄,凭借合理的系统设计展现出机器人的高灵活度和稳定性能,完成水下自主巡线、目标识别与抓取、发射鱼雷等任务,是全场唯一一个有能力完成所有项目的水下机器人。


“扫地僧”自然内蓄威力。


“钟小馗”外表虽不起眼,装备却十分硬核。应用的惯导测量方位、水声导航定位、双目视觉立体定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控制等技术,都是学校多年来积累的科研强项,以哈工程在这一领域深厚的科研基础支撑团队,达到了创新比赛与科研工作的完美融合。


“从2011年我们首次参赛时就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学生亲自动手,从电路板开始DIY。水下机器人是涉及图像识别、水声通讯、惯性导航、总体设计等方面的系统性综合平台,要求参赛的学生要用一种总师思维去处理问题。”刘文智说。


作品从材料结构到动力控制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总体”,团队的学生们不光要实现作品功能,还要考虑软件设计、硬件制作、打包运输等环节,获得的锻炼具体而全面,“总师思维”就此养成。


信念驱动梦想成真


夺冠之前,指导教师、信通学院智能平台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波就确定了目标:“冠军,我们是一定要拿的。水下机器人大赛要有中国人的位置,希望我们能完成这个使命。”


多年来,E唯协会吸纳新成员时,李海波都会这样给新生鼓劲:“如果你从小有个冠军梦,加入这个团队是你一生中距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


团队里的老师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在水下机器人这个领域,我们有和世界强队同台竞争的实力,如果这是个可以突破的点,那我们瞄准这个点持续用力,一锤一锤打下去,迟早可以突破。这个任务需要有人扛起来,我们能行。”基于这样的判断,在夺冠之前,他们已为此默默投入了近十年的宝贵精力。


就是这种敢打擂台硬碰硬的闯劲,把“敢赢”的勇气融入热爱的事业,注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谁能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呢?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去年夺冠团队赴美参赛的8名学生中的4名,今年卫冕赴美5名学生中的2名都师出同门——自动化学院智能系统与生物信息研究所教授叶秀芬。


多年来,她坚持将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推荐到E唯协会锻炼,“把最优秀的学生汇聚到最优秀的平台”,这样的站位和心胸,让学生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运气,它源自一群人为了一项事业倾心投入后的水到渠成,源自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薪火相传。团队的师生有一种集体的自觉和共同的精神气质让人很受触动。他们没有利益驱使,只是在激情、热情和梦想的驱动下倾心付出。



一锤一锤打出“世界冠军”的金字招牌



对于其他参赛队来说,“钟小馗”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因为其软硬件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他们因为更加突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得到广泛赞誉,这也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不断构建完善的大教育格局的最好证明。

多年来,学校不断构建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建立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任务,打造开放式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将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有机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多年后,这些学生将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哈工程是其筑牢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基础的地方。


在学校建校六十周年时,《中国教育报》对学校人才培养进行纪实报道时,曾饱含深情地写道:“学校的目标是,若干年后,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所有学子在学期间都参加过至少一项科创活动;若干年后,学生科创工作成为学校的品牌,当人们提及学生科技创新时,都知道哈尔滨工程大学;若干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的名片,当人们论及精英人才培养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会得到同行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


2018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实现新突破,把学校一切优质资源汇聚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引导学生在国际国内更广泛的领域成为优秀拔尖人才。要在科研价值取向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大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观念,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注重在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经过多年的接力发展和持续倾心投入,这一锤一锤打出的“世界冠军”的金字招牌,是学校多年坚持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最好的证明。它告诉人们,深深扎根学校人才培养根基并牢牢占据我们必争战略高地的重要性,而这远远超过冠军本身的意义。


向这群敢闯、敢赢、

高能量的哈工程人致敬!

为哈工程硬核

水下机器人技术点赞!

推荐阅读

 

1

66岁,今天又是更好的哈工程

2

哈工程十年磨一剑!水下机器人竞赛登顶世界第一!

3

刚刚,哈工程再夺世界冠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唐晓伟

编辑、责编 | 霍萍

排版 | 冯文宇

视频 | 工信微报

审核 | 吕冬诗


支持哈工程,有我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