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这位哈工程校友,把钢炼成“世界之最”!

英才辈出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03-25

1500多度的钢水从炼钢炉内缓缓流出,乍与空气接触便雾气蒸腾,王波顾不上热浪炙烤,紧盯着钢水……1995年,27岁的王波成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开展无取向电工钢研发,电工钢对钢质的纯净度要求极高,王波不敢有半分松懈,连续3年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直到1998年产品研发成功。王波敢拼必成的气魄,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如今,宝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无取向电工钢生产厂。

人物名片

王波,1986年级哈船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校友,现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无取向电工钢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目前是宝钢无取向电工钢研发领域团队的负责人,负责和参与多项宝钢高效、高牌号以及薄规格高等级产品的研制、新工艺研发和用户使用技术研究,承担一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为宝钢无取向电工钢产品及技术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前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懵懂的少年

到世界“无取向电工钢”技术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他百炼成钢

回首漫漫成才路

真正让王波成长起来的

是哈船院时期求学的淬炼

是宝钢科研实践一线的打磨

是自律自强、永攀必成的坚定信念……

Part.01

船院淬炼

难忘与部队同等强度的严格军训


1986年,18岁的王波初入哈船院,一下就被青檐碧瓦的校园吸引得移不开目光,漫步校园,耳边不时传来军人训练的号子声,王波心生疑惑,“这所学校里面怎么好像还住着部队?”


直至开学典礼上,院长介绍起这所学校的历史,王波才晓得哈船院传承自哈军工,是一所有着红色哈军工优良传统的院校,光辉的历史和浓郁的军事化氛围一下让在场的王波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听到院长的讲话,第一感觉骄傲,第二觉得学校没来错。”


初入校园的新奇,随着时光推移逐渐淡去,哈船院精神文化的淬炼让王波茁壮成长……


1987年,到牡丹江驻地部队军训的第一天,天就阴沉着,没过多久便下起瓢泼大雨,外面白茫茫一片,王波就这样和同学们在大雨中开始了军训第一天的训练。


行事如风、军纪严明,接下来的一个月,王波在一次次训练中逐一体会,大雨中的匍匐前进、烈日下军姿的汗流浃背、深夜营房前的轮流值岗……和驻地部队同等强度的训练,让这群有文化的“野小子”逐渐变得规矩起来。


“团里集合,我们连的队形稍微乱了一些,随后整个连被连长拉出去在烈日下跑了10圈,除了晕倒的一名同学,剩下的全连脚后跟、臀部、肩膀靠墙三点一线,标准军姿站立训练了一下午。”从每个姿势的一丝不苟,教官一点一滴的严格要求,王波不仅见识了哈船院军训的严格,更从军训中窥见了哈船院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


四年求学的点点滴滴,犹如一次次锻打,最终将王波淬炼成专业扎实、乐观向上、自律自强的时代青年,在未来,这些品质让王波的科研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Part.02

科研淬炼

勇攀必成的信念


1500多度的钢水从炼钢炉内缓缓流出,乍与空气接触便雾气蒸腾,王波顾不上热浪炙烤,紧盯着钢水,耳边是老工人的解释:“钢水的颜色和温度是匹配的,你仔细看它的颜色。”为了研制无取向电工钢,王波常常跑到冶炼一线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傅现场讨教如何判断钢水温度。


1995年,王波进入宝钢的第三年,公司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投入近100万,合作开展无取向电工钢研发项目,27岁的王波成为项目主要负责人。


“老专家陈易之为我向公司做了推荐,读研时的研究方向也和项目方向吻合,但承担这么大项目,压力依旧非常大。”从1995年到1998年产品研发成功,王波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电工钢对钢质的纯净度要求极高,从原材料的筛选到冶炼的各个环节,王波都参与其中,不敢有半分松懈。辽宁本溪本钢的高纯铁、湖北京山合金厂的高纯硅铁……项目所涉及到的原材料的国内厂家,他都亲自跑了个遍。


在无取向电工钢冶炼中,要在特定温度下加入硅铁合金、铝合金和锰合金等各类特定材料。当时设备条件落后,钢水测温存在很大困难,但宝钢一线具有丰富冶炼经验的老师傅们却可以根据钢水的颜色轻松地判断出钢水的温度,这正是王波所急需的技能。所以一有时间王波就跑到一线跟工人师傅讨教经验,几个月下来打动了老师傅们,他们倾囊相授,王波最终掌握了这门技术,在实验室真空感应炉里试验冶炼中,顺利解决了冶炼和出钢温度精度的问题。


夜深人静时,一个人、一盏灯,文献资料摆满案头。奔波劳累一天的王波,为了深入钻研电工钢的机理,常常翻阅各类文献,独自一人学习到深夜……


1998年,产品研发成功。34年后再次回忆当时的心境,王波说:“既然当初敢接下这个项目,就得拿出一定做成的劲头来。”这种敢拼必成的气魄,如今也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推动着研发团队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宝钢已经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无取向电工钢生产厂,产品种类、质量、技术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上位居前三。



寄语母校


“乐观向上、敢为必成、勇攀科技高峰。”这是船院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记,陪伴我来到宝钢,也成为我迎击困难的利刃之一,是融入我骨血的东西。转眼间30个春秋已过,母校仍旧充盈着活力,无论是传承至今的哈军工精神,还是现在“三海一核”的办学方略,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这个毕业30年的重要节点上,我想给目前仍在母校求学的和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从学校进入社会,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都很多。在学校里面一定要多学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修课尽可能多选多学;走向社会,一要多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以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比如搞材料的,需要学习和运用机电仪的知识,到时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二要学会沟通,要有团队精神,要有自己的长远发展观,并能看轻一时的个人得失。一个人历经千百次的锤炼才能成为一块对国家有用的好 “钢”,只要我们乐观向上、秉持哈军工精神,我们一定可以不负时代、不负国家期望,加油,孩子们!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策划 | 郭峰 霍萍 何洋

撰文 | 刘涛 陈晓雪

排版 |朱虹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