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12亿!这位哈船院校友矢志强大“中国芯”
从技术空白到世界第一
哈船院校友李本东怀着满腔的报国情
深耕高纯电子气体30余年
为了强大“中国芯”
他矢志不渝
人物名片
李本东,哈船院86级应用化学专业86-1041班校友。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特种气体工程部副主任并兼任中船重工(邯郸)派瑞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工会主席。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并完成了10余个科技部、商务部、省科技厅及七一八所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解决了高纯三氟化氮、高纯六氟化钨等多个关键工艺技术难题,取得各类研究成果20余项。获得过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集团公司非船装备产业特种气体领域领军人物和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李本东籍贯四川,不远千里到冰城哈尔滨求学,在哈船院度过了难忘的4年本科时光,哈船院严谨严格的学风与作风助力他成长成才,如今他已成长为行业专业领域中出色的管理型人才。
记忆中的哈船院
“我的自我适应能力比较强”,李本东从南国来到北国,在零下30度的户外,与同学们一起扫雪等情景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还有食堂好吃的土豆烧牛肉和馅饼,冬天滑冰场上的快乐,最难忘的是起床、上下课、放学、晚自习时嘹亮的军号声。”
李本东回忆在哈船院求学时光,印象最深的还是哈船院严谨、严格的作风,老师们对待教学十分认真。当时哈船院的老师,尤其是教授分析化学的老师,讲课十分生动精彩,很吸引人,对学生们也很亲切,给予学生生活上很大帮助,还经常邀请学生去自己家里吃饭。学生们在学习上、做实验中遇到问题请教老师,总是会得到老师的用心辅导,在辅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老师们也很认真负责。
将电子电子气体材料部分产品
做到“世界第一”
李本东校从哈船院毕业后,带着哈船院培养形成的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素质来到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从事三氟化氮等气体的研制工作,逐渐成长为这一方向上的核心骨干力量,在我国的高纯电子气体研发及产业化放大等技术领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为我国的高纯电子气体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0年,李本东在七一八研究所下的特种气体工程部从事三氟化氮等高纯电子气体的研发、生产、建设、管理等工作,2008年任特种气体工程部副主任至今,分管综合、技术、建设、安全、采购、人力资源等工作。
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的半导体、液晶面板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七一八所的高纯电子气体产业也快速做强做大起来,2019年七一八所的高纯三氟化氮、高纯六氟化钨的规模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产品客户进入率超过95%。
李本东作为项目及工艺技术负责人,从2001年至今,先后负责了从年产10吨三氟化氮气体到年产7300吨新材料及80000吨液氮项目等10多个产业化项目的总体技术设计、安装调试、试生产等工作。这些产业化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投产,使得七一八所的高纯三氟化氮气体等电子气体能保持很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这些高纯电子气体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获得过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等各类重大资助超过9000万元。
李本东校友从本科毕业到七一八所工作就开始接手高纯电子气体的研发工作,不断研发高纯产品。公司从几个人开始慢慢做大做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500多人、年产值12亿的规模,并力争明年上半年成为上市公司。
李本东校友毕业时先从基本的技术工作做起,经过10余年,慢慢转型做管理工作,接触到更多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获得了多维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本科阶段做过副班长时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锻炼。
当初,李本东校友刚开始做电气化材料的研究时 ,国内在这方向上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都是空白,当时只有一位老师傅带着他做,他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自己边查字典边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不断摸索、研究,研究明白了再交给团队的其他成员,不断进行工艺上的改进优化,积累了10几年的技术经验。
这项半导体气体方向的技术研发,是生产集成电路、手机芯片,研发替代进口的“中国芯”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已经研发出10多种电子气体材料,其中2、3个产品已做到世界规模第一的水平。
李本东校友怀着深深的报国情怀和报国热忱表示,未来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研发出更多种类的电子气体材料,攻克这一方向上“卡脖子”的技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让“中国芯”强大起来。
校友寄语
要珍惜大学时光,在学校学习期间,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功学,不断拓展知识面,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必成的劲头
攻克“卡脖子”技术
是一代代工程人
默默的坚守
愿HEUers传承杰出校友精神
潜心钻研 勇于创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霍萍
编辑丨朱虹
排版 | 张岩松 孔志丹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