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陈赓院长 | 党风党性如天色,风雨晨昏照引人
2月27日
每年的今天
对于哈工程师生、校友来说
是值得永远纪念和缅怀的日子——
哈军工创建者、首任院长陈赓大将诞辰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陈赓院长诞辰118周年、去世60周年
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节点
让所有哈工程人追思满怀
追思
这位近半个世纪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
新中国的成立与和平
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开国大将
最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他生命最后的10年
一心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中
创建了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史上的
一座丰碑——
哈军工
作为哈军工后继者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开创者的丰功伟绩
追怀这位引路人留下的精神印记
陈赓院长生平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短短一年内,陈赓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第一兵团——哈军工。
哈军工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树立着一座群体雕塑,生动地再现了1952年6月23日陈赓在中南海受命担任哈军工首任院长的场景。
群雕《受命》
那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
毛主席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
陈赓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
毛主席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
周总理也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
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我们的战士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
油画《运筹》
此后,在毛主席、党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陈赓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第一兵团———哈军工,成就了他传奇人生中的又一传奇故事。
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陈赓大将是一个能征善战,个性鲜明,极富传奇色彩的将领。
他是“黄埔三杰”之一,关于“黄埔三杰”,当年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不如陈赓的腿”,指陈赓曾经救过蒋介石两命。
陈赓在黄埔军校期间留影
红军长征途中,陈赓率领干部团斩关夺隘,安全地保护了党中央;抗战时期,被陈赓率领的386旅打急了的日军曾写出“专打386旅”的标语;解放战争时期,陈赓率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曲,先后解放了云南、广州等地。
陈赓(后排左四)在延安红军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接受党中央委派援越抗法,担任越南边界战役的总指挥,创造了奠边府大捷。历史见证了陈赓的越南之行是成功的,他在中越两党、两军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事实证明,陈赓没有辜负领袖期望,他所创办的哈军工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治国治军的英才。
然而白手起家办军事工程学院,谈何容易。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管理经验。当时国家经济又比较落后,按照中央指示,要在一年内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军事技术院校,并且顺利完成聘教、招生等各项工作,听起来像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神话。但是陈赓就是有办法将神话为变成现实,他在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战场上打响了第一炮。在筹建哈军工的日子里,陈赓频繁往返于北京与哈尔滨之间,多次进出中南海找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求助。
1953年4月25日,陈赓院长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校园基建工程的序幕。经过紧张建设,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这天,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庆祝的日子”。
军工开学大典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代表中革军委向陈赓院长授军旗
陈赓代表学院在成立大会上致答词
陈赓院长在哈军工开学典礼上阅兵
军工开学典礼分列式
哈军工成立后,陈赓为了学院的发展继续操劳奔波,直到1961年逝世。
陈赓逝世时,曾在哈军工任教的曾石虞教授曾写了一首七律诗,寄托人们对陈赓院长的怀念和哀思:
曾石虞教授撰写的悼念陈赓院长的诗歌
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的丰功伟绩早已为人们熟知;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他在哈军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同样令人十分钦佩。作为哈军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对哈军工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标准、高速度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哈军工。哈军工的创建乃至成功是在当时我国国情下,依靠国家决策、集中力量办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在陈赓的推动下,超常规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使哈军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从零一跃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使哈军工成为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二是推动了哈军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哈军工创建时肩负着为全军培养高层次技术干部的重任。后来,陈赓适时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哈军工分建战略思想。哈军工的分建对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为促进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陈赓放眼世界科技前沿,克服重重困难,在分建后,又果断决策创建了电子、原子两个系,培养了一批高新技术领域里的骨干力量,在国防工业尤其是“两弹一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11月8日,陈赓院长逝世前的4个月,在病中给学院政委、副院长及常委写了一封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大力抓好科学研究工作。
三是培养了哈军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好传统。陈赓根据哈军工的实际提出了“两老办院”(“两老”指老干部和老教授)的办学理念的思想,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专门从事国防科技教学与研究的绝密单位,陈赓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将“长征两万五”与“十年寒窗苦”相提并论,并作为办院的两大支柱。陈赓这种实事求是、敢作敢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和做法,成为哈军工及其后继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以毛主席为哈军工所颁发《训词》这一办学根本指导思想为统领,提出了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核心的治校理念,“教书教人”为基本原则的育人理念,“一中二主三严”(“以教学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以教师为主”、“严谨严密严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员”学生工作理念等一整套办学治校方略。这些办学方略在战略层面上行之有效地解决了办学中遇到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使哈军工在建院初期顺利完成了顶层设计。
哈军工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没有陈赓,就没有哈军工的奇迹与辉煌,就没有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陈赓院长虽然长逝已矣,但他留给哈军工后继者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世长存;哈军工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哈军工的精神已经被发扬光大,哈军工的事业正在被推向前进。
军工因陈赓大将而英名长存,陈赓大将是哈军工及其后继者的不朽精神之魂。
为了纪念陈赓为哈军工、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所做出的贡献,表达哈军工后继者对他的怀念,2006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精心打造了陈赓广场,并在广场中心塑立了陈赓院长的全身铜像。立铜像那天,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为什么忽然下起了小雨……
铜像坐北朝南,高5米;底座高2.4米,底座正面刻有“陈赓”和“1903—1961”字样,背面刻有陈赓院长的生平简历。陈赓院长铜像选取了他双手背在身后,表情略带微笑的样子。一位将军校长的睿智与风采就这样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哈工程陈赓广场上陈赓院长的全身铜像
“陈赓路”的命名、陈赓铜像的落成等等,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里,哈军工的后继承者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陈赓院长的无比崇敬与深切怀念。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
军工精神,源远流长
一代代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人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如今的哈工程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以“三个第一”为价值追求
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昂首迈进
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们定不辜负
陈赓院长的期待
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主笔 | 王春晖
信息来源 | 《漫游中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图片来源 | 哈军工纪念馆
编辑 | 霍萍 叶晓丽 李颖超
排版 | 王言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