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护英雄凯旋!确保神舟十二电力十足!哈工程校友荣耀闪耀太空!

筑梦空天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03-25

2021年9月17日13时14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平安降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

大家紧张的心终于落地

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激动

神舟十二号落地后,央视的记者现场采访了哈工程1987级校友、神舟十二号回收着陆分系统副总设计师荣伟,谈到神舟飞船能力的提升,他的自豪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这次采用了新的制导方法,一方面提升了落点控制的精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从不同轨道高度来适应返回的能力。因为咱们的空间站跟原来的轨道高度是不一样的,将来从不同高度都有可能返回。”


点击上图阅读荣伟校友的专题报道

在新的制导方法的支持下

神舟十二号精准降落在

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除了控制方面的提升

访谈中荣伟还提到

为了提升航天员的舒适性

舱内的布局设置也有相应调整

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出舱后身体状态良好




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取得圆满成功

    欢迎英雄凯旋!



太空“遨游”90天

神舟十二号创造了

一项项让人自豪的世界纪录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世界纪录?


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六个小时;


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


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


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


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


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令人骄傲的世界纪录背后

是幕后英雄们的默默付出

从确保神舟十二号

太阳电池阵驱动机构顺利工作

到守护航天英雄顺利回家

都有哈工程人攻关奉献的身影

中船九江精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神舟十二号提供飞行器太阳帆板输电装置滑环,确保电源分系统中太阳电池阵的驱动机构顺利工作,在这所从事导电滑环50余年的公司里,董事长吴国亮、总经理邓军和副总经理张林均是哈工程校友

中船精达董事长、1992级六系校友吴国亮

中船精达总经理、1990级七系校友邓军

中船精达副总经理、2002级七系校友张林

自主创新 滚环研发从无到有

空间精密导电滑环和同步器是航天器的单点关键设备。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船精达开始承担“神舟一号”空间导电滑环研制工作,始终致力导电滑环的前沿技术研究攻关,产品以高可靠性多次保障“神舟”飞船、“天宫”目标飞行器发射和对接任务,已被应用到总装多种型号卫星上。目前,已经累计交付近百套滑环产品,神舟系列飞船作为攻坚产品,滚环的研制成为重中之重。


空间精密导电滑环是将电池阵上电功率和电信号引入航天器内部维持其正常工作的“输电”部件,作为一种需要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活动部件,是航天器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一旦滑环出现故障或者失效,意味着整个空间站所有活动都将“中止”,无法运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相比滑动传输,滚动传输的功率更大、效率更高。滚动传输技术属于世界前沿技术,可参考借鉴的产品及案例十分有限,对滚环相关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滚环研制工作自立项以来,研发人员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是首个项目,没有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所以项目建设及样品调试过程进行得异常艰难,从设计、工艺、原材料采购、调试、认证等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从“零”开始。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项目团队成员边学习、边调研,分析国内外大量资料及专利,从中查找原理,去伪存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项目组成员攻克了应用仿真分析、可靠性运转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后续装配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滑环到滚环的转变是此次空间站项目的一大设计创新点。2015年,中船精达研发的滚环正式出样,并在国内首次应用,相关指标优于国际指标。该滚环选用新材料并采用新型加工工艺,从设计、工程应用上填补国内空白。


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空间站项目要求“万无一失”,对研发人员、操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重大考验,项目从实验、验证、筛选每一个环节要求极为严苛。


由于为航天配套的产品规格尺寸不固定,无法靠机械设备操作完成,较多工艺靠人工完成,很多关键点都需要靠人控制,这就要求技术员、操作工人、实验员等每个岗位上的人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闭环,才能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其中,单件产品环境实验性考核不仅考核产品的适应性,更考验实验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为了追求时间、质量、效率的无缝对接,实验员必须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处于工作状态。


如果将空间站配套项目比作一架战斗机,技术人员就是战斗机的驾驶员。为了保障空间站项目,所有项目团队人员承担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遇到关键节点,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团聚,随时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紧张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为了配合试验,试验员的生活几乎被牢牢“绑”在了试验车间。


默默坚守 干一行 爱一行

其实,该产品此前已成功配套“天和号”核心舱、天舟二号、天问一号、北斗导航卫星、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以及其他各型号飞行器,经受住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二号”的发射考验。


但是,随着“神舟系列”不断升级,为减少对能源的损耗,对空间精密导电滑环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空间站项目的研制过程中,所有人力资源都倾向空间站项目,项目团队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过一天,团队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一两点,回家休息不到4个小时,早上6点起床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地默默坚守。


在空间产品事业部项目团队里,每个岗位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整体优秀才能保障整个项目万无一失。虽然团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没有刻骨铭心的豪言壮语,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用默默的坚守,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航天的路上

还有更多“隐姓埋名”但却

承载着空天报国梦想的哈工程人

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

奉献着智慧与力量

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之路

有哈工程校友迈下的坚定足迹!

致敬,哈工程校友!

致敬,中国航天!

“中国水声之父”杨士莪院士:

筑牢“水下国门”,一生为国“听海”!

打通“核电”能量交换“高速路”!

哈工程科研团队攻下卡脖子技术!

60余载打造“水中蛟龙”

你总能在不同时期忍不住爱上哈工程

全省第一!

哈工程22个项目获金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信息来源 | 哈工程校友会公众号 新华社 

新浪新闻 央视新闻 地评线 

排版 | 董昕瑶 方旖旎

编辑 | 李颖超 郭峰 吴秀霞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