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哈工程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
作为科研工作研讨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工程5月13日在主楼会议室召开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专项会议。
会议旨在明确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校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使命,推动全校总结新发展阶段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做法,找准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深入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更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
校党委书记高岩作总结讲话
高岩指出,学校连续召开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专项会议和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专项会议,厘清了学校发展建设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的两条主线,深入分析了行政管理“倒三角形”自上而下的模式特点与学术治理“正三角形”自下而上的模式特点,明确了基层学术组织基础性、学术性和组织性的属性特点,指明了办学重心下移等事关学校发展建设根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高岩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并有效地融入、贯穿到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师要争当“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大先生,要有大胸怀、大眼界,超前性、前瞻性的思维,对学生充满关怀与仁爱;要履行促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职责使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学术创新团队学术性、创新性、合作性、引领性、多元性的五大特性,尤其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学术性,以学术标准来检验团队的贡献度。
高岩要求,要深入思考、吃透科研工作研讨会、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专项会议和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专项会议等会议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将其作为工作导向,将学校接下来的科研工作研讨会开好、开出成效。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各学院党政负责人要勇担使命、扛起责任、敢于碰硬,带领班子成员和相关人员认真梳理查摆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创新团队的优势和不足这一首要问题。
❖二是以落实为根本,找准问题与不足并做到立行立改,在科研工作研讨会召开期间,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积极调整到位,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基层学术组织与创新文化团队的学科与科研方向、人员、资源配置,发挥好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的学术治理体系中所起的最前端最重要的作用。
❖三是以基层党的建设为抓手,党政共同发力,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挥好学院党委、各党支部等各级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作用和效能,以党建引领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其改革创新。要善于发挥党的思想建设作用凝聚共识、团结人心;善于发挥党的组织建设聚才识才、选人用人;善于发挥党的作风建设激发基层党员、教师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响应国家需求、学校发展建设的责任使命,不断完善基层学术治理体系,对待年轻干部既要敢于压担子又要“扶上马,送几程”;要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力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研讨会的成果,转化为带动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无穷发展动力和美好发展前景。
❖
►►►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
作主题讲话
姚郁从“为什么要建学术创新团队”“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团队怎么建设”三方面,从立足新时代、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系统深入地对全面推动促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进行剖析并作出部署。
姚郁指出,为了更好地呼应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的殷切期望,履行好“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就要提高每个基层学术组织的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动力源”。学校学术创新团队是学校的战略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融入到学术创新团队中,共同承担大任务、得到大锻炼、产出大成果。
姚郁强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创新团队是关键问题,是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指南针”。学术创新团队应具有5种性质。
❖一是学术性,团队要围绕学术开展工作、创新、合作,要围绕学术贡献对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评价。
❖二是创新性,团队应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辨别力和洞察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悟性,注重对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消化、提高和再创造,要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产出创新性学术成果。
❖三是合作性,团队成员及团队整体要有开放的胸怀与合作的意识,积极在知识、人员、技术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是引领性,团队在学校发展建设中要发挥科研“先行军”的引领作用,带动学校科研工作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团队也要在学科方向的凝练和拓展上发挥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学科内涵,进而形成特色和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五是多元性,团队的构成、团队建设的投入是多元的。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就是要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聚焦国家需求,找准真问题。找准真问题就是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要更加审慎,更加富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姚郁结合2014年以来学校4批“兴海”学术团队的遴选、培育和建设,总结了经验,分析了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深入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把学术创新团队做精做专,进一步把学术创新团队打造成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结合应处理好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广度与深度、团队建设与学术治理、团队之间分工与合作、开放与竞争5个关系作出部署。
姚郁通过对基层学术组织与学术创新团队关系的分析指出,学术创新团队需要更强的学术治理能力,要围绕学术凝聚团队、发展团队、建设团队、评价团队,依靠学术治理强化团队建设和推动团队发展;各学院要根据各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特点,选拔年富力强、事业心强、公道正派、敢于担当,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学术骨干担任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
姚郁要求,全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学术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认识,提升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及二者的学术治理水平,要高度重视作为学术治理关键的学术价值追求,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术权利得以保障、学校得以和谐发展,实现“十四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回归教书育人本分,回归科技创新本源,回归教育强国梦想的建设目标。
❖
►►►
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晚欣
在主持会议中讲话
高晚欣指出,基层学术组织与学术创新团队在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校的学术治理水平。只有把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好,学校的发展才有良好的基础、学校的学术治理水平才能提高。要切实提高学校学术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促进学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
学术创新团队经验分享
大平台 大合作 大任务——打造
水下机器人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船舶学院海洋无人航行器技术团队负责人李晔从围绕国家需求打造大平台、学科交叉协同推动大合作、交叉融合创新谋划大任务三个方面,阐述了团队在“后院士”“后总师”时代,如何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找融合点、找发力点,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在前沿技术创新和核心装备研制方面,贡献哈工程力量,做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新贡献。
顶天立地真科研 同舟携手创共赢
厚植创新育英才
动力学院振动噪声控制团队负责人率志君分享交流了团队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重大科研专项,贯通“基础问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型号研制”三个层次,形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打通产业化链条,促进校企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全方位合作;践行“科学-技术-工程”全链条培养方法,使学生在参与解决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卡脖子”问题过程中,锻炼和提升了科学与工程素养,为学生成为行业英才奠定基础。
创新团队的内涵和建设
智能学院智能控制研究团队负责人朱齐丹结合团队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对创新团队的认识,以及对如何面对团队起步的艰难、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谋划未来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他认为创新团队要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和培育国家需要的一流人才,为学校争创双一流贡献力量。创新团队的标志就是学术基础厚重、科研能力厚重、学术人才厚重、奉献协作精神厚重、组织协调能力厚重,并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国际观,有序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
团队建设
水声学院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研究团队莫世奇分享了团队的创新发展历程。团队坚持何祚镛、杨德森老一辈科学家“勇于开拓,知难而进”的理念,以水声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和依托,开创了相关研究方向、建立了技术理论体系、实现了相关声学理论技术研究由0到1的突破并有力支撑学校一流培优方向以及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秉承“交叉管理,互助互补”思想,进行多学科融合扩充团队科研能力;谨记“传承发展,科研育人”观念,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人才。
微纳米学术团队交流报告
材化学院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杨飘萍分享了团队聚焦“四个面向”,坚持使命引领、科研先行,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围绕生命健康领域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开展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基础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材料”和“化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秉承科研启蒙-拔高-深耕的育人理念,团队探索出了一条“树标杆-立典型-强引领”的科研育人之路。
社会科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人文学院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团队负责人郑莉分享了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需要学术团队的问题,确立了支撑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支撑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团队目标定位,明确了中东欧与俄罗斯社会历史理论、军事社会学和数字化社会治理等团队重点任务,凝练了拓展式、全链条、学科交叉等团队建设模式,并总结了大师引领、同行合作、团队协作的制度与文化、“政产学研”协同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
关于构建国际化团队的个人思考
信通学院联合共建实验室(筹)负责人宋明肇结合自身留学经历和专业背景,分享青年教师如何构建团队的三个关键问题:如何谋定团队的发展方向、如何建立一支青年的国际化核心团队,以及如何通过核心团队以点带面助力学校发展作分享交流。他介绍了圣光机大学物理学部从团队发展起来的核心关键,并介绍了自己与外国青年领军学者共同组建核心团队,借力学术泰斗组建顾问团队,立足国家学校发展,把团队建设成为国际合作交融的窗口的经验和构想。
❖
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林志,党委常委、副校长殷敬伟,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吕冬诗,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常务副校长张石梅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学科办成员单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
大抓基层!
哈工程这次会事关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全力下好新工科先手棋!
哈工程这个会议很高能!
打造服务国家战略新特区!
哈工程水下智能研究院成立!
哈工程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
考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反响热烈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霍萍 孔繁增 王晓迪
摄影 | 王一勇
排版 | 乔凯 霍萍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