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头+王牌+金牌,要学“下海”本领,认准哈工程!

矢志创新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1-06


2020年8月,长22厘米,展翅28厘米的仿生鱼顶住了马里亚纳海沟6000至11000米之间的极高压,实现自主游动。


这一成果登上《自然》封面,第一作者哈工程教师李国瑞坦言,身为哈工程“龙头”学院船舶学院2010级学生,自己是在科创比赛中被水下机器人点燃激情,一步步探索至今。如今,李国瑞格外鼓励学生通过科创比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掌握船海人的看家本领


在哈工程船舶学院,学生双创覆盖率达到100%,一批批学子将头脑风暴的好创意通过科技创新演变成探寻海洋的工程技术。学院打造的“兴趣培养-能力塑造-赛事锤炼”全链条、渐进式的双创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迈入船海科研领域、成长为国家急需的船海领域高层次人才成效显著。



龙头学院新生100%的“速度与激情” 


3条赛道,5艘载重500克的小船接力完成100米的竞速航行。发令枪响,起跑线上的小船奋楫扬帆,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逐浪前行。船模竞速赛是哈工程船舶学院举办了12年的经典赛事,因兼具速度与激情,备受学生欢迎,新生参与度100%。

学院将此赛事作为船海学生入门的第一颗扣子,比赛前邀请专业教师为学生开展船模竞速的制作技巧讲座,这是船舶学院学生的第一堂专业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会得到船舶制作板材、控制设备、制作工具用于设计自己的小船。在实验场地,有学长学姐作为双创导航员指导新生。


学生尤光裕介绍,“在历时1周的船模备赛中,我们不仅对船海专业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更体悟到只有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的船才能跑得越快越稳。

除此,新生们还会走进船海实验室,深入了解学院学科、科研团队和未来研究方向,与实验室老师零距离交流,了解当前的科研成果与未来发展潜力。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等开展的船海学科特色讲座,进一步了解船海学科,国家战略以及国际发展形势。

在船海兴趣养成同时,船舶学院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智能控制无人船设计》《大学生创新方法与实践》《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数十门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类课程,形成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的多维课程体系。



“金牌”导师团助“菜鸟”腾跃为“黑马”


哈工程船海楼地下的实验水池总是朝气蓬勃,水池边,青年“工程师”们或操控着手中的遥控器,或在显示器上监测水下机器人的运动姿态,或在电脑上更改代码,调试程序。

学院党委副书记苏智介绍,学院以课-练-赛为路径,通过品牌赛事牵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三个实践共享基地,实验水池和完备的科技创新工具,为学生科创打造了开放共享、合作交流的双创生态圈。


每年,学生们都会参加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多个科创比赛,“很多科创比赛规则会根据企业和社会对海洋装备领域新工科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更新,学生们总要学习新知识让他们的机器人掌握新技能。” 船舶学院团委书记刘永超说。


“从懵懂,到尝试,再到创新,科创比赛为我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让我在不断的失败与重来中,提高了我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船舶学院2012级学生蒋岩当年以全院个性化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他大一时就参与到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从担任志愿者,到尝试参赛,到作为队长带队冲进全国总决赛,他用了三年时间。


“还记得大三时全国航行器大赛增加了智能帆船竞速赛,这于所有参赛队伍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作为队长组建团队,和大家一起采购设备、布置实验场地、设计方案、调试作品,整个备赛阶段我和团队迎难而上,在全国比赛中,帆船类比赛包括特等奖在内共有5个奖项,我们包揽了4个,成为比赛最大的黑马。”蒋岩说。

“科创比赛是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输出重要途径,学生参赛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成长进步的过程。”刘永超说。


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从了解赛事,确定选题,组队备赛,寻找指导教师、作品设计、制作与调试,申报书、ppt的撰写和制作,校选赛、省赛、全国决赛的展示答辩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运用前沿技术,尝试新的方案,每个获奖作品都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蜕变。而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船舶学院以培养船海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力争学生们在科创过程中就能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行业需求,做真科研,解决真问题


为此,学院特别成立了“金牌导师团”,依托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智水海洋航行器协会,由孙延超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并邀请李晔、孙玉山、李凤来、王卓、胡健等多名教授担任协会顾问,形成人才培养梯队,让学生实际参与到水下机器人等航行器设备的研究与设计制作之中。有金牌指导团坐镇,学生们的科创紧跟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有方向指引,在赛前还有集训营快速提高参赛作品核心竞争力。


目前,智水海洋航行器协会已经成为学院学生的创新引领、实践育人的重要基地。通过教师指导、竞赛牵引、社团协作的创新育人培养模式,智水海洋航行器协会涌现了一批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优秀学生,多名同学因为创新成绩突出获得保研资格。社团多位成员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TRIZ杯创新方法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中获得奖励累计达100余项。



选择“王牌”专业做很“酷”的真科研



“我的班主任王刚老师在大家入学的时候就告诉大家,海洋机器人在我国海洋开发、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给我们看了他自己在研的项目,有为海洋平台检修的机器人,还有既可以爬行又可以下海的两栖机器人,这些让我明白原来机器人并非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在实际运用中才更酷。”

近日,学院“王牌”新工科专业海洋机器人专业大三学生陈思文与伙伴们的科创项目“智检科技——海洋平台水下结构智能检测设备供应商”在全国33万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陈思文入学后的几个假期他几乎没回过家,他和几位同学加入了王刚老师的团队。“能够在大一时就接触到真科研至今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在王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出新创意,当我们的点子被王刚老师点赞,我们充满了干劲一头扎进研发进程,看到我们参与设计的机器人能够像‘深海医生’一样稳定自如地为大型海洋装备做检测,我们很兴奋,为海洋强国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陈思文说。

“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学生们的科技创新不止在于比赛,还在于行业拓展交流平台的搭建。”刘永超说。行业交流拓展是学院拓展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视野的重要方式,为做好产创融合,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访行业“大院、大所、大厂”,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了解行业需要,精准对标创新目标,邀请行业专家、创业顾问不定期开展指导,持续服务创新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自2015年起,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优秀作品参加国际海事展,带领学生进行行业调研,对接行业前沿,让学生近距离认识行业。


通过展会,学生们了解到智能船舶的发展方向,学到了仿真技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听到了国产大型邮轮项目的进展情况,看到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庞大的上下游行业。

开阔的视野让学生们能够站在行业前沿角度出发,提出真问题,为行业的科技创新做出真正的贡献。学院2013级毕业生李晗生曾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互联网+大赛银奖、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2015年他带着自己的蛙人推进器作品参加了上海国际海事展的学生创客区,展会上他走遍了每一个展区,听了多场报告,和很多供应商和采购商交流。返校后他入驻学校创立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努力将自己的科创作品开发成适应市场的产品。在2017年的上海国际海事展,他成功申请入驻了学校主展位,产品得到了多方关注,目前他的公司年营业额几十万元。

同时,学院充分重视专创融合,开展“船人讲坛”、“走进船海”等专业科普讲座、沙龙,将专业需要与科技创新接轨,让学生创新创业有方向。依托院团委、青科协开设“精品双创公开课”,将专业技能与研究目标接轨,让学生创新创业有能力。


学院通过科创比赛平台+专业导师引领的有机融合,让老师带领本科生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立项选题,在解决行业真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热情,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以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意识带动团队发展。


近年来,船舶学院在国家“超一流”创新创业赛事上取得众多新突破,学院副书记苏智表示,学院将通过“政策引领、多方协同、全程指导”的综合育人体系,进一步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助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朱虹 刘永超

编辑 | 朱虹

视频剪辑 | 谭维钰

信息来源 | 船舶学院

排版 | 朴立坤 吴博文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