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孩子,正在用无人察觉的方式伤害自己

教之音 2022-06-07





成都49中,一名16岁学生近日坠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在警方的勘验调查下,监控录像第一时间进行了调取封存,还原了事发的整个过程。监控视频里,学生的轨迹得到完整呈现。死者生前出现了自残行为,手持一把疑似刀具数次割左手腕,中间表现出垂头、摇脑、情绪低落。
事发后,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同时,警方通过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其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
官方通报中称,成都49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而被心理问题击溃的青少年人间悲剧,仍然还在角落里发生。


 


少年们的心理危机
幼小的孩童不会自杀,也没有能力完成自杀——这是我们的偏见。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的数据,10~19岁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死因统计中,自杀排在第4位,占比6.2%。当然,统计的只是已报告的案例。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统计了一年里公开报道的儿童青少年自杀案例392起,有三类因素占据了主导,分别是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和师生矛盾。考虑到其中的间接性关系,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排在后面的,才是心理健康问题,占比10%。
一些自杀行为是急性事件诱发的冲动自杀。这类新闻已不胜枚举,孩子们把死亡看作逃避责罚、委屈和创伤的方式。
比如,据报道,2019年,江苏句容一名9岁男童,疑因撞碎学校玻璃,担心受到责罚,从17楼跳下,自杀身亡。他用稚气的口吻在作业本里写下遗书:“nai nai(编者注: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玻璃撞碎了),我之到(知道)要chen fa(惩罚),suo以我跳lou了。”
急性事件之外,往往还有慢性事件和旷日持久的情绪障碍。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左右便知道了死亡的概念,9-10岁,他们便理解人终有一死,并将死亡与自身联系起来。由于表达欠缺,自我认知不完善,他们自身也难以理解自己的心理境况。自杀意念的诱发,更隐秘,也更难防控。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心理问题之谜
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同时,他们大多是全家人的中心,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通常接收到的只有称赞和褒扬,很少被批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心理素质通常不太好。
当他们进入高中阶段后,因学习、生活的压力突然变大,常常无法适应,加之不愿意与人沟通,如遇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顶撞父母等,甚至还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症状。
2.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与引导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乃至未来的生活。如今,社会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过分保护型”和“放任自流型”两种。
“过分保护型”多是分数教育、听话教育。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并不常关心,不懂得相互尊重和关爱,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放任自流型”多是因家长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时间少,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就会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3.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如今,很多学校还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并没有全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仍是“以升学率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有可无,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施技能不扎实,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寻求到外界的有效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变得严重。
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意识到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使得很多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由心理问题逐渐向心理疾病发展。

破解之策
家长
管孩子,与孩子沟通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1.及时发现并制止自伤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2.学习接纳,提高养育技巧
孩子在长大在变化,家长也是需要适应他们的变化,了解他们每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各种状况,提高亲子沟通技巧,学会鼓励、倾听孩子,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获得自主体验。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随时在管娃儿,随时在与娃儿沟通,但其实他们的沟通都是无效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妈,今天我跟同桌吵架了!家长:你们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快去做作业! 孩子:爸,我短跑50米跑了个第一名!家长:又整那些没用的,你数学、语文考了好多?你看别个**成绩好好! 孩子:妈,我不想弹琴了!家长:不学?花了那么多钱你不学了,你对得起这几大万一台的钢琴不?!对得起我们辛苦的付出不?! 这些得分为0甚至为负分的沟通场景,家长自己对号入座一下? 
3.处理好父母自身的情绪
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在事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创造稳定、有序、平和的家庭环境,培养积极关注、平等沟通的家庭氛围。
孩子像个垃圾桶装下了你们的负面情绪,他又要往哪里去倒呢? 
4.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应对
家长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及时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患病的可能性,要及时就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
学校
中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精神的过程。作为中学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职责。它可以从设置专业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增强教师防范意识等方面着手,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设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咨询机构
首先,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保证课程频率。这个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全面认知自我,了解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失调,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等专业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基础和实操技能的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后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还可以邀请校长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以强化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全校师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学校应该建立制度保障,开辟多种渠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首先,可以让班主任建立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沟通、多反馈。
其次,学校应聘请心理专家定期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认知自我、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最后,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了解心理健康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不但能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而且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采用活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第二,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有责任增强教师自身的调控能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并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教师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
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
2.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分享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联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流程、步骤,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增强分享度、融洽度,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以提升他们的成绩表现。
3.积极心理暗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教师合理的高期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水平。因此,教师只有多用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鼓励,以防产生挫败感。同时,恰当的激励方式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回答不正确,也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
社会应该通过媒体、书籍等媒介正面、积极地向公众传达儿童青少年自伤的正确知识,纠正大众对于自伤行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态度,并向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求助途径,给予有自伤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更多的理解、重视和引导,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孩子,请试试这些办法
接下来的这一段,想单独给孩子们聊几句,相信你们可以感受得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看懂下面的这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你们在遇到这类困惑时,更好的处理和缓解情绪,与自己、与外界合解。
1.尝试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解读及理解自己的痛苦,想一想为什么会做出自伤的行为,梳理可能付出的代价、考虑后果。遇到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思考方式可能会使人出现截然相反的感受和反应,咱们可以试试学习分析自己情绪的来龙去脉,掌握情绪产生的认知层面的原因,试试换一种更加积极的思考方式,逐渐调整不合理的认知,强化正面情绪和积极的调节技巧。
这里有个情绪记录分析的导图供你们参考。
 2.学习放松与自我抚慰,尝试接受现状,不评价、不指责
比如遇到堵车不抱怨,静静等待;调动嗅觉自我抚慰:吃美食、喷香水;调动视觉自我抚慰:欣赏美景,看看喜欢的人的照片;调动听觉自我抚慰:听舒缓的音乐、轻松有趣的谈话节目。
3.寻找安全的替代行为来纾解情绪
你们可以尝试自己能想到的任何健康的、无害的行为来替代自伤。比如,当想要自伤的时候,用手握住冰块,用力挤压,让彻骨的寒意麻痹并分散你的注意力,或者用红色记号笔在身上狠狠地画下去,来替代刀割。
4.学会转向快乐的活动
快乐的活动可能不会马上消除痛苦,但可以起到舒缓的作用,如音乐、电影、散步、运动等。
5.学会转移注意力
试试用学习和杂事(比如做家务、数数)等来转移注意力。
6.及时求助
如果自己发生了自伤行为,不要任其发展,应及时向父母、朋友、老师、医生等求助,积极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自我伤害的行为,甚至在需要的时候配合医生接受专业治疗。


本文综合自《华西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不少孩子正在用你没有察觉的方式伤害自己!》《好好的孩子,为什么想死》《中学生出现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陈老师又帮您找到了这些相关文章,希望您也能喜欢!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孩子心理问题有哪些信号?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个方法简单有效!(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建议收藏)

▍教之音(zgjyzx)综合整理自网络

▍图文如侵权,联系即删,转载须标明出处

▍陈老师微信:zgjyzx3388  商务QQ1927876294 

▍菜单栏有“团购好书”今日推荐:  《因为是女孩,更要补上这一课》+《女儿,青春期你一定要懂的事儿》两册 团购价39.9元,《因为是男孩,更要补上这一课》+《儿子,青春期你一定要懂的事儿》两册团购价39.9元;《好奇号》杂志(每月1期,每期2册)原价576元,团购价288元;限量发售!!点击:团购合集来啦!!

想看更多视频,可以关注我的视频号。

我会在这里分享更多家庭教育、学习资料……

今日互动

#看完本文,您有什么想法?#

教之音(zgjyzx),专注教育,这里有教育相关的最新资讯、优质图文、考试资料、学霸秘籍,早一点关注,少走一点弯路,给孩子最有力的帮助与最恰当的教育!
亲爱的读者们,近期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教之音”每天推送的好文章和好资源,请这样操作:
1.设为星标。点击公众号名称“教之音”,再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
2.在阅读后点“在看”。谢谢你们哟
3.下载资料,回复关键字"资料下载"



特别推荐:教育之音平台

教育之音团队携手一群懂教育爱分享的金牌教师,创建推出教育之音平台旨在汇聚最好的教育资源,传播最好的教育理念,弹奏教育最好声音,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成长!

要知道,父母的教育智慧,是孩子看世界的光,赶快关注我们,做更好更持久的光,一起照亮孩子未来的路!

欢迎关注教育之音旗下其他教育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    

                       感谢你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