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片海带知日本

2016-02-03 王加俊 王志纲工作室


一片海带知日本透过餐饮看日本商业文明


翼下的东京湾,浅蓝的海水,浅蓝的天,中间是鱼肚一般润白的山与城市,灯,渐渐亮起来,浅浅的,静静的。正是这个国家的感觉。


日本,近在咫尺,如隔天涯。历史上的师与生,近代交恶,以致深仇大恨。但是,就商业,就文化层面,该持客观的态度。


长久以来,许多人都会诧异于日本的表面?蕞尔小国何以如此强大?日本制造为何那么精细,雅致?日本人为何那么敬业?如此等等。


二个月前,面魔(浙江一连锁面馆老板)在微信里说,“咱们去一趟日本吧!”


于是,有了此行。润道国际组织,名曰“餐饮之道”。


当然,日本基于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已出现疲态,如何发展出不同于年序制,终生制、财阀制等信息时代的经营机制和经济制度,衍生出松下、丰田、索尼等之外的新时代公司品牌,是摆在日本面前的时代课题。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们认真学习其可鉴之处。

一片海带 


第二天晚上,我们来到东京的一个蜿蜒小巷,餐馆叫作“Umaya”(汉译:舞马雅)。典型的日式庭院,简洁典雅,院子不大,细竹拥立,稻草做成的地灯,昏黄,而有古代或者幼时的味道。拾木阶而上,二楼宽敞,桌椅整齐,一尘不染不说,简直是一丝不苟。


高野老师领一桌,乡知老师也是。一道道菜上来,一味的寡淡,乡知老师一直给大家夹菜,她夹菜煞是认真,甚至是很虔诚。仪态端正不二,脸上一直悬着淡淡的笑,手上的活儿专业无比,你看她捉了一把挂面过来,手一旋,面就即刻散开,成一个圆,浮在煮沸的汤水上。她再一个个地用筷子盛起来,给每一个旁边的人。后来,我们才注意到,她给每个人的碗里夹的东西都是全的,不会少一样。我们不禁啧啧,不声不响中,人家已经把该做的都做到了。



舞马雅餐馆门口


菜吃完了,面也吃完了,火锅里眼看就剩下了汤了。这时,有眼明手快者发现了汤里的一片海带(呈正方形,5平方厘米左右大小),并下筷子去捞它,却怎也捞也不着,海带像泥鳅似地在锅里与他周旋。对面桌马上也发现了,大家顿时被这一片海带给迷住了。这,什么东西?为何一个火锅里偏偏就有这么一块海带?老师讲课也没有讲到,到现在,都没有主动提。于是,我们就忍不住发问:这,是何方神圣?


原来,这就是Umami。第一次听说。


事实上,在国内被“川湘麻辣”肆虐惯了的舌头,在一片海带面前,确实是可怜极了。日本人对于味道的态度,其实也反应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一口锅里,飘着一片海带,方方正正,最后被我实验性地吃掉了。没有任何的味道。他的鲜味,已经与汤汁融为一体了。



一片海带


按照乡知老师的说法,这种味道,是舌头真正能品尝到的,而辣味,甜味等是身体其它部位也可以感知到。对舌头的具体每个部位进行详尽研究,就像对人的牙齿发育过程的研究一样认真,日本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牙医,他们对牙齿健康所带来的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充分认知,一口好牙,一只好舌,常常被忽略,但这是基础。所以,在日本,总是感觉到无处不在的认真。认真对待每个事情,每个物件,包括每一样食材。


面魔在课堂上举手,大声说,Umami,就是中国的调味料。乡知老师的脸上照例淡淡的笑。自此后,面魔每天见面就会打招呼,umami——乌玛密!


每个料理人都会执着于自己的Umami,就像中国的道士刻苦“炼丹”一样。说不清楚的味道,充满了神秘与未知,充满了有机合成的即时性,每次都是新的。味道就是从海带,松茸,鸡肉,猪肉配比提炼而来,每种食材比例不同,味道自然不一样。用食材的混合,达到中国类似辣椒一样的调味效果。尤其是对海带情有独钟,亦有“一味醉魂”之说。



舞马雅餐馆菜品


这种对物质、食材的精细态度,是日本餐饮的一大特色。与此相近的是,注重吃鲜,吃生,吃蔬,极少炖、炒,有烧烤。换言之,是距离原始人的饮食更近,而且是海边的原始人,鱼为主。



马厩餐馆海报


中国人与自然物品、食材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就像“自来熟”一样,彼此没有距离,因此趋俗。到处都是一锅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团和气。而日本是直接面对自然,更为身体营养计,以及对物,对食材的“精气神”的直接吸纳。日本人对山川草木,有虔敬。有静气,但是,中国更有风行之自由,大开又大合。但是,在过于大开合之后,是否值得尘埃落定一些,更加回归本原之心一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察。


一熊藁火


面魔矮矮胖胖,当过镖师,偏又爱读诗。眼睛里,总有一股热情在。



面魔(左)与作者


刚下飞机,到王子酒店搁下行李,一行便来到了二子玉川地铁站边的一家“居酒屋”。


服务员都着传统的日本服装,后来才知道是带有高知县特色的。高知县,有名的海边物产县,尤其是鲣鱼,在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经常会吃到的沙拉鱼皮,就是来自这种鱼。鱼是真大,厚实,我们是轮流下去到二楼专门观摩烤鱼过程。


初一听,都没什么兴趣,不就烤个鱼吗?见得多了。踱踱然重新换了鞋,下得楼来。早已不是来时模样,靠窗坐了些客人,对着烤场也围了些。只见穿着黑衣黑帽的白白人儿,正在准备烤鱼。



一熊篙火之烤鱼


鱼是鲜红色,厚厚的一大块。我好奇于铁栅栏边上的一堆稻秸杆,橙黄,而亮晶晶。原来是用它的火来烤鱼,心里油然而有故乡的暖流。好久没有闻过灶膛里的稻草烈烧的味道了。每年回家我都会抢着帮母亲去烧几把火的,一是取暖,二真是恋着这点源于自然的神味。所有的坎坷,一年的功名沉浮,都把来烧了。噼噼啪啪间,已是人生的裂新。正念着,一股热浪袭来,藁火熊熊,鱼肉在火中涅磐。这像极了一种仪式,操盘手也是一派正经,没有日本人常挂在脸上的笑容。


鱼肉经过这样的淬炼,是别样的香。看客如我们,也瞬间被这团火给吸引了去。说一个人对人生没有了方向,就是心如死灰,说又来点劲头,就说死灰复燃,说一代代的家业,文化传承,也叫薪火相传。人心有火,曰“心火”。一个人心里丧失了火苗,便是没有了志气与勇敢。说水能洗面,那么火能洗心。


这也涉及到日本人的文化特质。日本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能吸取其优质者。一谓“兰学”,即荷兰人所带来的欧美的文化制度与思想,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起到了大推动。一谓“心学”。长期以来,日本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近几百年来,心学更是备受认崇与实践。


心学中,有一特别重要的点,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宋儒即提出来了,但是真正格了物,致了知,还能行的,却是王阳明的功劳。日本人深得其昧。 



夜景


相比较现在的中国人来讲,日本人对物不仅是格通,而且由此产生了惜物,还会由此成了一种感情。这与西方学问中对物一味的只是征服,来克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天然地对物有一种相通的心意,而不只是工具,道具,是用来利用即可。所以,你且看日本的店铺的招牌,许多布幔所制,漫步京都鸭川,真是宛若唐宋。所以,日本人在国际商务场合,一定是西装革履,发丝可鉴,但是重要的节日,会和服上身,一派东洋。


对过去的好东西,日本人会坚韧地传递,面上理性,近乎冷淡,然而始终有着内敛克制的激情,西化就西化,但是日本的就是日本的。再则,像这样的居酒屋,最主要的客人就是在公司上班族,部门内的聚会经常选在这里。在工作上,有着公司的经济理性,到了这里,就卸下僚气,新人给老人斟酒递烟,缕缕笑谈,一去重负,纵有高谈阔论,吐槽骂娘,也无违和。所以,这里通常有着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之感。

一生悬命


上午去筑地市场,海边一片不起眼的食材交易市场,历史悠久,每年的成交额为300亿人民币。阳光火热,冬日里面有些灼人,当时已经是十点,仍然是摩肩接踵,小黄车来回快速穿梭,据说凌晨三四点这里就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料理人在喧闹的寂静中,开始了为填充东京巨大“胃口”的努力。


如同一个人一样,城市有自己的吞吐。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更能看到餐饮这个行业之于社会的基础价值。我们都说,民以食为天。这个市场,这个行业,如果出了一点点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传统社会中,城市少,乡村多,食物自我供应,鲜有大宗交易。现在不同了,所以,市场的管控,参与者的素心,至关重要。


我们走在市场里,不由得诧异起来。要在国内,菜市场本身就是有味道的,海边的渔市也是腥味漫天。但是这里没有,一点异味都寻不到。后来,询问高野老师,答案是一通风系统好,二下水道畅通无阻,还有就是使劲刷地,一天刷十遍都不算多。


清洁,是一种修行。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场集体的修行。扫掉的不仅仅是异味,更是心中的琐碎。



筑地市场


当一个人管理好自己的心,那么身体与行为必然就能管理好。所以,心学不是虚头巴脑,而是就在手中,脚下。把店铺收拾干净,把产品排列整齐,把自己状态调到恰到好处,这就是一天的生活。日本的料理人,因为这样的职业态度,而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在筑地市场,料理人内部开的寿司店,在有限的空闲时间,东京市民会排队来尝鲜,据说最长的排队达6个小时之久,可见人们内心对顶级料理人的认同之深。


所以,做企业,不仅要定位,定性,定量,更要定心。只有心定了,安之若素,不忙不慌,定位才能真正执行下去,否则就如水中浮萍,不只所向。西方特劳特所谓“定位”,就是强调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定位准确还不够,还要持续,认真,这样才能真正印入消费者心智当中。心定,就有了尊严。


心学讲,致良知。在日本,有“三方好”之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一个原则,不能触犯。日本的“一生悬命”,



尾张屋传人授课


一方面就是指这样的道德磨砺,一生都交给了这个事业,所以很少会功利考虑,而是非常用心,即便说功利,也是长期功利,非短期功利,


另一方面就是标准化、规范化,极致的服务,即“悬命”,就是刻苦努力,与西学的理性,清教徒的持续奋进相对应。日本餐饮整体来看,快餐所占份额相对比较大,这种产业专业化标准化程度高,中央厨房高效实用,管理与服务质量一流。


在料理人的眼里,料理世界无止境。做事到极致,是为“匠人精神”。“寿司之神”,广为流传,几代人就做寿司,聚焦一样,心无旁骛,而有所成。我们参访京都的尾张屋,传承了550年,一直都对菜品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原则。高岛屋在京都开店,邀请这家老字号入驻,却遭到了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商场远离其取水数百年的古井,尾张屋的荞麦面汤,须是和这一口井水,性命相连,不能割袍。实在没法,高岛屋管理层竟史无前例地为之挖了一口井,遂得如愿。


一生悬命,这种坚持,有一种义气。与商业规则合则合,不合宁愿选择义,这样的一生悬命是值得的,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内在力量。



UDS的晚宴


然而,日本人的这样的虔敬努力,可以做到“花雪月”,很极致,很简洁,但是却没有风行其间。要不就是板着脸孔,一本正经,要不就是居酒屋里的高嗓释放,情感发泄。所以我们通常会看到电影里日本主角容易大喊大叫,近乎失控,恰如韩剧里长腿欧巴们的动辄恼怒嗔怪。中国不同,中国有汉高祖的“大风歌”,所以合起来是完整的“风花雪月”,这不是单指男女浪漫,而是民族的气质。


这一点,在我们造访UDS时似有所变。那是一个最为愉悦的晚餐。社长中川先生,带着他的高颜值店长、厨师长、店员,一个走出来都像电影明星,自信而快乐,餐厅音乐合宜,每一道菜上来时,他们会充满情感微笑着介绍一豆一茄,一心一意,对于食材,他们抱有近乎信仰般的细致与珍惜,我们惊讶于烹饪的美味,惊讶于其对食材的“生态学”理解,更感怀于其沉浸其中的人的状态,是真的美好,更有一种贯通了的发自内心的轻松喜悦,这个好。

一期一会


到了京都的第一个晚上,我们来到了著名的竹茂楼,体验怀石料理与艺伎表演。怀石料理有渊源,传说是,古代日本有位高僧,接待一位来访的客人,当时天色已晚,寺里已无物可食。于是就把石头揣在自己怀里捂热递给客人。这就有了“怀石”一说,意为“怀中之石,心中之食”。不管传说虚实,把家里最好的,哪怕就是一块暖石,也要奉出来。这是日本人“用心招待”的体现。


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现已不限于茶道,成为日本常见的高档菜色。怀石料理极端讲求精致,无论餐具还是食物的摆放都要求很高,而被一些人视为艺术品。 


竹茂楼,果不其然,门口簇拥摇摆着一大片青竹,竹叶间,鹅黄灯笼闪烁。穿过草席铺就的蜿蜒走道,静静地,只有脚步声。上得楼来,有一抹明丽划过,原来是一位年轻的艺伎,再细看,一群艺伎在布幔里面梳妆,轻轻言说。


怀石料理提倡的是,缓慢而又顺序地品尝食物,菜品会一道一道呈现顾客的面前,中间穿插各种酒类、汤类和小菜,器具讲究,菜量并不大,但有一种寂静、祥和与清淡。




我把面前的食物全部吃完,真心是好吃,默默地咀嚼,默默地赞叹。料理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一幕了。


有趣的宫川老师在开席前让我们猜两位艺伎的不同。只见一个年纪大些,一个年纪轻些,一个是舞伎,一个是歌伎。各人都踊跃,有猜中者大笑,有一猜不中,再猜又猜者。两位女孩倒是落落大方,嘴角遗笑,不多不少。想来,这也是经过多年的严苛训练的。发式复杂,高挑,典型的东方古典美,和服是真正的赏心悦目,好的服装,会润物细无声地让人透露出自己的气质,人衣合一,谁也不是谁的累赘。歌伎与舞伎的衣裳有诸多不同,每处不同都有特定说法。



宫川老师让我们猜艺妓的不同


艺伎在表演时,切忌拍照,庄严到近乎肃穆。但是一到台下,与我们觥筹交错,添酒劝进时,则是另外的模样,活像邻家的姐妹,笑容温顺而热情,答语不徐不疾,慧黠其面,莞尔一词,最能体现其妙处。用心招待,一期一会。好似艺伎的一招一式,都是那么像模像样,不容置疑的同时,韵味悠长。她们精通人际,洞悉人性,但又巧然运转于淡然无痕,优雅而美妙。将人性的不同部分调和至一个状态,既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又不会过于沉溺。她们像男女人性的小精灵,巧施灵手,掩面又隐,徒留一阵旷然。


最开始,一名老艺伎,身着素雅,端坐一边,悠然吹笛,笛声初朴,时有人的气息夹杂,更添意蕴,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多少人生的感悟,都在一曲回荡中。而让我们一行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古代的划拳。大家玩得前仰后翻,与前半段的静静的怀石时间,大相径庭。



作者与艺伎合影


两位艺伎分别站在古雅屏风两侧,互相看不见。随着“拖拉拖拉拖拉”的老艺伎的歌声,她们开始做各种偷看、思索、卖萌的动作,一切都是利索而可爱的。然后,一个学拄着拐杖的颤巍老母,一个会是端着猎枪的凛凛猎人,或者爬在地上的沉威猛虎。一物降一物。世界道理其实到底也简单。输了喝酒,我们两人一组上去,跟随她们来猜拳,其余全神贯注地看,乐。


此时,一种东方人才会有的文雅氛围,一种音乐,美人,轻乐,好而不糜的生活趣味,不由分说地涌上来。原来,我们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是可以这样娱乐的啊。直到离开了竹茂楼,耳朵里好久还一直响着“拖拉拖拉拖拉”的韵律。


一期一会,对得起这食物,这艺伎,这夜晚。珍重而克制,绚丽而淡然。这样的生活,让人特别有“精气神”,无有萎顿,无有消沉。



这家餐馆已有几百年传承,席间,女将出现,并作讲演。平静而笃定,言谈中,重点提及“感性”一词,这里的料理人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感性力”。


这里的感性,不是我们平常说的理性的反义词。宫川老师给我们做了详尽的阐释。这个“感性”,是指对美的感受力,凡是好的东西,一要有领悟,吸收,二要能够自己回去再现之。磨啊,调啊,接近,还原,再现,但不等同于原来,总有再生的新鲜感在。


日本的料理人受各种形态的艺术的熏陶,凝炼融合,将这种感性用于料理的精进中。对音乐,美术,插花,心灵世界都有探索。就是要接触到各种美好,然后在料理世界中再现这种美好。


美学可以这样与商业进行结合,真的是让艺术来滋养生活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教育。

一口茶碗


走进这几百年的院子,原来是一个儒士创立的学校,名曰“弘道馆”。日式庭院,青苔长在脚下的石头上,穿着木屐,慢慢挪行,静下来感知身边的自然。



弘道馆庭院


盘腿坐定,目光所及,芦帘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格子纸窗上晃动,岁月静流,突然窗外鸟鸣数声。静,反而感到了宇宙的绵绵力道。


和服的女子端着茶盘,脚摩擦着草席,沙沙地来去,无语。


每一次茶会,挂轴都会不同,根据喝茶人的特征,选择挂什么样的画。其它的用具,也会因人因时制宜。开始我们二十多人挤在一个又小又黑的茶室里,门也小,刚刚够一个人进出,茶室装修普通,近乎简陋。这也是日本茶道的个性。不管什么人,在茶面前,都是平等。



弘道馆品茶


在日本,一个能剧艺人,或茶人,可以与大的跨国公司总裁平起平坐,衡量人的标准并非单一的企业规模,唯GDP论,对人生的看法,本身更加值得人们去尊重。这就是日本早先于中国进行了现代化进程,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却更多地在社会学意义上保留了对社会人价值评价的立体性。不是谁钱多就是大爷,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对文化人,对人的人文性,保留了更多的考量维次。


在太田教授与我们讲解茶道时,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一直在暗自观察我们每个人,外表、气质、穿着,年龄,性别,综合起来,他会安排每个人的茶碗。竟然,个个不同。让人惊讶。我第一个进来,算是首席。


当和服女子谦谦而来,捧给我第一碗抹茶时,我才知道这个碗,竟然是几百年前丰臣秀吉使用过的。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茶道的最为重要的人物——千利休。他与丰臣秀吉的关系,尽人皆知。


千利休,真正把茶上升到灵魂的层面。通过喝茶,静下来,达到“和,静,清,寂”。通过茶这样的生活美学,在静极后而无,进而达到对人生的哲学领悟,达到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中和”境界。茶事为何就是禅事?禅,就是不断地击破生活的框框。不断地调皮地,真实地,真切地,实打实的有勇气地击破,出来看自己。每次茶会,每泡茶,每个泡茶人的心境,都是新鲜不同的,都是生机勃勃的。



弘道馆太田教授


太田教授说,日本厉害的企业家,许多都是茶人,比如松下幸之助。因为他们深通茶道。由茶入道,入大道。这是日本餐饮文化的原点,乃至是日本商业文明的原点。喝茶,一定要注意仪态,动作缓慢、呼吸均匀,平心静气,一切看起来要优雅才好,好似头顶三尺有神明在端详着你。中国讲“慎独”,日本人也用到了茶道上,其实,何尝是茶道,一切道,都离不开无处不在的反思,反省,反刍。去除糟粕,坏的东西,接续起宇宙天地的元气。这是喜悦之心,也是禅心,初心。


喝完茶,我按照太田的引导,仔细来端详手中小心翼翼捧着的碗。


这是一个怎样的碗啊!?




放在中国,这叫疵品。表面歪歪扭扭,颜色厚薄不均,这是日本的审美,而我理解的,更是一种人格美学。这叫做“wabisabi”。 就像有人说怀石料理的另一起源“被褐怀玉”一样。外表可以不起眼,乃至丑陋,但内心如同美玉一般。这就是日本人对内在追求的极端体现。古希腊有悲剧情节,日本人对生命底色的理解,充分在这独特的词上得以体现。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缺憾,乃是常态。日本人,是对缺憾也有近乎痴迷的审美热情。日本人的格物功夫深,即便有禅,却终究不似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家,总是能跳开去,轻飘起来。


王阳明是讲:道即事,事即道,道事合一。日本吸收的好。但这是有历史背景的,是中国人过于地执着于理论的自圆其说,乃至于繁文缛节,远离实际。这是一种思想的历史反动而已。日本没有这个大背景,而根据自己民族与生俱来的内在惯性而吸收了阳明心学,以至于此。所以,中国儒士战略意识强,可以大而化小,拥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手腕,日本人则战术意识强,小而化大,致力于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


结尾:一语中的


弘道馆合影


依依不舍的大巴上,我站在麦克风前,说,用四个字来总结此次旅行,“丰---臣---秀---吉”。大家一片茫然。


丰,就是大家做餐饮,一定要有丰沛的文化底蕴,丰盛的内心世界,要认识到时代的复杂变化;臣,就是臣服于最真实的自己,而非外在的金钱与利益,当然首先是认清你自己;秀,就是眉清目秀,定心、定位、定性、定量。最后是吉,做到以上三点,你的企业与你的人生自然大吉无碍。


过不久,面魔又问,哎,“丰臣秀吉”你是怎么解释来着?


我笑着说,反正不管怎样解释,结果就是,不管你做什么,让你的顾客情不自禁地说,鸭蛋!(日语发音,意为“超值”。)就像这次“餐饮之道”。大家哄然。




相比来说,日本少出思想家,就是认真,遇到好的,就是吸收,实践,持续。不去过多思考虚无缥缈的东西。轻根本之道,重具体之道,即术。通常会把花、茶、香等具体的术上升为道。这是日本文化特征,也在日本商业文明上有所体现。这里不出思想家,哲学家,更多是匠人,顶多是实践哲学家。而同样精细,德国则是出大思想家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中国出思想家,以前影响大,未来影响也许会更大。但思想多了,行动少了不行,所以要“知行合一”。日本文化中有值得现代中国人去汲取,去弥补的。


但,我们更应该有自信,大信。我们要吸收日本的勤勉、极致,不托己身于机会主义;要感悟他们用心、惜物,让欲望与激情内敛起来;学习他们的美学感、感性力,让生活不再粗陋,粗糙,就像上文中所展露的林林种种。当然,更要明白其商业文明之根源,许多源自中华。


作者:王加俊(智纲智库上海战略中心副总经理,文创战略专家)



欢迎全球同路人加入“智纲会微社群”


智纲会一个有温度的群体

群主喊你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智纲会微社群【四群】


“2016草根大会”门票全球正式开售!

A区一张享受9折,两张及以上享受7折;

B区一张享受8折,两张及以上享受6.5折。

↓↓↓点击“阅读原文”,抢票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