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家乡那些年发生了啥?肥城几位老人自采自编村志,还入选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

2017-12-30 齐鲁晚报今日泰山

    26日,齐鲁名镇名村志丛书新闻发布会暨赠书仪式在济南举行,首批入选的16部名镇名村志亮相。

    首批入选的16部名镇名村志,其中有4部镇(街道)志、12部村(社区)志,分别是:垦利区的《胜坨镇志》,岱岳区的《山口镇志》,莱城区的《方下镇志》,费县的《上冶镇志》;周村区青年路街道的《桃园社区志》,滕州市官桥镇的《北辛村志》、薛城区陶庄镇的《奚村志》,烟台开发区的《金东社区志》,邹城市郭里镇的《爷娘庙村志》,肥城市新城街道的《伊家沟村志》和《古店村志》,莱城区鹏泉街道的《郭家沟村志》,钢城区里辛镇的《棋山观村志》,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志》、沂水县沂水镇的《牛岭埠村志》,巨野县田庄镇的《田庄村志》。

    据悉,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今年3月启动,是根据国家实施的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结合我省实际实施的。经过半年多时间积极努力,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出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丛书16部,在方志文化的普及、名镇名村的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部镇志村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几代人的生活,在文化传承、精神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村志镇至的编纂,也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而泰安,更是有《山口镇志》、《伊家沟村志》和《古店村志》三部凝聚编纂者辛劳与智慧的村志榜上有名。为了让这些村志被更多读者看到,即日起,我们将陆续走进泰安这几处名镇名村,带您看看镇志村志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你们村哪年哪月吃过大锅饭?

    哪年建了新校舍?

    哪年用上电灯电话吗?

    而恰恰有这么几位老人,

就做出了自采自编写村志的大事,

还入选首批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

    他们的成果,

就是肥城市新城街道的《伊家沟村志》和《古店村志》

丛书近日出版。

    1951年7月,暴雨成灾,山洪爆发。村民鹿淑生一看房屋将倒,拉着孩子跑出屋 门。刚步出房门,屋即倒塌。村干部鹿淑丰趟着大水到庙里撞钟,以提示村民防 灾,时称“发黄水”。

    1964年,村里开始通电,李恒水、李瑞策为村里电工,使用煤油灯的时代成为历 史。

    1983年实行分田到户,下半年村里投资 20 万元,建新校舍一处,可容纳 12 个教学班,建有教师宿 舍。购置了新课桌、凳,从此,学生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

    这仅仅是《古店村志》大事记中的很小一部分,村志记载有详细的姓名、时间、地点及事件,是怎样的人写出了如此的著作呢?

     12月27日,记者来到肥城新城街道的古店社区和伊家沟社区了解到,两部村志的主要采写者不是什么神秘人物,都是原村落里的村民,负责采写《古店村志》的鹿淑江老人已经73岁、负责这项工作的古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辛德华也已经60岁,负责采写《伊家沟村志》的三位老人孙业才、韩立运、伊兆水,最大的67岁,最小的62岁

     这两个社区起初都不是为了去参加这个文化工程而写村志,却因为为了记录乡愁留下乡音,一直在做充足的调查研究写村志。章节体村志采编差不多完成后,专业人士改编为纲目体村志参加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并入选。

    《古店村志》采写成稿近2年,《伊家沟村志》创作出版近4年

     这几位老人都不会写村志,也不会用电脑打字,但是却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浓浓的乡愁,大量走访村里近百岁的老人,现“拜师学艺”学习志书写作技巧,还原了有关村庄的历史、人文、自然等大量的信息。

     古店社区的鹿淑江老人告诉记者,接受这项工作明知不少困难,但又觉得很有挑战性,想着以后能给子孙留下点念想,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时间比较久远,拜访的都是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干部,他们年纪大了,有些也糊除了,光座谈就座谈了30多次,走访近百人。”

     “确实是挺难,我们是在和时间抢一手的历史资料,创作期间,我们紧急赶稿,陆续有6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逝世了,在逝世前,他们为村志的素材做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再晚一些时间,可能有些信息就无法核实了。”伊家沟社区居民伊兆水说。

     古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辛德华说,到春节前后,他们会把村志印出来,给每户居民都分发一本,让小辈们都了解一下村子的方方面面。

     首批入选的16部名镇名村志,是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齐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经过申报、评选、验收、推荐等环节最终确定的。

    在审核中,依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济名镇名村”“其他特色名镇名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村”四类标准,严格筛选中报村镇资质。

    在编纂方面,在坚持志体的前提下,对体裁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择等作了适当创新。以记载镇、村域范围内的微观资料为主,根据不同类型特点,有选择性地记述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与现状,重在突出“名”与“特”的内涵,使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村镇志脱颖而出。

录音反复听上三四遍

手写稿改了四五次

    在伊家沟社区居委会,负责编写村志的其中三位老人孙业才、韩立运、伊兆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室书柜里堆满了他们手写的各种材料,每张纸上都有红笔勾勾画画的痕迹,很多纸张反复翻阅已经泛黄发软。

    “我们村里的老干部都逐渐百岁了,陆续也有离世的,当时我们想,如再不抓紧记录下来,可能就真没机会了。好在,现在终于出版了,心里特别高兴。”

     孙业才说,“要是我们会使用电脑的话,可能工作会比之前简单一些,每次我们有改动,得再重新抄一遍才可以,一共40多万字我们反复得抄了四五遍才定稿。”

    为了能让材料更详尽,他们到全省各地找曾经在伊家沟村生活过的老人家里座谈,年龄大了速记记不下来了,他们录音以后,回来反复听,听一句记一句,实在听不懂的反复听上三四遍才能记录下来。

    这几位老人说,在他们的采访调查过程中,压力很大,有时候着急得睡不着吃不香,总想着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耳朵听的不一定是真的

他夜里反复回味找“破绽”

   负责采写《古店村志》史料的鹿淑江是个非常认真又较真的老人,他说,“咱不会写村志,但是咱可以学习人家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得反复去核实材料的真实性。”

    鹿淑江讲了一件事,有位九旬老人回忆往事时提到,年轻时在长清上学,每次去学校要到泰安乘汽车前往,鹿淑江笑着开玩笑说“从古店村这里走去长清,也比绕道去泰安再坐车来得快,后来确实得知这位老人记错了。”

    鹿淑江曾经是肥城市王瓜店镇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他教过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对写作也颇有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写文章,前面是人名,后面一堆四字成语形容词,还不如写一件能真正反映这个人特点的实例,显得更生动活发。”

     在写村志的日子里,他白天采访编写,在夜里还反复琢磨着材料是否属实,是否还有地方需要改进。“耳朵听的不一定是真的,不能听到什么就写什么。”

    古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辛德华曾是鹿淑班里的学生,在两人的老年生涯,一起合作这项工作,两位老人多次前往济南、青岛等地,身体有时会吃不消,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记者/白雪

编辑/孙玉唐

齐鲁晚报今日泰山出品

新闻热线0538-69821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