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会最后一名远征军老兵走了;您愿意帮血液病患儿实现六一心愿吗?

2017-05-08 燕赵晚报



导读


1、夏天来啦!本周最高温均超30℃

2、省会最后一名远征军老兵走了!

3、匠人用画笔在木板上绘出精妙图案。

4、血液病患儿六一心愿,您愿意帮他们实现吗?


了解更多↓↓




夏天来啦
本周最高温均超30℃


新的一周来了,气温也将迈入回升通道。昨天,记者从石市气象台了解到,本周省会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专家提醒市民外出时注意防晒和补水。


上个周末,扬沙和浮尘终于离开省会,取而代之的是灿烂阳光和蔚蓝天空,空气质量当然也不错。其中,5月6日省会的空气质量级别是良,5月7日的空气质量也还说得过去,先是轻度污染,然后转为二级良。空气比较清新,气温徘徊在30℃左右,总体来看,市民度过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周末。


本周省会气温比较稳定,最高基本都在30℃左右。根据最新气象信息,今天省会天气以多云为主,预计最高气温30℃。明天晴转多云,最高气温31℃。专家提醒市民,大晴天非常适宜出行,不过紫外线指数很高,大家要注意防晒,并及时补水。


文/本报记者 崔虹






省会最后一名远征军老兵走了


昨日一早,省会的陈女士给本报打来新闻热线,她说,本报长期关注的省会最后一名远征军老兵陈鹏是她的爸爸,老人家于5月7日凌晨1时许去世了,享年96岁。



  老人吩咐:身后事从简 不摆花圈不设灵堂


陈鹏是石家庄唯一的一位远征军老兵,几年前本报记者孟醒石曾多次采访报道过这位老人,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关爱抗日老兵。在本报的关注下,近年来,逢年过节,总会有不少爱心人士上门看望慰问这位远征军老兵。


5月7日凌晨1时许,生病住院治疗4个多月的陈鹏老人离世了,享年96岁。陈鹏老人的大女儿陈尚华女士,第一时间给晚报打来电话,告知这一消息。她在电话里说,父亲走得很安祥,感谢晚报这么多年来的关注。


按照与陈尚华女士的约定,昨日14时30分,记者准时赶到陈鹏老人生前居住的金恒花园。小区里很安静,陈家所住的单元楼门口没有摆放花圈,房间里没有设置祭奠的灵堂。65岁的陈尚华是陈鹏老人的大女儿,她一脸平静地说:“按照父亲生前吩咐,身后事一切从简,不摆花圈、不设灵堂、不搞祭拜,不许哭哭啼啼,也不麻烦亲朋好友!”所以,小区里的许多邻居都不知道老人走了。


陈鹏老人住过的房间干干净净。陈尚华指着阳台上的三个轮椅说,那都是父亲生前用过的,现在都没用了。她一边整理父亲的床铺一边说,父亲从89岁那年生病,一直是她们姐妹三人昼夜伺候,没让老人受过一天罪。


据了解,陈鹏老人的遗体5月8日上午火化,将和老伴合葬在双凤山陵园,只有家人参加,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女儿:父亲一生严于律己 不搞歪门邪道 


客厅的茶几上,有两份塑封的《燕赵晚报》,那是晚报记者孟醒石当年做的报道,版面上是2012年给陈鹏老人拍摄的照片。那时候老人精神矍铄,捧着《燕赵晚报》读得津津有味。


陈尚华从书桌里拿出不少父亲的老照片。记者注意到,每年国庆节,陈家姐妹都会推着父亲到人民广场照张合影,背景有鲜花,特别的地方是画面上还有每一年国庆节的日期。



陈尚华拿出两个精美的仿红木盒子,盒盖印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等字样,以及和平鸽图案。



打开木盒,两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呈现在眼前,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正面铸有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的5颗五角星、象征人类和平的鸽子和橄榄枝、象征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山,以及军民合力抗战的场面。纪念章直径50mm、厚3.0mm,主章为铝合金、镀24K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更是金光闪闪,由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5大元素构成。


陈尚华清楚地记得,2015年9月3日,电视里现场直播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老人让家人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把两枚纪念章给他戴在脖子上,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旁边,让家人给他拍照留念。



如今,老人走了,抚摸着父亲的遗物,陈尚华讲述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眼圈微红,但就是没让眼泪流出来。“父亲一辈子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女儿们,他总说自己是共产党员,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陈尚华说,自己当年曾想让父亲把她调到国棉五厂,但被父亲断然拒绝,声称不能搞特权。“他就是一个严于律己,一身正气的人!从不搞歪门邪道!”


  投笔从戎 飞越喜马拉雅山赴印对日作战


据了解,1921年出生的陈鹏祖籍辽宁铁岭,少年时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读纺织工程系。1943年底,日本侵华最为疯狂的时候,国家到了危急存亡关头,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西安当时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四所高校,加上各地流亡学生,都踊跃报名。当时有首《知识青年从军歌》中唱道:“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很多东北流亡学生,不甘心第二次当亡国奴,陈鹏跟大家一起咬破手指,誓言参军报国,情景震撼人心。


资料显示,这批学生兵被美军飞机空运至云南沾益,1944年春又飞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丁江受训。在印度兰姆加,被编入驻印军辎重兵战编汽车第一团,战友基本由西南、西北等大学生构成。团下设三营,一营为西南联大学生,二营为西安院校学生,三营为高中毕业生。


当年陈鹏和同学们一起飞赴印度,是远征军汽车兵。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了西北工学院读书。毕业后,陈鹏又去了唐山华新纺织厂工作。1952年左右,国棉五厂成立,陈鹏从唐山来到石家庄,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还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后来光荣离休。


据了解,2014年2月2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行三人来到石家庄,在燕赵晚报记者带领下,探访了陈鹏老人。当时,老人的女儿陈尚华、陈尚民、陈喆还拿出了珍藏的一些照片、书信、资料,甚至专门到国棉五厂档案室抄写老人的简历。陈鹏的女儿们还拿出老人读书时用的眼镜、放大镜,以及一些文献资料,全部捐献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志愿者:抗战老兵只剩八九位 急需关爱


在石家庄从事建材生意的时存财先生,是一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昨日下午,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安排他前去吊唁、慰问,送老兵最后一程,并嘱咐他给陈鹏老人送几个花圈。


时先生在金恒花园小区门口定了几个花圈后,却发现小区门口没有任何动静,觉得蹊跷。他和卖花圈的商贩说,自己先去打探一下。到了陈家才明白,原来是按老人的遗愿进行,一切从简了。“本来,我们这个组织要人有人、要车有车,很想帮助陈老的女儿们料理丧事,没想到人家这么节俭、简单、低调。”


据了解,此时还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已出门坐车前往陈家,想表示吊唁、慰问。时先生只好电话通知大家原路返回。随后,时先生又返回花圈店,和店主说明情况,把花圈全退了。


时先生感慨道,陈鹏老人是石家庄最后一个远征军老兵,可惜也走了!如今,经过他们团队的了解,石家庄的抗战老兵已经很少了,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是抗战中幸存的老兵,当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前仆后继、血洒疆场。


他们,是风烛残年的老兵,腰背弯曲,皱纹丛生——可是,他们弯曲的腰背,曾经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沟壑般的皱纹里,铭刻着不朽的抗战史诗和民族精神!


1931年—1945年,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70多年过去了,当年奋勇杀敌的将士,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绝大多数散居在偏僻农村,急需得到社会的关爱。


致敬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良心,这,不仅是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这些晚辈后代应尽的义务。


文/图 本报记者 董世杰






匠人用画笔在木板上绘出精妙图案


很小的时候,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些靠手艺吃饭的人,在平淡朴素的日子里,正是这些手艺人让生活丰富而充满诗意。这些曾经的文化印记,当年手工艺人赖以生存的技巧,在科技不断替代人工的今天,显得有些落寞,似乎已成为了某种象征和符号。而在这座喧嚣的城市里,在百年巧匠,却仍有这么一群“匠人”们,用手中的“画笔”,在木板上“嵌、烙、刻、绘”出精妙的图案。


(网络图片)


5月6日《燕赵晚报》“寻找匠心的文化之旅”来到第一站:河北百年巧匠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寻找“工匠精神”。


  “匠人”:安静专注做事 至少对得起光阴


走进河北百年巧匠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绘画车间,你在打开车间大门的那一刻便看见了生活。这里拥有喧嚣闹市里难得的一份静谧,这里有一群“以手维生”沉浸在绘画世界中的“匠人”们。


见到李晓雪的时候,她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桌子上的一大块木板,脑海中思索着每一笔如何画。凝神了半分钟后,只见她拿起画笔一挥而就,木板上的图案虽然只是初具模样,可那种雍容典雅的感觉与指尖的温度仿佛融在了一起。此时的李晓雪抿着嘴,眉眼里满是认真,仿佛这一刻,她的一切就在这画上,由浅入深、细腻勾画。


(网络图片)


29岁的李晓雪是百年巧匠的一名员工,听力的残障让她无法言语,然而上天却赋予了这个美丽女孩一双绘制美丽画卷的巧手。10岁开始学画,7年前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油画专业,在色彩的世界中,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活力。


李晓雪大学毕业正赶上了“更难就业季”,就在她为找工作犯愁时,百年巧匠向她伸来了橄榄枝。面试之后,李晓雪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员工,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这个女孩实现了自己的“匠人”梦。从毕业后走进百年巧匠的绘画车间开始,近三年的时间里,除了周末,李晓雪几乎每天都有8个小时坐在椅子上,用手中的画笔在木板上“闪转挪移”。“我们每天早晨走进车间后,都需先用1个小时来练笔,然后才能在成品的木板上作画。看着一幅幅精美的画品在我的手中出现,真心感到愉悦。”通过纸和笔,李晓雪讲述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钟爱。从李晓雪工作时的专注中你能感到,世界再嘈杂,“匠人”们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他们都希望能认真做点事情,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30多名市民走进“百年巧匠” 见证传统工艺


5月6日,《燕赵晚报》“寻找匠心的文化之旅”走进“百年巧匠”,与30多名市民一同见证了那不负光阴的“独具匠心”。


在古代,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们可能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学习技能,随着岁月渐长,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从生疏到纯熟,从青涩到老练,一辈子将光阴倾注在一件事上,只为将手艺传承下去……在市民走进“百年巧匠”绘画车间和展厅的那一刻,这种感觉越显浓烈。看着坐在椅子上的“匠人”们面对桌子上的木板,屏气凝神,只怕一个不小心让木板上的图案出现瑕疵。


(网络图片)


 “执着、安宁的内心,耐得住性子的坚持,当这个世界运转得越来越快,仍有一群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带来一件件让人赞叹的精神。”看到“匠人”们正一笔笔在木板上描绘图案,市民魏女士说,在这些“匠人”身边,她感悟到了专注与传承所带来的力量与震撼。


在木绘拼花展厅,市民们欣赏着中国古老的螺钿镶嵌、烙画、雕刻、彩绘等传统工艺,每一道工艺都会引来参观者的惊叹。当天的参观活动中,还有十几位小读者,最让他们感兴趣的莫过于进行木绘体验。他们拿着画笔围坐在两排桌子前,一笔一画地在木板上作画体验着“匠心”精神。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专注的眼神,俨然像是一个小“匠人”。8岁的女孩逗逗画的是“喜上枝头”,一只喜鹊站在梅枝上,旁边的梅花含苞待放。“我特别喜欢画画,以前都是在纸上画,在木板上画画还是第一次,觉得很有意思。”看着画笔上的颜料在木板上均匀地散开,喜鹊和梅花的样子渐渐显现,逗逗显得很开心。


十几个孩子通过柔美的线条和多彩的颜色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童话世界。11岁的女孩小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在瀑布旁边有一所自己的房子,这次她就要在木板上画出心中的向往。“这幅画就是我的梦,我要将这个木板画挂到卧室,努力让它成为现实。”在百年巧匠工间的墙上你可以看到很多非专业人士的木绘作品,颜色鲜艳,手绘精致。可以说百年巧匠完全把一个具有精湛手艺的传统艺术品变得平民化,让越来越多的大人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


(网络图片)


  万余网友观看ZAKER直播 为“匠人”点赞


创造性地将“嵌、烙、刻、绘”四种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法与现代工艺技术有机融合,独创出“木绘拼花”这一全新的手工艺品门类。真真正正实现了在木板上作画,并且把这些木板做成木绘地板、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玄关、吊顶……百年巧匠专注、认真地对待任何一个工艺环节,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实践,从无懈怠,绝不敷衍!正是这种对于美与细节的坚持,才让这里的“匠人”们每天坚持在木板上“嵌、烙、刻、绘”8个小时。


这里的每一件木绘艺术品都需要经过挑选基材、镶嵌可塑物、烙线、绘画、淋漆等20多个步骤才能完成。而烙线、绘画等工艺步骤完全由手工完成,根据图案大小,少则几天,多则需要数十天才能完成。每一幅作品都是由“匠人”们精心绘制后,再一点点上色,经过特殊处理达到耐磨不褪色。


 “工匠精神”虽非“匠人”独有,但“匠人”们却将之发挥得极具风味,让很多人都心向往之。这点,在《燕赵晚报》“寻找匠心的文化之旅”5月6日ZAKER直播活动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天观看直播的网友达到了1万多人。大家都对独创的“木绘拼花”这一全新艺术门类感到新奇,他们纷纷留言说,这样的木绘产品真是兼具艺术与实用双重价值。“看直播时,我就觉得既适用于家居的装修装潢,又极具收藏观赏价值,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个性化’的品位生活。”网友“匠心独到”说道。


本报“寻找匠心的文化之旅”系列报道仍在继续。我们征集有“匠心”的企业,请这些企业中的“匠人”讲述他们身处喧嚣仍恪守工匠精神的故事。如果您看到一双“巧手”,有着别人难以替代的技艺;如果您发现一颗“匠心”,把对完美的追求注入每一项工作之中;如果您发现一位“匠人”,以精湛的技术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次工作之中……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对象。您身边要是有普普通通,但是又绝不普通的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我们联系。


1. 燕赵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399。

2. 手机:17731180463

3. 电子邮件:2858874561@qq.com。

4. 您也可以登录燕赵晚报官方微信、微博,或给ZAKER石家庄“寻找匠心的文化之旅”留言。


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


文/本报记者 刘志如 赵晓华  图/来源于网络






血液病患儿六一心愿 

您愿意帮他们实现吗 


“电动摩托车,与小朋友高高兴兴地玩,长大成为赛车冠军。”这是4岁男孩亮亮的六一心愿,他患的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月4日,京津冀2017年“彩虹计划”河北区活动专属网站,志愿者征集到的219名血液肿瘤患儿的六一心愿全部上线。截至5月7日17时,还有99个孩子的心愿未被认领。六一前,这些孩子都会收到礼物。由河北省红十字会主办、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等单位承办的这一活动,旨在通过这种方式为血液肿瘤患儿送去勇气和希望,并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给这些孩子带来希望。


(网络图片)


  故事:

  孩子想要个会说话的娃娃  


省二院血液科层流病房。一个年轻爸爸拦住刘红丽:“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只有一位捐献志愿者和我的女儿配型成功,能不能让捐献志愿者快一点?”


刘红丽是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工作人员,也是“彩虹计划”河北区负责人。不久前的一天,她到病房去采集孩子们的六一心愿。她告诉那位焦急的爸爸,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加急。他们做“彩虹计划”,也是为唤起更多人对血液病患儿的关爱。


刘红丽跟随这位父亲,来到了7岁小姑娘南南的病床前。孩子无力地蜷缩在病床上。刘红丽俯下身轻声说:“宝贝,快六一啦,你想要个什么礼物?”小姑娘看了她一眼:“我什么都不要,我想回家。”


“你要一个娃娃陪着你输液好不好?” “不要。”“那要一个会说话的娃娃,行吗?” 小姑娘突然睁大眼睛:“还有会说话的呀?”刘红丽说:“对啊!”小姑娘努力着起身,认真地在心愿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要个会说话的芭比娃娃。


这个孩子让刘红丽很是心疼。不过幸运的是,小姑娘同中华骨髓库一位捐献志愿者配型完全相合,将于5月中旬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孩子将在移植仓内度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无法在六一前收到礼物了。刘红丽希望她顺利出仓,早日拿到会说话的娃娃。


  心愿:

  孩子们的心愿看了让人心疼


京津冀2017年“彩虹计划”河北区活动于4月11日启动,此后,志愿者们走进省二院、省四院、省儿童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采集到了219名血液肿瘤患儿的六一心愿。这些孩子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4岁。


这些孩子大多格外坚强、懂事。据统计,219名孩子中,有56名孩子的六一心愿是要一辆儿童自行车,为的是锻炼身体或者去上学,还有的孩子想“带妈妈去任何地方”、“带妈妈周游世界”;有34个孩子想要学习机或点读机,他们想好好学习或者看动画片;还有不少孩子想要芭比娃娃等玩具。


一个叫平平的10岁男孩想要一台点读机,他在心愿卡上写道“两年没上学了,想赶上他们,还在一个班,做好朋友”;4岁男孩亮亮的心愿是一辆电动摩托车,他想“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玩,长大成为赛车冠军”……


5月4日,219名孩子的心愿全部在该活动的专属网站上线,并陆续有爱心人士认领了孩子们的心愿。爱心人士在网上认领后,志愿者会打电话一一核实,礼物将陆续邮寄到指定的接收点。


截至5月7日17时,还有99个孩子的心愿未被认领。


(网络图片)


  感动:

  爱心人士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心愿


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小小心愿,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都非常认真,想尽办法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东莞的奚先生和朋友,一下子认领了5个孩子的心愿。其中有个孩子想要的是学习机,奚先生特意问刘红丽孩子在哪个地区上学,因为各地使用的教材不一样,他要下载合适的教材到学习机里。有两个孩子要的都是遥控汽车,他一并寄了过来,为了区分,买了红、黄两种颜色,还细心地在包装盒上分别写上孩子的姓名和心愿编号。不仅如此,他还带动身边的两位朋友,一起认领孩子们的心愿。


不止一个孩子想要的礼物是“会说话的芭比娃娃”,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张威威想认领一个孩子的心愿,可是找遍实体店和网络,都没有找到“会说话的芭比娃娃”,最终决定买一个会说话的娃娃,再买一个芭比娃娃,“孩子的愿望,尽最大努力让它实现吧!”


  参与方式


京津冀2017年“彩虹计划”河北区由河北省红十字会主办,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河北省儿童医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爱心人士可以登录活动专属网站http://www.caihongjihua.org.cn/dream3/,选择患儿的心愿,点击“等待认领”,并按提示留下联系方式,审核通过后,可以将相应礼物邮至指定接收点。 


(文中患儿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苗静  图/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津石、石衡高速力争年底前开工,启动中华大街北延...石家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目标确定

注意!庄里这12个房产项目有风险,千万别买!

吃了那么多年的西红柿炒鸡蛋,少了这一个步骤,营养全没了~





编辑:静静  责编:卡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