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滚!”

武志红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武志红



亲密,很重要。界限,同样重要。界限,是中国式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难点。中国家庭中,太多吞没,太强调做好人,也太强调晚辈的听话。结果那些太听话、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而不能主动划出界限的人,就会有特殊的划分界限的方法:不看、不听、不说。有一般性的不看不说不听,还有器质性的,如:视觉、听觉出问题。




- 1 -



和一位男士的初始咨询中,我昏昏欲睡。原因是,他不讲细节。请他讲细节,他说忘了。他真的是忘了。


但,对此我有些理解,于是问他:“你是不是有一个无孔不入、什么事都要究根问底的妈妈?”


是啊,我妈妈是这样的,”他吃惊地说“你怎么会知道?”


我说:“通过你‘不讲细节’推测的。”


“不讲细节”是他对付妈妈无孔不入式入侵的一种方式——不讲细节,妈妈就被他阻挡在外面了。并且他是真诚的——他自己在意识层面上真的遗忘了这些细节——如此一来,他就没有内疚了。


在妈妈控制一切的这个家庭里,意识上他会觉得,不能拒绝妈妈,妈妈太伟大了 —— 他很想写一本书热情讴歌妈妈。但感觉上,他很想拒绝妈妈的强力入侵,为自己保留一份独立空间。



可他意识上认为这是错的,所以这种愿望就只好通过潜意识的方式来完成了。潜意识驱动他遗忘了细节,所以,他和妈妈都没有怪罪他的理由了——听我做了这番解释后,他就可以讲出细节了。



- 2 - 



类似逻辑的故事非常之多。某次在德国家庭系统排列大师亨利·博亚老师的工作坊上课。有天晚上,在饭桌上,一位女士说,常常她一出门,和她住一起的父亲就会生病,而她会回去照顾父亲。但这次,她已出门,且父亲又有人照顾,所以她几经犹豫,还是决定来上课。


亨利老师就此解释说:父亲一生病你就回去照顾他,这样一来,就等于你鼓励了父亲生病。既然他可以通过生病而获得你的照顾,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变呢?


这位女士像是完全忽略了亨利老师的解释,继续倒苦水。


这种感觉,我在咨询中很熟悉。部分来访者,因为太自恋而意识不到别人,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咨询师的存在。但还有部分来访者,心智较成熟,他们有能力意识到别人,而之所以会忽视咨询师,就是有特别的动力在里头。


于是我打断这位女士说:你忽略了亨利老师的话,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最想忽略的,就是你爸爸的声音。你必须用忽略的方式,才能在你和爸爸之间,划出一道界限来。否则,如果你总是清晰地听到爸爸的声音,就会被这个声音控制,而不得不违心地照顾他。



- 3 -



用“不说”的方式去无意识地设立界限还好。因为,它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只是言语功能的退化。而“不听”如果发展久了,真可能会导致耳聋;“不看”则可能导致眼花乃至眼盲。


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


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式,切断与侵略性伴侣的链接,以此维护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但这太自伤了。


所以,我们要学习坚决有力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界限。




- 4 -



在亨利老师课程的第二天晚上,助教们到我房间里喝酒。


其间,一位好友说,爸爸(兄弟好几个,后辈人也很多)把独自照顾奶奶的责任转给了他,而奶奶也认为这很合理……他心平气和地说着,而我静了下来,身体上感应到了这个老好人的喉头上涌动着一句话:滚 !”



我打断他,替他说出了这句话。而这也的确是他想说但不敢说的话。这句话一出,他的气一下顺畅了。


接着另一个助教讲到自己的一个故事。他在一堂课上做助教,课后,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士过来,没头没尾地骂他:“你这个二逼!”按说作为助教,他应该克制一点,但那一刻他怒火上涌,控制不住地臭骂了这位男士很长时间。最后,这位男士竟然说:啊,你真厉害!我好崇拜你啊!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凭什么!——我是你的晚辈,就要任意受你支使?——我是你助教,就要被你骂?——我是你的伴侣,就要任你支配?



- 5 -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


还有很多人论述,攻击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划分界限。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时,我最后有了这样一句话: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 —— “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本文转自武志红公众号,欢迎扫码关注武老师。


编辑按:“今日语音”和本文都在讲关于“攻击的表达”,前者讲小朋友,后者讲成年人。或许您还有兴趣读一读这篇《毫无攻击性的孩子最可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