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的孩子,既有稳定的自我,又有清晰的界限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01



自从雪居开放后,我观察到一个亲子关系模式:孩子整体上养得不错,自体很结实,也能够跟他感兴趣的客体建立链接,但是经常匮乏对客体界限的感知,处在他的年龄不该有的全能自体感中。


这样的孩子都有一个尽心尽力回应孩子,但是缺乏内在中心的妈妈。也就是说,妈妈的注意力几乎全部给到孩子,对自己没有什么感知。比如,孩子在投入的跟另一个孩子玩游戏,妈妈也无法放松去做自己的事情,依然关注力都在孩子身上。好像自己只是为孩子服务的工具。


这种做孩子自体客体,把自己全部奉献给孩子的状态,正常是在生产前一阵,一直到孩子6个月,妈妈在激素的作用下,关于自我的部分后退,眼里心里只有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的自我会重新回来,妈妈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妈妈。



02



“妈妈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存在,不会时时刻刻事事如我所愿”这个事实会让孩子的全能自恋受挫。如果婴儿早期全能感被满足得足够好,妈妈给孩子的边界是善意的,那么孩子能够顺利接受这个挫折,并且学习到客体边界,意识到客体是独立于他之外的存在,他需要去尊重和协商。这样孩子既活力十足,又灵活又界限。


中国家长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前面说的牺牲掉自身界限,全部献祭给孩子。二是带着敌意给孩子建立界限。


比如“不是你想要的都能得到”“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这类带着敌意的界限,损伤孩子的活力和创造力、探索欲。孩子对界限的感知是僵硬的,内心很多对错评判,人际关系冲突多。


平衡的关系,父母和孩子都是自己的主体,各有各的需求和感受,尊重界限,协商合作,彼此看见。不平衡的关系,一方完全成为另一方的自体客体,被对方吸取能量。


带着对错评判树立界限,会制造创伤。

善意的界限,受挫折但不会受创伤。



03



界限感,用最通俗的讲法就是:搞清楚——这是谁的事儿



关于孩子的界限感从何而来,请点击《规则制定越多,孩子情商越低》《孩子如何学习规则》的文章链接。


关于本文前面提到的“及时满足”,请点《“延迟满足”能力如何形成》《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 | 短篇》的文章链接。


还有文章结尾说的“不评判”,请点《未完成的感受》《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文章链接。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亚马逊与当当网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



捕捉上面这个二维码 ↑

关注「李雪爱与自由

ID: lixuexinli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