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 再谈
作者 | 李雪
关于孩子的专注力,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专注力满分,都是活在当下的佛。当然这个佛跟真正的觉悟者是不同的。孩子这个佛很容易被摧毁,而觉悟者是永驻空性的。
所以,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话题,其实是父母如何控制住自己,不去毁了孩子的专注力。
摧毁孩子专注力的常见现象:
· 1 ·
催促
孩子天然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认真感知事物,催促会破坏孩子的感知,切断孩子跟事物的链接,让孩子做事情经常因为焦虑而难以有始有终。
比如“早教”就是一种催促,催促孩子快快成长,其实是在打断孩子成长。众所周知,婴幼儿时期是人类一生中脑细胞发育最快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特别热衷于早教,热衷于让孩子早点学会某些技能,比如早点学会爬、早点学会走、早点学会说话、早点学会认字…那么,这种刺激性的、功利性的教育,它会过度刺激某些脑神经回路的发育,但是它同时会挤压、破坏其它脑神经回路的发育。也就是说,以掌握某项技能为目的的“早教”实际上生理上地破坏了孩子的脑神经发育。
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顺其自然。孩子内在的精神内核知道要什么时候发育什么,他会通过想去抓、去咬、去寻求回应…来发育他的脑神经回路。
心智的发展需要以真实的体验为基础。比如糖果是什么味道,糖果吃多了又是什么感觉?热水又是什么意思,热度如何一点点变高,高到哪里就会让我们感受到疼痛?剪刀这一类有尖刃的东西要如何使用才是安全的?孩子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去摸索,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陪伴他。
如果,父母直接用结论去教育孩子:“糖不能吃多,会伤害你!热水绝对不可以碰!剪子绝对不可以碰!”那么,孩子对这个事情他没有发展出真正的认认知。他将来也不会有效的去使用它们,他只是发展了恐惧,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心智被抑制。
孩子他自己要体验到触摸刀刃的感觉,体验到刀子划开纸张的感觉。这样,当他在玩耍时不小心被绳子缠住,他就会去寻找类似刀的尖锐东西去割断绳子,这就是真正的智力发展。而那些被大人教育说“刀子会划伤人的!不能碰!”这样的孩子活在恐惧中,他遇到危险的时候没有思考能力,他的智力其实并未发展,只是记住了一些信息碎片而已。
· 2 ·
不请自来的指导和监督
有的父母无法容忍孩子做事情的方式跟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不请自来,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这样孩子会逐步放弃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越来越被动,注意力涣散。
比如孩子在闻一朵花,他在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这朵花。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却插一杠进去说“哎呀,孩子你喜欢花呀,花美不美呀,跟妈妈说一说这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啊你为什么喜欢那朵花”,美其名曰“我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这样我们就阻隔了孩子跟这个花本身建立关系的美好过程。
如果孩子的专注经常被打断,孩子就会觉得专注一个事情是危险的,因为“被打断了的感觉好难受,我还是不要太专注于一个事情了”。
常听一些父母父母很焦虑地担心:如果我今天允许他半夜看电视,他将来都不睡觉了,都半夜看电视怎么办?如果我今天不监督他写作业,他以后永远都不去写作业怎么办?如果我现在不好好教育他,他将来到社会上就会一事无成……
其实成长是一件不断流动变化的事儿,谁有那么大的毅力被允许一次就永远坚持不变;其实是家长自己内心被束缚太久了,才会执着于把这种想做“坏事”的冲动投射给孩子。
人的愿望不会因为被制止而消失,只会因为被制止而更执着。任何愿望,当我们尊重它,满足它,它其实都会自然的过去,从而升华成更高级的追求。
· 3 ·
嫉妒
有的父母无法容忍孩子专注做自己的事情,父母嫉妒孩子专注地跟自己在一起,好像孩子的专注是对父母的抛弃,所以会去破坏孩子的专注。手段有很多,比如评判、贬损、控制要求,总之就是切断孩子跟事物的链接,让孩子卷入父母自己的情绪,围绕着父母转。
如果有个人跑过来跟你说:“我人生过得很不如意,我不快乐,我也不会爱自己,但是我懂得爱你,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你只要听我的,你就能幸福成功。”如果有人这么说,你肯定觉得对方疯了。
但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真相:自己的人生越是过得不幸的父母,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教育孩子,越去孜孜不倦地管教孩子。
并不是说父母自己必须很成功很幸福,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生。父母只要尊重界限,在孩子面前保持谦卑,告诉孩子:我不知道如何过得成功幸福,但是我相信你可以聆听你内在的声音,尊重你的感觉,成为你自己。
父母自己不够幸福成功,一样也能养出快乐成功的孩子。需要做到的是:第一,婴幼儿时期要尽量给予亲密的回应,打好人格基础。第二,孩子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不要去干涉评判。第三,要诚实地对待孩子。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是别把冷漠和控制以及评判说成是为了孩子好,更不要说成是爱。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界限和自由的空间去自由发展自己的心智。
所有侵犯孩子界限的行为,都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亚马逊与当当网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 延伸阅读 ·
《 中国人际关系最匮乏的「界限」概念 》
《 中国家庭的十种「界限」不清 》
捕捉 ↑ 这个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
ID: lixuexinli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