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孩子抗拒学习时,他可能在抗拒什么?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孩子,也包括很多成年人,分不清“抗拒意志入侵”和“抗拒事情本身”的区别。


比如孩子抗拒刷牙,是因为父母在刷牙这件事上表现出焦虑和控制,孩子抗拒接收父母的焦虑控制,就表现为抗拒刷牙这件事儿。*附:《让孩子近视的,不是手机电视而是父母的焦虑


比如我妈因为收拾房间这个事儿跟我吵了十几年,以至于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邋遢不愿意收拾的懒人。结果跟我妈分开住以后,我有一段时间简直像有洁癖一样收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往后一直都爱收拾布置自己的家。我才明白本来我很爱整洁,我抗拒的只是妈妈的精神入侵和情绪发泄。

同理,这种意志的侵犯也会干扰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我的另一篇文章《叛逆,不是做自己》里有比较详细的解析,点击书名号里的蓝字可以跳转阅读。





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当我抗拒一个事情时,我到底是在抗拒什么。我会反复跟自己确认,只看事情本身,是不是我喜欢做的,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又有抵抗情绪,那么我会仔细觉察这个抵抗情绪是怎么被促发的,那个促发点就是我的无意识剧情。


看清剧情,就可以继续前行。有时候剧情暂时看不清,我也会告诉自己,知道这里有情绪,以后慢慢处理,先把事情做好,因为这是我想要的。

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天然地喜欢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比如刷牙、洗澡、作息规律、东西归位、健康饮食。孩子在哪里有抗拒,父母可以反躬自省,自己在那里是不是有越界,有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父母收回自己的控制和情绪,孩子自然回归健康的节奏。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亚马逊与当当网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KangHee Kim



微博网友@杂家高高:真的是。我给家里买点东西,我妈就说“你终于懂事了”,搞得好像我的潜在人设是个混蛋…所以给家里买东西出力反而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李雪爱与自由:可以告诉父母,如果你开心我给家里买东西就说“我很开心”。如果你不希望我再买,就说“你终于懂事了”。



编辑按:在读者留言中,总是能看到“你只知道谈自由,没有约束哪里来的自由?不懂规矩的人都是被自由惯坏的捣乱分子。”当然这不是原话,但你明白他们的意思。李雪谈过多次,自由和界限的关系,自由就是界限,界限就是自由。换句话说,人与人相处时,相互不侵犯对方的自由意志,就保证了各自的自由。这本来是常识,却因为一些原因显得惊世骇俗。


◉ 对于孩子,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这是谁的事儿?

◉ 担心太宠溺孩子会教养出一个“熊孩子”:“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 和上一条一样,如果不给他立规矩,他长大怎么守规矩:孩子如何学习规则

◉ 在成长中总被父母侵犯界限的孩子,会成为总被欺负的那个:怎样的孩子,会被霸凌和性侵?


“爱与自由”用数学等式的思路来说,也就是“爱与界限”。今天的文章继续谈界限,侵犯界限的“爱”,不是爱,是侵犯。

 

 




/ 延伸阅读 /



《 “溺爱”是“不爱”的伪装 》


《 “复制一个福原爱” 》


《 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的区别 》






李雪和黄玉玲,两位老师合作的舞动疗愈工作坊正在开放报名中,这一期的主题是:直达问题的本质,从剧情中醒来。拥有清晰的逻辑,当下就要幸福。


 

 

直达本质,当下丰盛


2019 · 01 · 21 ~ 25


李雪与黄玉玲,双导师豪华阵容


舞 动 疗 愈 工 作 坊





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么好的疗愈自己的机会噢。扫描上图里的二维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工作坊详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