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好人”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01



什么叫中国式好人?



中国式好人通常有两个人际关系的原则:① 绝不欠别人的,暂时欠也不行。② 努力地避免发生冲突。



“不欠别人的”就会让这个人这个人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流动。像死水一潭。



如果我们的欲求总是不被看到,我们就会逐渐去削弱自己的欲求,也就是削弱自己的生命力。有一天,削弱到没法再跟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没法再打开心,成为一个“不惹麻烦”的、一切都“自己搞掂”的“好人”。在人群中如同孤岛——这是一种很深的悲哀。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孩子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无理取闹”的反应她都不理会孩子,甚至打击孩子。这个孩子只好去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变成一个“没有欲求”的乖乖的婴儿,就维持一点点很低的能量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逐渐地就成了悲哀的孤岛好人。



一味地避免发生冲突”就会让这个人没有什么是非善恶或情感倾向。当可能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牺牲自己,或者干脆拿自己的孩子去牺牲



为啥要牺牲孩子?因为孩子不会跟自己发生冲突嘛,孩子是受自己掌控的。所以,牺牲孩子去迎合外面的强势的人,方便。


比如说,当孩子明明受了委屈,为什么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先把自己孩子给揍一顿!?因为这样就可以向外人表明:我们跟你是没有敌意的,你也不要攻击我,我不跟你冲突。


~


人的欲求,攻击与性,这一对儿原始的能量若得不到爱的照见,就是毁灭性的。若得到爱的照见,则是最美的活力与激情,是存在的意义。


大多数人只得到一点点爱,只好灭掉原始能量成为干枯的“好人”;少部分人活出了原始能量,但因为没有建立过真正的关系,再激情魅力四射,内心还是空洞。而有爱的关系,才会让原始的能量成为人性。


*附:毫无攻击性的孩子最可怕

*附:孩子的攻击性,爱人的攻击性



02



他们真在意是非对错吗?

嗯,但一定要他对你错。



无论找伴侣还是商业合作伙伴,也包括交友,把“对错”放在第一位的人不能深交。从商业上说看重“对错”的人欠缺解决问题的智商情商;从感情上说“对错”比你的感受重要,还有啥感情可言,耗心神伤感情。


把“对错”放在第一位的人,在乎的并不是公理与正义,他们全部着眼点都是要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跟他们在一起非常耗神,屁大的事儿都不能简简单单解决问题继续乐呵,而是一定要费尽心思证明你错了,哪怕把你的心伤碎了也在所不惜,因为证明他是对的是比命还重要的事儿。


*附:为什么有人就不能就事论事


之前,妹妹青芸告诉我,妈妈又动手打她了。因为有男生在学校里热情的拥抱了她,表达对她的爱,老师看到了,找家长,威胁早恋要退学之类。

妹妹的妈妈当天也电话了我,问我孩子早恋怎么办。我简单清晰地告诉她:第一句话告诉孩子,恋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你值得被好好珍爱,享受感情的幸福喜悦。第二句话目前,暂时这个扭曲人性的教育系统不允许你光明正大的享受感情,暂时我们还得在这个系统里,那行为上得收敛些。


如果说了这两句话,这件事情就解决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是,妹妹的妈妈听到我这样说,满心愤怒。因为她打电话期待的是:我跟她同仇敌忾,改造孩子,而不是解决问题。


我能感受到她的愤慨,因为她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内心都是无处发泄的冲突和痛苦。孩子早恋的事情好像一剂兴奋剂,她可以借这个事件歇斯底里的发泄仇恨,搞得全家鸡犬不宁,小事儿作大,大事儿作死。


家里无论发生什么冲突,如果真的想解决,都可以找到大事儿化小,小事儿化了的方法。方法其实不难找,只要发心是真诚地想要化解冲突。而所有愁云密布冲突不断的家庭,你都能发现,至少有一个人,是渴望痛苦和冲突的:她(他)积极地在没事儿制造事儿,小事儿作大事儿,大事儿往死作。不巧的是,这样的人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往往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好人”。


家里有这样的人,其他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配合演戏。这一点,妹妹青芸凭着自己的觉知力已经做到,允许妈妈作死,允许自己不入戏,允许自己活自己的人生。



03



“好人卡”与“恩仇录”



有个网络词汇叫“好人卡”,一般用来指被拒绝或被分手,比如“你是个好人,是我配不上你。”


好人”往往是不再向外投注能量,心轮闭塞的人。人与人之间能量交流互动的时候才会感觉幸福,所以没有能量流动的好人被抛弃实在太正常。“好男人”多表现为封闭的程序化生活,不需要别人也不愿意被需要。“好女人”多表现为付出和自我牺牲,内心只有极少的爱和很多的怨。


中国式“好人”初级版:家里四口人,每次只煎两个鸡蛋,由妈妈特别夹给两个孩子;进阶版:买食物必买两种,新鲜的和快过期的,妈妈自己着吃快过期的,把好的夹给孩子,一边质问“看看你吃的都是什么,我吃的是什么!”;骨灰级:一把抓过成年孩子吃剩下的鸡爪,苹果,接着啃。以上皆真实个案且家庭富裕。


*附:中华传统变态人格

*附:“付出感”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再如“升米恩斗米仇”这句俗语,其实是“好人不得好报”的怨言。而事实上恩仇跟给的多少没关系,它取决于给的态度。若通过给予来构筑“我是好人”的道德高位,那么给多少都是结仇,所以“好人”必不得好报。不含期望的无心施德自然好,关系当下平衡。若有期望可以清晰讲明,让对方有机会自由选择,便不会培养仇人。


真正的宽容,会让周围人感到放松,流动。而一张“好人”的画皮,会让周围人易怒暴躁,挫败无助。然后“好人”就可以站在道德高位去嫌弃那个暴怒的人。



04



做真实的自己,

比做好人重要。



“好人”看上去非常好相处,其实是无法走近的套中人。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真的满足别人。但为了维持好人的面具,还要做出一副无私奉献的样子。于是发展出各种方法,比如对方的真实需要是A,“好人”硬是要给出B,然后还要表现出我为你付出了B多么不容易的受害者模样。

跟“好人”相处,要相当提防对方有意无意的搞砸你的事情。比如你提出一个提议,问问对方愿意不愿意,甚至你还没提出来,“好人”主动提出我愿意做这件事。你以为这是自由自愿的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但在“好人”的感觉里,他是在为你做牺牲。然后你就欠了他的,如果你没有在其他方面给予很大补偿,你就等着事情被无限拖延搞砸吧。



因为内在的冲突是你死我活的,所以害怕现实中发生冲突。懦弱“好人”的内心,都住着毁灭性的魔鬼,魔只是暂时被镇压在“好人”面具里。爆发的时候是很夸张的,去整理以往的新闻会发现,灭门案通常是“老好人”做的,无法表达的攻击性最可怕。


“好人”也是爱无能。“好人”想要学会爱比坏人还难,除了直面被抛弃的恐惧,“好人”还要先绕个大弯子:先学会直面内心的恨。这个弯子绕个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绕出来。绕出来之前,好人会在关系中用看似付出的行为,隐蔽的攻击对方破坏关系,确保关系不会亲密。


因为“好人”感到界限被侵入时,不能直接拒绝,不能表达攻击性,只好在关系中无时无刻地进行隐蔽攻击,尤其是会在对方表达善意试图走近的时候,进行致命一击,确保关系不会亲密。


所以“好人”如果想要亲密关系,需要先正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承认自己的“坏”,允许自己“坏”。能够在关系中自由地做自己,捍卫自己的界限,同时不侵犯他人的界限,就不再需要隐蔽地破坏关系了。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当当网与亚马逊有售。


微信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今日头条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油画(虽然看着也像丙烯画)






/    延伸阅读    /



《 如何把老公改造成理想伴侣 》


《 如何识别“厌女症”


《 为什么用“弑母”这么凶暴的措辞






 

 

捕捉这个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ID: lixuexinli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