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平常人”遭遇“人设”危机

付丽娟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付丽娟



最开始“人设”是用在娱乐明星圈里,明星的经纪人需要包装明星,提高明星的人气,为明星设定一个人物特点:国民老公、护妻男、老干部等等,目的是实现明星的市场价值。


也因为有些明星的人设与明星的真实特点不吻合,导致人设崩塌、人气锐减。近来,“人设”这个词不光存在于明星圈,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人设”现象也是存在的。



01



我们来看看几个大的典型“人设”:第一大人设,在婚姻中,妻子作为“付出者”的人设;第二大人设,在家庭中,母亲作为“奉献者”的人设;第三大人设,在社会中,男人作为“战斗者”的人设。


这几大典型人设,都是在一个系统中,被文化和无意识设计的角色,由系统中的个体(人设本人)认同了,从而实现了这个角色的运转。


我们再来进入一个具体的系统中看看,更精细的人设可能性。独生子女政策以前,一个家庭可能有五、六个孩子。孩子出生没多久,孩子在家庭系统中的人设就被设计了。比如,老大是家庭的承担者,老二是家庭的争夺者、老三是家庭的边缘者、老四是家庭的平衡者、老幺是家庭的隐形者。那么这个是由谁来设计的?


一个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集体无意识),一个是家族数代的动力(家族的无意识),还有一个是父亲和母亲的无意识的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由这三种无意识共同构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设,基本由自己决定的可能性极低。


一方面,我们依赖这三种无意识存活与发展,甚至包括进化。古老的智慧与经验代代相传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文明演变中的复杂和多元性,又要求人需要摒弃一些在过去宝贵,在今天可能是拖累的生存经验。这就涉及社会变革中的种种议题,当然这不是我熟知的领域,也就无法展开。




02



还是回到个体人设,从心理学中的一个学派——精神分析,来理解人设的意义。


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人设”。意思是,我们都非常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我们如此在乎自己是不是好人,他人是不是好人。在“好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个加强版,我们都非常想要符合别人期待的样子,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期待非常敏锐和敏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猜想经常读我们公号的读者能够理解这个现象。如果你们有自己的解读,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无论是婚姻中“付出者”的人设,还是家庭中“奉献者”的人设,人设都有重要意义。在职场中,有人是“顺从者”的人设,有人是“合作者”的人设,有人是“孤立者”的人设。在团体治疗中,有人是“拯救者”的人设,有人是“替罪羊”的人设,有人是“照顾者”的人设,有人是“吸血鬼”的人设。


人设是一种身份。进入一种身份,既能在心灵的体验中,获得归属与安全,也会被限定与反噬。


当婚姻中的“付出者”人设运转,当事人的无意识非常清楚,唯有扮作付出者,才能保有关系,被关注和看见。这是当事人早年活生生的关系经验。这项经验,让当事人每每在感知到就快要消失在照顾者的眼睛里时,就会启动成为懂事的付出小孩,重新让自己回到照顾者的眼里。


当当事人成人后进入亲密关系,他的无意识为了保护他,还是会用过去的关系识别系统来识别现在的关系,并生成一套现在需要使用,却是过去版本的关系运作系统。“付出者”通过启动这套老旧的运作系统,慢慢就会把伴侣打磨成,与过去被照顾者类似的反应方式,忽视当事人。这就是被人设反噬的原理。



03



心理咨询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是,让当事人能够识别自己的固有的人设,以及固有人设对自己命运的反噬,帮助当事人建立多元和灵活的人设,投入当下的关系,并生成新的关系。


如果你也有一个“好人设”,不妨尝试几次抛弃“好人设”的体验,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照顾者”的人设,可以主动进入“被照顾者”的角色中,感受一下在你心里和现实关系中会发生什么。



不过我要提醒一下,这种进入新角色的体验,不一定会很好,而且很有可能让你有身份迷失和丧失的不适体验。请把它看成一个游戏,玩得不好请撤回,玩得好,可以继续。


我也邀请你思考一下:你的典型人设是什么?它带给你的影响是怎样的?希望看到你的留言。



作者 | 付丽娟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写有数篇精神分析科普文,接受个人分析与专业培训十余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负责人。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插图 |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电影截图

编辑 | 林诗野




/    延 伸 阅 读    /


~    人    设    解    析    目    录    ~




关于“受害者”人设的心理学解析:《一部分家暴,是施虐受虐双方的合谋


关于“付出者”人设的心理学解析:《付出感——婚姻关系的杀手


关于“懂事儿”人设的心理学解析:《要孩子懂事,是在祝他/她成为倒霉蛋


关于“孝子贤孙”人设的心理学解析:《中华传统变态人格》《愚孝,是在等父母向自己认错


关于“无助小孩”人设的心理学解析:《做心理上的成年人,财富才会信任你》《有的成年人像婴儿一样只想要吃和睡,为什么?


关于“不够优秀”人设的心理学解析:《不优秀,也配放肆地活


关于“第二性”人设的心理学解析:《女人的生命重量放在哪里?》《幸福的责任人》《把幸福托付给对方——完了》《幸福,不是用来托付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