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训练:奠定孩子灰暗的生命底色
文 | 李雪
原文刊于 2012 年
01
我赞成给婴儿睡眠帮助
不赞成对婴儿睡眠训练
我认真阅读了一些关于睡眠引导训练的文章,我非常赞同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觉察宝宝犯困的信号,不要在宝宝犯困的时候给予过多刺激,不要过多摇晃阻止哭泣;仔细检查容易导致孩子睡眠不良的生理原因,比如腹痛或长牙;留意是不是环境变动,比如换保姆或搬家等给孩子造成不安;睡前一步步地创造舒适安宁适合入睡的环境氛围……这些观点都很好。
只要是改善环境和提升家长自身觉察力的方法,我都赞成。
我所反对的是:认为“婴儿有问题,婴儿需要被改正”这个出发点。
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
02
一个生命渴望的是「被看见」
而非「被改正」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投胎到一个家庭中,它最渴望的是被看见,是真实的自己直接被父母看到,而不是透过一堆所谓的正确数据来被评价和被矫正。
所以,当我看到睡眠训练文章中列举的一堆睡眠和喂奶的时间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如果妈妈满脑子都是这些“正确”的数据,那她还怎么看见真实的孩子呢?
我们学习和参考一些科学统计数据,这本身并没有错。就像我作为心理医生,一样会学习健康的心理表现是怎样,病态的心理表现是怎样,也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可是当一个活生生的来访者坐到我面前,我所全部关注的,就是他本人,是他当下最真实的样子,他最原始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观点感受是否符合教科书上的标准,我该怎么“矫正”他。
因为当我脑袋里充斥着为了对方好而要“改正”他的念头时,我已经看不到他了,我看到的只是自己头脑的妄想,不会对来访者真的有帮助。
曾有数个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过: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提。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于是,我慢慢有力量面对外部世界。
来访者在不断地教会我们:放下头脑的自恋,活在当下,真的去看见。
而一个婴儿在生命的最初,一离开和自己一体的子宫,就被父母透过“正确”数据比较;其许多自发地哭泣和吃奶的渴望,被评判为“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要被训练改掉的”。
这是件多么凄凉的事情:从生命一开始,父母就看不见你。
03
母亲的焦虑影响婴儿入睡
而哭声免疫法使婴儿绝望
养育一个新生命,对于拥有幸福童年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她却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的辛苦感。
但若一位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那么孩子的出生则会引起她极大地焦虑。而一位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得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
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 Winnicott,他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他说“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因为,婴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法单独存活。所以,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婴儿哭泣,母亲若能平和地、身心临在地陪伴安抚,婴儿就会很快平静下来。
若母亲自身的焦虑也被促发,则其会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婴儿赶快停止哭泣,比如过度摇晃,转移注意力等,这反而会让婴儿哭泣地越来越频繁。
最严重的,就是使用“哭泣控制法”“哭声免疫法”不断在婴儿哭泣时转身离去,导致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将婴儿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掐灭在了摇篮中。
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婴儿是“懂事”的“乖宝宝”,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给婴儿书写了一生孤寂灰暗的生命底色。
04
事实证明:亲密育儿优于“科学训练”
我的来访者、我的微博收到的留言里,有几十个关于睡眠训练结果的分享。
这些妈妈本来顺着母性本能亲密育儿,后来看了各种睡眠训练的“科学主义育儿法”文章,开始恐惧自己的本能是错的,在头脑上相信夜奶危害婴儿发育,给婴儿建立正确的睡眠规律才“科学”,然后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训练时间从一星期到半年不等。
有趣的是,所有反馈结果都一致:进行睡眠训练后,婴儿确实“乖”了,但是自发笑容和与人的眼神互动大量减少,对妈妈不再像训练之前那样有很多自发的肢体亲密互动,令这些妈妈感觉到婴儿原本热火火的心逐渐冰冷下去。
这让妈妈们觉得不对劲,自己内心也觉得痛苦,于是放弃训练,开始大量亲密互动,及时呼应婴儿,来弥补训练造成的创伤。好消息是,大部分已经弥补成功,母婴链接恢复得跟训练之前一样好。
来找我的新妈妈来访者,基本都是此类问题:照顾婴儿让自己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溃。然而,令人感到庆幸的是,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妈妈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
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人,其实是妈妈。
一些妈妈,自己在婴儿期被很多冷漠对待,成年后精神状态会经常退行到婴儿期,像小婴儿一样需要大量睡眠,不能承担压力责任。
这种状态的妈妈被要求夜奶,确实会让妈妈精神崩溃。当妈妈的精神压力如此之大时,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及时请求帮助,比如获得家人的帮助,保姆的分担,心理医生的陪伴等。妈妈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夜奶坚持不了可以暂停,让家人保姆去喂孩子,只要孩子被及时回应,就不会造成大问题。
妈妈做不到的,只需简单地承认自己的确目前做不到即可。而不要合理化成“孩子有问题”“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必要”“孩子应该被矫正”。
05
婴儿的安全感来自:及时回应
有关睡眠训练的文章中列出了一堆吃奶和入睡的“科学”时间表,其理论解释是 —— 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控制着一切,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 其实这完全是头脑妄想的产物。
婴儿需要被外界及时回应的安全感。
婴儿和母亲的幸福感来源于“同调一致性”,也就是父母跟婴儿基本同调:婴儿饿了,妈妈也刚好愿意哺乳;婴儿想睡,妈妈也能心神安宁陪伴入睡,而不是去搞睡眠训练;婴儿的目光寻找妈妈,妈妈也愉悦地回视婴儿。
成年人一样会在“同调一致”的关系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比如热恋期间的心照不宣,比如参加偶像演唱,粉丝甚至幸福眩晕。
婴儿信任自己能够被客体及时回应,便有安全感。
便得以一步步地感知、探索外部客体,感知它们需要多长时间到来、理解它们的功能、感知它们和自己的关系,逐步完成“自体客体分化”,最终发展出完善的“客体水平”的人格。
而那些从很小就要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却非常容易进入“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并且难以忍受别人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给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制造大量冲突痛苦。
最极端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变态杀人狂,就是在婴儿期遭受重创,继而在成年后追求绝对地控制,而只有死人才能被绝对控制。
面对哭泣的婴儿,对内心破碎的焦虑家长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我们焦虑的外部事件。
比如:过度摇晃婴儿,夸张地哄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就是阻止婴儿哭泣,不让婴儿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自然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是需要被陪伴呵护,被充分地允许。
不妨最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惊恐哭泣时,是希望老公告诉你“不要哭!”或者在你哭的时候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着你,全然地看见你,允许你充分表达?
—— 如果连你自己都是渴望被陪伴,那又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06
陪伴孩子,也疗愈自己
婴儿是极其细腻敏感的存在,它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家长的内心世界。夜哭夜闹的婴儿,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过多,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
如果真的为孩子好,那么就不需要按着表格喂奶和哄睡,也不需要纠正婴儿的吃奶和睡眠习惯,而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中心,在孩子夜醒哭泣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既不逃跑也不评判,觉察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
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同时这也确实不容易,因为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很容易逃跑,或者想着去解决引起我们痛苦的人。然而,真正的勇士,却也正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Storm Thorgerson
《 心理学母婴安睡法 》
免 费 , 当 天 见 效
只要你放弃让婴儿赶紧入睡的想法,孩子秒睡。
妈妈彻底放弃“让婴儿快点入睡”的想法,沉下心来决定跟随婴儿,感受婴儿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跟婴儿一起呼吸。几分钟后,婴儿秒睡。
就这么简单:随顺婴儿,感受呼吸。
此方法对儿童和成年人一样适用,只要你彻底放弃改变孩子、希望孩子早点入睡的想法,真心觉得孩子什么时候入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怎样都可以,孩子会很容易入睡,而且睡得特别香甜。
对自己也一样,失眠的时候,感受呼吸,告诉自己,怎样都可以,睡不着也可以。这样做,即便睡的时间很少,第二天精力也是好好的。
07
视频号“李雪爱与自由”持续更新中,欢迎订阅。
视频里,李雪老师戴的项链,是她设计的 Inner Calling “觉性之光” 纯925银镀18K金,天然珍珠项链,扫码即可购买。
延 伸 阅 读
《 成年人总说:我找不到热爱的事情 》
《 无需讨好父母的孩子,轻松适应社会 》
《 专注力的匮乏,是安全感的匮乏 》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婴儿也需要边界清晰 》
《 别以为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
《 没忘了做孩子的感受,就能做好父母 》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心理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