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孩子,可以这么简单
文 | 李雪
01
拒绝不等于不爱
@梅忘我: 昨晚没睡好,今天中午想回家睡一会儿,但是孩子一直让我陪他玩,我不想直接拒绝,担心他会有不满情绪,就勉强跟他一块玩。结果他一直不是很乐意。最后到上班点了,我要走的时候,他还是有点不乐意,我也有些恼怒了。但是我还是坚决的说,上班点到了,我得走了。结果他并没有很失落,说好吧。
@李雪爱与自由:不愿意做,却不直接拒绝,等于在创造纠缠,并且激怒对方。
比如一个粉丝评论,孩子喜欢在和爸爸玩游戏时让妈妈拍照,妈妈不乐意,于是说:等一会儿,等我洗完衣服就过来。
然后孩子就不断的喊妈妈来拍照,妈妈迟迟不过来,洗完衣服又做别的,一直找借口拖着孩子,孩子很愤怒。
如果妈妈做不到放下手中的事情来拍照,干净直接的告诉孩子:我拒绝。孩子就再也不喊妈妈了,此事到此为止。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幻想操控对方的情绪,不想让对方失望,不想让对方不高兴,这些幻想带来纠缠不清,最终制造嗔恨。
在我的标准中,足够好的妈妈,是足够诚实的妈妈。哪怕妈妈被身心痛苦折磨,一天只有10分钟能够给到孩子关注,哪怕三餐都不一定能吃上热乎的,孩子经常得靠外卖和零食过活。即便能量这么低的妈妈,只要严守边界不控制孩子,注意力不扑到孩子身上吸食能量,不给孩子制造“你再乖一点/成绩好一点/多心疼妈妈,妈妈就会开心”的幻觉,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的痛苦是妈妈自己的功课,与你无关。
那么,这就是足够好的妈妈,是爱和自由的践行者。
为人父母,幻想自己应该给出多么完美的爱,会把自己折磨得身心疲惫,满怀愧疚。只提供目前能提供的,不消耗自己的程度。并且在能提供的那部分里,心甘情愿的给,痛痛快快的给,没有期待不附加条件,这就是真正的爱,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02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
亲密关系里的经典对话:
女人:“你为何不陪我说说话,是不爱我了吗?”
男人低着头,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很忙吗?给我点独立的空间安静安静。”
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难道“亲密”和“独立”必须是反义词吗?
聪明的父母,在拒绝孩子时会这样说:“宝贝,你现在想跟妈妈在一起是么?妈妈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现在妈妈要工作,2小时后妈妈来陪你,你觉得这样可以么?”
孙瑞雪老师的书中很多案例都表明,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其实非常好协商,(比和大人协商容易得多),最“不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最讲道理的心。
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所以,虽然她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
这样孩子虽不能立刻达成心愿,但感觉“妈妈依旧爱我”,同时也学习到平衡的艺术。这种平衡的艺术带入亲密关系,我们会感受到,爱的链接不会因事情无法达成而消失。
“有时候某件事似乎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这种执着我过去也常有。去深入觉察这执着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所以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
这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了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链接真不必被这荒唐逻辑折断。
拒绝这件事情 ≠ 拒绝你这个人
拒绝这件事情 ≠ 你的要求不合理
拒绝这件事情 ≠ 我不在乎你
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
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李方
插图 | 一凡工作坊学员夏天
视频号“李雪爱与自由”持续更新中,欢迎订阅。
延展阅读:
◉《承认不爱,才有机会理解爱》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 愤怒的背后,可能是愧疚 》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心理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