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会向孩子撒娇吗?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文 | 李雪



是不是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在孩子面前躺倒做婴儿,向孩子撒娇,或者孩子正在吃自己喜欢的零食,大人突然来一句说:给我吃一口好不好?甚至还同时张开了嘴等着孩子喂…孩子喂了大人一口。大人立刻心满意足:我家宝就是懂事,从此就知道心疼我。



01



家庭文化的精髓:懂事



懂事,这个词真是我们家庭文化的精髓,小孩子应该懂事 —— 小孩去照顾父母的情绪 —— 父母就可以在精神上恣意撒泼打滚做婴儿了。


一个成年人,在小孩子面前,突然没手没脚了,喜欢吃啥就吃啥的自理能力都丧失了,得等孩子来关怀。

行为不能自理,情绪更不能自我负责。自从生了孩子,情绪痛苦都是孩子造成的。好像生孩子之前,一直生活在天堂、从来没有痛苦没有情绪。

诸如“你得有出息,别像我们一样” “妈妈生下你,遭了多少罪”“我为了照顾你才不去上班”“只有你有出息,其他人才瞧得起咱们家”“你懂点事,别做白眼狼”…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家庭文化特产,每一句都在敲骨吸髓,吸食孩子的生命力,一刀刀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


缩肩驼背,体弱多病,只因为孩子小小的肩膀上。扛着父母两个成年人在生活。


家长让孩子保护自己,让孩子喂自己吃零食,让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家长自己躺倒做婴儿,向孩子索取关爱,这是精神乱伦。

精神乱伦造成孩子的焦虑,乱伦多了,孩子会莫名的紧张,比如抽动症,就是常年累积焦虑紧张的结果。

孩子也会时而躁狂,一点小事儿做不好就发脾气。因为精神乱伦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现实位置,没有边界感,所以动不动自恋受挫。一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崩溃不已。

孩子天然不幼稚,边界清晰的养育下,婴儿都拥有干净的逻辑智力。幼稚的,是成年人。



02



成年人的事情成年人解决



在美剧《大小谎言》里,由女神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妈妈,给我印象深刻。


奶奶想争夺双胞胎儿子的抚养权,儿子们看到妈妈疲惫又痛苦,于是跟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保护你!


妈妈说:你们是孩子,你们不需要保护妈妈。妈妈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保护好你们。


上法庭之前,儿子们对妈妈说:如果你需要,我们可以跟法官说,我们不想要奶奶,我们要跟你在一起。


妈妈说:你们不需要为我考虑,法官问你们什么,你们如实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好。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妈妈的界限清晰。她不是完美妈妈,她困在一个家暴的婚姻里,她也会情绪失控,痛苦无力。


但是她始终坚持,成年人的事情成年人解决,绝不让孩子卷入。



03



在正常家庭里,是父母倾听抱持孩子的情绪,孩子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靠在父母的肩膀里。

在不正常家庭里,是孩子要不断倾听父母的抱怨、安抚父母的情绪。等孩子遇到挫折寻求父母抚慰时,父母要么呆若木鸡毫无反应,要么勃然大怒攻击指责孩子。


前段时间我爸又又又一次发作情绪,因为他的自恋使得他经常进入被迫害感,从而无理攻击他人。

事后他居然大言不惭的跟我说:爸爸水平没你高,你应该宽容我,让爸爸先发泄完情绪,再好好跟爸爸讲道理。

我感觉恶心和愤怒,我反问:凭什么?你凭什么要我当你的圣母?是凭你抛弃家庭出轨生子,还是凭你当年在我痛苦地自杀向你求助的时候,你打我一顿就走了?

我非常清晰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在我家里生活,必须按照我的规矩。在这个家里,没有人有资格向我发泄情绪,没有人可以摆脸色给我看。你要是学不会“有不满情绪的时候不是发泄,而是沟通表达”,那么你就离开这里。



04



网友@**的***:李雪讲,精神乱伦的情况下,孩子会经常紧张焦虑,甚至抽动症。


我当时理解不了,咋的,父母跟孩子撒个娇,讨口食吃,孩子就经常紧张焦虑了?最多就焦虑一小会儿吧,怎么会是经常性的,还发展到抽动症呢。


现在我看到了这个作用模式。不是“偶尔撒个娇”这么简单。而是把孩子当父母以后,对父母的恨同步转移到孩子身上。


“现在我心情不好,孩子应该照顾我的情绪,不要给我添乱,不要来找妈,否则你就是在害我。(我恨你)”


“我向你要口吃的都要不到,你真是白眼狼,不孝子女。(我恨你)”


“你不帮妈妈做家务,不心疼妈妈。妈妈白养你了。(我恨你)”


这样的心理活动,或者语言,确实是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会造成长期的紧张和焦虑。


所以,要警惕的不是一次两次的撒娇,而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的语言。


自己有没有把自己当成年人?是不是一直在向孩子索爱?

当我虚弱痛苦的时候,一直在扮演弱小无助的孩童,把孩子当父母,希望他照顾我的情绪,不要给我添麻烦,不要给我找事。

要不是李雪讲,我都不知道。



@李雪爱与自由:当父母向孩子撒娇还觉得这样没问题,这样的亲子关系倒错,绝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系列问题。



所以,每个被父母吸食的同时,严守界限不去吸食孩子的人,都是英雄。你们扭转了这变态的链条,哪怕给不出太多的爱到下一代,下一代也从此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孩子可以做孩子,长大了就能做真正的成年人。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李方

插图 | 马克·阿里安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