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雪:中国人为什么害怕感恩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上图为著名画家张晓刚画作)

‍‍没有爱的夫妻关系需要忠诚;没有爱的亲子关系需要感恩;不为人民服务的国家需要爱国主义。而真正的爱,只会通往真实自由。

新闻: 河南大学生孟瑞鹏勇救两名落水女童后不幸溺亡,两个孩子的母亲目睹这一切之后,反称孟瑞鹏是自己落水。事后该母亲承认真相,说是自己家里穷,害怕担责任,所以教女儿说谎。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一个相反的故事。当一个人对遇到困境的陌生人出手相助,对方万分感谢,希望回报些什么,助人者说:“若今后你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也伸出援手,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爱,于是就这样传递下去,源源不息。

按照这样温暖的结局,我们想象一下,孟瑞鹏舍命救人,失去一条生命,是很悲伤的事情。同时爱的力量,很有可能让两家人成为彼此温暖鼓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至交,让爱继续传递。可是因为诬陷,孟瑞鹏父母伤上加伤,被救者也担负了巨大内疚,也许两家人从此只要提到对方的名字,都满是伤痛。

类似的新闻并非个例,被救者跑掉,不为救人者作证的新闻比比皆是,屡屡见诸报端。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害怕感恩?难道仅仅因为贫困吗?为什么“感恩”二字,在很多人心里,并不意味着自然、美好的能量流动,而是充满了恐惧和沉重感?

1 、感恩父母的孝道文化,让“感恩”二字变了味


“感恩”这个词,在中国早已变了味道。“感恩”的本意,是承认爱,并将爱继续传递扩散。而在中国,“感恩”这个词,常常和“沉重”、“责任”、“负担”联系在一起。

中国孝道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孩子要感恩父母”。正是感恩父母的传统文化,让“感恩”这个词在中国变了味道。孔融说,“父母于子女无恩。”父母出于私欲,想要生养一个孩子,为什么反而成了父母对孩子有恩?好比我买了一辆心仪的车,然后对它各种擦洗保养,于是要求这辆车感谢我的保养之恩,岂不可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个黄金球,是向下传递的。父母将爱的黄金球传递给孩子,孩子再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生命因此源源不息,这是最健康的家族。而要求孩子反哺,则成了一个死循环,孩子的能量,要投注回原生家庭,不能向下传递,不能专心去发展自己的生命,创建自己的新世界。

最要命的是,要求孩子感恩自己的父母,往往是没有爱的能力的父母。宣称母爱最伟大的母亲,其实她的孩子,常常是在精神上的冷漠和暴力中长大。真正有充沛的爱给予孩子的父母,不会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付出的、需要被感恩的。反而会感恩孩子扩展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带来各种神奇美妙的体验,经由孩子,父母享受到了爱的美妙滋味,我想,这是每个幸福父母的必然体验。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时,会忍不住想要感恩人或者大自然,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和要求他如此。爱不是付出,爱是彼此之间流动的滋养。

为什么越不会爱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为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自己的损耗。比如,如果心中充满爱,我们为爱人熨烫衣服,为孩子准备早餐,看着家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很快乐满足的事情。如果心中没有爱,做一点点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劳累沉重,不停地损耗自身能量。在这些沉重、痛苦的感受的驱使下,我们会期待对方要感恩自己,回报自己。

比如很多妈妈会对孩子抱怨:“我这一身病,都是为你付出累出来的”,“我放弃了前途,都是为了你”,“我痛苦这么多年不离婚,就是为你有个完整家庭,你可得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将来好孝顺我们”。

可想而知,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多难受、多沉重,恨不得剔骨还肉。父母生养了孩子,孩子就得为父母一辈子的不幸负责,这“感恩”二字,得有多可怕。如果孩子出生前有知,恐怕宁愿不生出来,也不愿意如此“感恩父母”吧。

恩=要负责任”,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一旦被人给予比较大的帮助,立刻感受到难以承受之重。无意识反应通常是逃避,逃避不了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这就是俗语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为什么会成仇呢?你给了我这么大的帮助,我得为此付多大责任来回报才行啊?!但我没有能力背负这么大责任,我会内疚。而内疚是人们最不愿意承受的,为了防止内疚,只好攻击给予者,宣布他对我无恩,这样我就不用沉重、内疚了。

2、感恩,可以是轻松美好的事情


是“恩”还是“仇”,不在于给的多少,而在于给的心态。我自愿选择给予,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期待你给予回报,也不需要你感恩我。这样的给予,能量是轻松流动的,无论给多给少,都是爱。不期待感恩的给予,经常也会收获对方爱的回应。被给予的人心中也种下爱的种子,也许等某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将爱继续散播出去。

所以,爱不是用来回报的,爱是用来传递的。当我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自然会对周围的一切感恩,感恩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真正的感恩,是喜悦能量的传递,不是彼此纠缠的牺牲。

3、学会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发育水平,大多处在婴儿的共生期,尚未形成独立人格。共生的人,就像彼此纠缠的爬藤,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地为自己做出选择。比如读书,不是为自己的求知欲,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希望;结婚,是父母要求的;生孩子,是为婆家生的。这种纠缠关系中,我们很容易要求别人自己的人生负责。

比如有的父母会一边帮孩子整理房间,一边抱怨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不懂得为父母分担。替孩子整理房间,是父母自己的选择,孩子并没有强迫父母这么做。而没有独立人格的父母,却要求孩子为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负责,孩子怎么可能由心生出对父母的感恩?这样为孩子付出,孩子内心生出的,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恐惧和厌恶。等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不愿意常回家看看,因为彼此纠缠共生的家族,实在太沉重了。

如果想要创造出爱的流动,我们得收回无意识的纠缠,收回要别人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婴儿心态,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这样,爱的感恩就会自然流经。

成年人选择做一件事情,仅仅是因为自己乐意,不图感恩回报,或者做之前把交换的价码说清楚,让对方有权力平等地做选择,这都是成年人的自我负责精神。


作者:李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关注“初心心理”,看心理学干货--

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是李雪创业开发的微站。长按左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关注后,李雪的小说《招娣》,武志红的《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都可以全书免费在线阅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