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图超人”芦山地震中显身手

北京晚报 超图集团 2020-02-04

  近日,北京市科协颁出了“第二十二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在一群70后为主的科技牛人当中,黄骞这位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看上去显得有点儿稚嫩。

  年轻归年轻,他研究的领域却是举足轻重:其从事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对遥感卫星、传感器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性能分析处理,并应用于气象预测、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每个人无形中都是受益者。

“做好用便宜的GIS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能提供存储、显示、分析与发布空间信息功能的信息系统。黄骞2001年进入北京大学地理信息专业学习。读本科时一位老教授的报告,让黄骞印象深刻,“老先生说,国外的GIS软件一套要卖20万美元,我们没钱所以只能用落伍的老版本进行学习。我后来带师弟师妹实习时发现,老软件很不稳定,速度很慢,动不动就崩溃。那时,我就希望自己能做出一套好用便宜的GIS软件。”

  黄骞说,他读书时,本科生还不流行进实验室,大部分学生都忙于上课,而他在GIS课程上认识了后来的博士生导师邬伦教授。多次课下交流后,邬教授有天突然问刚上大二的黄骞,有没有兴趣加入他们的研发团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后,连黄骞自己也想不到,他在这个团队一干就干到2010年博士毕业。

“想自由而纯粹地做科研”

  从2001年进入北大,到2010年博士毕业,黄骞参与过中国第一代自主GIS软件CityStar的研发,也曾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网格GIS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一个科研团队待了八九年,黄骞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认可,继续在科研院所里做下去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黄骞却做了不一样的选择:博士毕业后,黄骞加入了刚刚上市不久的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时我在网站上看到了公司的宣传视频,当时为这家国产软件公司的骨气深深感动,所以一毕业就选择了加入。”

黄骞觉得,在公司做研究比科研院所更纯粹与自由。在公司里面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技术的市场应用价值,不用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

地震救灾大显身手

  2014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黄骞与其团队在此次救灾中大显身手,利用他发明的实时数据共享技术,快速定制了灾情核查APP,支持核灾团队在短短三天半的时间里调查了334个受灾点,获取了447个宝贵的一手多媒体材料,这些实时采集更新的数据,为地震灾后重建的资金拨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我记得那天是周末,早上听说地震了,团队立刻通过QQ、微博组建了虚拟项目组。项目人员直接奔赴了减灾中心,研发人员也快速编写和调试应急救援和核灾软件,交付给救援减灾人员使用,数据人员当天坐飞机就到了成都,下午拿到最新原始数据,当天晚上完成了地图数据的生产。”如此的高效率让黄骞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黄骞说,地理信息系统从天上遥感遥测到地上定位导航,事关国家国防与生产建设的整体信息安全,必须有全球领先的国产软件做支撑。“我工作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软件的差距,并实现最终超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