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怎么干?一起看看地理信息产业10大关键词!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连续10多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增加、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新兴应用市场蓬勃兴起,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亟待改善等,都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信息从业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年,我国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这一年,地理信息产业将何去何从?地理信息从业者应关注哪些热词?如何跟随产业风向标努力前行,促进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峰?
本文选了10个关键词,和您一起看看2019地理信息产业10个领域的新风向!
国土空间规划
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将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总体要求,彻底解决“多规”相互制约的矛盾。国土空间规划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强化底线安全意识,做好继承与创新,打造一个引导全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一个施行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规划,一个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国土空间质量的规划。
——王亚华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2017年7月,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83号)。2018年3月组建自然资源部,赋予其“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随后,全国“省-市-县”三级的自然资源机构改革分级启动,“三定方案”也陆续落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开始加速推进。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应充当国土空间工作的“底图”、“底线”和“底板”,以国土一张图、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聚合各类国土空间相关数据,建立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运用云原生GIS、新一代三维GIS、空间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云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各类与国土空间相关的规划、管理、决策、服务等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当下的重点是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监测与评估,支撑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同时,站在自然资源部门为城市服务的角度,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地方推进时,可结合时空大数据平台,共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地理和自然资源相关服务。
——徐旭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2019年1月11日,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王广华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会议,回顾总结2018年工作,研究部署2019年工作。
“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除直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外,还肩负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做好“三调”工作,对全面支撑国土空间管理和耕地保护,加快推进与水、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资源已有调查成果的融合,逐步向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过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全面完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集和国家级调查底图生产等工作。而2019年可以说是“三调”工作的决战年,主要调查任务、核查任务都要在今年完成,数据汇总分析等工作也要着手开展,可以说今年的“三调”工作很有紧迫感。我们要及时关注国家层面工作部署、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文件,积极配合各省、市、县的调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如实调查、汇总和上报调查成果,确保能积极配合“三调”工作的推进。
——刘新平
自然资源动态监测
2018年7月31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通气会表示,我国将构建“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的“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彻底解决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数出多门的问题,全面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一套全面、完善、权威的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变化监测体系,拓展以前的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范围,以满足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
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是基于目前的调查评价监测内容整合、拓展,一是构建“1+X”型自然资源调查体系,“1”即“基础调查”,“X”即多项“专业调查”。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变化监测体系,在目前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上,构建4个类型的监测体系,即宏观监测、常规监测、精细监测和应急监测。三是创新调查监测数据分发服务体系,包括数据库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共享分发系统等。
——徐毅靖
BIM+GIS+IoT
当BIM+GIS在各设计院大行其道时,我们知道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BIM+GIS改变了智慧城市的应用模式,BIM不仅从建筑物(Building)走向了城市(City)这个更广阔的天地,而且更催生和激发其在技术、应用和商业等各方面融合创新,不断产生新的应用模式。IoT(物联网)的加入更是打通了建筑与城市的神经脉络。以BIM+GIS+IoT即城市信息模型(CIM)为核心的新一代智慧城市方案应运而生。
2018年11月中旬,国家住建部将南京、北京城市副中心、广州、厦门、雄安新区列为“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工程项目审查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工作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底。
CIM贯穿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融汇了交通、市政、地质等全专业,不但可以实现建筑和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一体化、从室外到室内一体化、从地上到地下一体化管理,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城市的全方位、无盲点的完全数字化和可视化。大数据GIS的空间模型的演算,还能为城市的协调发展、科学管理以及自我修复等打开一扇门。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CIM时代的精彩!
——杜庆娥
大数据可视化
炫酷的春节迁徙图和出行“驾驶舱”,直观的实时人口热力图和城市经济运行“仪表盘”等,最近不仅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里备受关注,也吸足了普通百姓的眼球。这后台的技术支撑正是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对用户来讲,“仪表盘”或“驾驶舱”的可视化是大数据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宏观决策分析需求中的“刚需”。
什么样的“仪表盘”或“驾驶舱”能将价值发挥到极致?是传统抽象的二维还是真实的三维?是静态的还是实时动态的?从计算到可视化,是相互独立的“两张皮”还是互为一体?基于空间模型的空间大数据GIS+AI+可视化等新技术路线的选择,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也是连接最后一公里的钥匙,直接决定了“仪表盘”或“驾驶舱”会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
以“空气质量PM2.5监测仪表盘”大数据应用为例,如果引入新一代三维GIS技术的TIM(不规则四面体格网模型),就可以做到实时动态的、从计算到可视化一体的、真实直观的空气质量PM2.5三维空间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做到常说的“不仅好看而且好用能用”的“仪表盘”。未来,具有空间大数据GIS+AI+可视化等技术能力的“仪表盘”或“驾驶舱”应用潜力巨大。
——白杨建
数字孪生城市
物联网、5G、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掀起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一轮浪潮,深刻影响着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行发展。此外,信息通信技术与3D建模、高精度地图、全球定位系统、模拟仿真、虚拟现实、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有机耦合,集成应用驱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创新。2018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强调:以数字孪生城市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新模型或将变为现实,成为未来绿地型新城新区高水平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棕地型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考。
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是多耦合、高精度城市信息模型,基于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及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可构建全空间、三维立体、高精度的城市数字化模型,通过加载其上的全域全量数据,在城市系统内集成融合,实现对城市规律的识别,为改善和优化城市系统提供有效的引导。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实现了城市宏观大场景的数字化模型表达与空间分析。以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信息模型的数字孪生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的阶段。
——冯振华 何倩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地球系统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科学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从平面向三维立体开发转变是城市管理和土地利用新时期的新要求。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地下空间之间以及地下空间及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发展,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地下空间资源管理与规划利用决策,乃至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徐毅靖
云原生
云原生(Cloud Native),是指为了充分利用云计算按需和弹性等优势,在应用构建和运行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云原生代表后端云化、前端丰富化的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推动新一代数字化转型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微服务、容器与Kubernetes、Serverless(无服务器计算),也包括CI/CD(持续集成/交付)、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等工程实践。
通过应用云原生,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云平台的能力,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和让新技术落地。由于业务的微服务化,资源分配可以更加精细和可伸缩,整个系统也会更健壮、高可用。
传统的应用开发将走向以容器、Serverless为代表的真正的云计算,Web前端正在走向App化、小程序化,云和端的界限会变得模糊。
GIS作为IT的分支,在空间大数据、智能GIS、城市设计、新型测绘能力建设等应用中也迫切需要云原生的助力,云边端一体化的GIS应用将逐渐普及。经过2018年的洗礼,2019年将是云原生技术更为广泛使用的一年,云原生GIS应用将在多个行业落地生根、推动行业新变革。
——胡中南 苏乐乐
智能GIS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面向2030年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系统规划和部署。地理信息产业始终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对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在内的各种新技术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结合,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势必从理论、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为GIS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一年,这将进一步推动智能GIS的发展。
在理论层面,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图形为核心的认知计算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与综合深度推理等内容都可能变革GIS研究范式。而机器学习中的小样本学习、强化学习、主动学习等理论逐渐开始影响GIS研究。
在技术层面,知识挖掘与知识图谱、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虚拟现实建模等方面都会和GIS技术产生有益关联与互动。
在应用层面,包括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农业在内的多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都需要智能GIS技术进行有效支撑,从而提供和发展各种空间对象认知、空间格局认知能力。举例来讲,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辅助遥感图像分析,在建筑物、道路识别与提取等方面都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词,可自动学习地址文本上下结构,显著提高地址要素识别效果,使地理编码变得更加智能。
——卢浩
责编 | 吴晓燕
【近期回顾】
▼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