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烹”好街乡社会综合治理这道“小鲜”?
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担任着重要职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提升新时代城市治理能力和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进行积极探索。北京通过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鼓励街乡建设、健全基层综合治理平台。
01
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关键点社会治理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都是以人为中心,实时发生、情况多样。所以“掌握问题源头、及时协调处置”成为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点。
如何掌握问题源头,做到广发现?
为第一时间掌握问题源头,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为社工、巡查队、执法队伍、街巷长、河长等配置移动办公软件,让基层人员随时上报身边事,随时了解管辖区域内发生的事,随时处理上级分派的事。其次,通过微信、热线、舆情等技术手段,实时接收、处理公众反应的问题,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与公众共商、共治。再次,基于GIS/AR/AI/物联网等技术,通过视频智能分析、巡查机器人、空气监测、火灾监测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对林地、工地、重点场所、重点地区的智能化采集,做到实时监控预警。通过“基层+公众+智能监测”的方式,覆盖管理区域,掌握区域内发生的问题,实现广发现。
如何及时协调处置,做到接诉即办?
为实现及时协调处置,提高处置效率,配合接诉即办工作办法,打造社会综合治理平台,通过虚拟座席技术实现问题受理统一入口、自动派遣、问题处理标准规范、调度指挥合理及时、考核评价科学公平。以街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心为轴,将各科室、村/居充分调动起来,及时处置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同时,以考核、督办机制为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处置效率。
02
超图街乡社会综合治理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包括基础环境、数据中心、运行监管平台、地理可视化分析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其中,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数据融合平台将社会治理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处理、融合,建成地理空间数据库、社会治理业务数据库和运行支撑数据库,为运营监管平台、地理可视化平台提供数据支持。运营监管平台为用户提供社会治理问题采集、问题处置、吹哨会商、综合执法、督办考核,以及基础数据管理服务;地理可视化分析平台以二维、三维地图为基础,在地图上对发生的问题、人员/车辆的位置进行统计分析,并可对关键人员、车辆等资源进行调度指挥。
街乡社会综合治理整体架构图
03
在社会治理工作中,运营监管平台和地理可视化分析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作为日常办公软件为各级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并通过工作流程将问题发现、问题处置、督办考核、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与平台融合在一起,实现工作机制在平台中体现。
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流程,包括事件采集分派、部门处置、复合结案归档、事件跟进计划4个阶段,涉及事件采集、调度中心、处置部门、监督指挥4类部门。包括事件采集、受理立案、分类派遣、电话回访/现场走访、现场处置、结果归档、信息复合、结案等环节,对基层人员上报、公众投诉的事件进行处理,处置部门、主管领导对事件的风险逐级确定;对处理过程中需多部门协作处置的事件,可在街乡内申请会商处置、也可向区级吹哨会商。监督指挥部门在4个阶段对事件的处置进行内部督办、实时监控、效能督察、个案抽查、考核评估工作。
04
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为街乡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
将街乡的人、地、事、物、情数据进行处理,建成街乡数据中心,统一进行管理、更新,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将街乡办理事项进行分类,并规定处置部门、处置时限、处置流程,形成标准化处理流程。解决了原来人工逐级汇报、反馈,经常部门职责不清、遇事推诿的情况,平台通过虚拟坐席技术实现案卷智能派遣流转,节省了中间环节;同时为处置人员配置移动办公软件,实现分派即办、处置结果现场反馈。并以地图可视化方式展示事件处理全过程。
运用智能技术,实现自动预警、调度指挥,由被动变主动
通过AR巡查机器人、视频智能分析、舆情分析、物联网监测设备、空间海量数据存储、空间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社会秩序、网络舆情、安全、人员/车辆超出责任区域等问题的自动预警;通过北斗定位、实时通信,第一时间掌握人员、车辆等情况,对需要的资源进行调配、指挥。
通过大量数据积累,实现分析研判,为街乡社会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发生频率、范围、时间、类别,并结合巡查轨迹、人口、组织、设施等各类数据进行多维度大数据相关性分析,找出案卷发生增长/减少的现象,并在地图上以热力图、统计图等多种方式表达,为街乡制定社会治理工作安排提供依据。
作者 | 城市网格工程中心 王娟娟
【近期回顾】
▼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