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百年前失落的一颗新星真身再现

2017-09-01 老孙(综合) 星空天文

快600年了,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直到今天。

1437年人们目睹到的一次新星爆发留下的炽热氢壳。照片由智利卡耐基SWOPE 1米望远镜拍摄。图中用两条红线标出的恒星就是当时爆发的那颗新星,较小红色十字标注的是580年前新星爆发时所在的位置,是通过其运动轨迹和速度计算出来的。绿十字标注的是气体壳的正中心。K. Ilkiewicz / J. Mikolajewska


1437年,天蝎星座的尾部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亮点。它存在了14天,然后消失了。


中日韩三国古代天文学家都看到了它,并把它记在了史书上。


这个亮点是什么呢?是一颗新星。


新星是天空中原本没有,突然出现的星。但新星只出现一会儿,不会一来就不走,而是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古人管它叫客星,就是这个道理。


在天文学里,所谓的客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新星,另一类叫超新星。


新星和超新星只差一个字,它和超新星中的一个子类——Ia型超新星在成因上颇为相似,区别只在于爆发规模和后果。


Ia型超新星和新星背后其实都是双星。这类双星中通常包含一颗白矮星。白矮星是恒星的尸体,密度很大,引力很强。因此常常会攫取伴星的物质。被偷过来的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剧烈的核爆炸(这一周期可以长达10万年)。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夜空中好像多了一颗星星。尤其如果这对伴星平时很暗,那么这时候更是如此。


Ia型超新星和新星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物质积累速度非常快,爆发规模也要比后者大得多。Ia型超新星爆发时,白矮星会解体,会被炸成碎片,而新星不会。尤因如此,新星通常还会反复地出现。


一晃将近600年过去了,那颗一度辉煌的新星已经杳无踪迹,失落在了茫茫的星海里。


但天文学家不打算放过它,他们一直在寻找着它。现在,他们可能找到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分馆的Michael Shara、达勒姆大学的Richard Stephenson和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Mike Bode等天文学家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已经找到了这颗新星。


天蝎座方向有一个泡状的气体壳,它身上带有新星爆发遗留物的特征。在这个气泡的中心点附近,天文学家把焦点锁定在了一颗古怪的亮星身上。


新星的真身,通常和超新星的遗骸——中子星或黑洞一样,位于这类气体壳的正中心。但是600多年过去了,形成新星的那对伴星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在参考了1923年的观测数据后,天文学家发现,气体壳中心边上那颗星发生过位移。进一步的推算结果表明,这颗星六个世纪以前的位置,刚好和气体壳的正中心重叠。


八九不离十,应该就是它了。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颗所谓的“矮新星”。这样的新星会周期性地爆发,但爆发规模不大。“矮新星”会把白矮星攫取的物质保存在积吸盘中,积吸盘内物质的不稳定会引发这种小规模的爆发。


但在600多年前,它却是一颗“经典新星”,威力巨大。


这一发现或许可以巩固人们对新星演化的认识。人们通常认为,经典新星、矮新星及其它具有类新星特点的天体,不过是同一类天体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就像卵、毛毛虫、蛹和蝴蝶是同一类生物的不同生命阶段一样。


但是天体演化的过程极为漫长,许多变化只有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才能看出来。人们很难把那些处在不同演化时期,具有不同表现的现象联系起来,更没有机会看到整个演化过程。


因此,追溯历史,探寻失落的新星,有助于人们对天体演化的轨迹进行追踪,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天体演化的过程,并最终知晓,宇宙中一些千姿百态的天文现象,其实是同一类天体在各个演化阶段的不同表现。


你还可以看

  1. 跨越16光年的一次相会

  2. 下着钻石雨的海王星

  3. 心宿二的真面目


星空天文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