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髻山人诗文]父爱如山:厚重深沉……

2017-06-17 云髻山人 新丰家园

如山之爱(叙事诗)


        1

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

三十八年前的“双十节”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记得大约是上午十时许

我年刚七十的老父亲

在贫病交迫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那年我已十八虚岁

是从知青点赶回家第三天

依靠舅父和宗亲的帮助

强忍悲伤处理慈父后事

依稀记得,母亲与姑母伤心哭泣

我只是眼睛有点湿喉咙有点哽

 

        2

父亲一生平凡却很坎坷

童年放牛少年读了三年私塾

十七八岁离乡打工做裁缝学徒

而立之年休了发妻恋上我母亲

之后自立门面贩卖食盐和布匹

解放前夕盐和布两天被抢购一空

得到的是几麻袋废纸一样的金元券(1)

父亲后悔莫及只好自怨自艾信息不灵

解放后重操旧业加入机缝社(2)

干了几年不习惯倾轧毅然退出“单干”(3)

有关方面打击“单干”却拿我少年之兄开刀

“被患恶疾”家庭遭遇灭顶之灾



        3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是感伤我从未谋面的大伯英年早逝

还是借此暗示我兄弟俩要互相爱护

抑或父亲遭受挫折孤立无援

某一天父亲用粉笔将古人司马牛的忧叹

书写于他“搞单干”的店铺工作间门板

父亲对我当面教诲总是三言两语

盗其抽屉硬币当场抓获赐我“栗凿”(4)

有时又不知是忙于工作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调皮捣蛋时总骂我是“大头咯”(5)

在外惹事遭人投诉则将我捆绑施以竹鞭

每次都是母亲“救驾”都只是伤皮不伤肉


        4

父亲也有喋喋不休的时候

他会一边工作一边向顾客大讲“三国”

“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

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父亲或者崇拜诸葛孔明

前后《出师表》及致周瑜书信

总是原汁原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也经常充当忠实听众

并因此敬仰傲上而不忍下的关羽

满脑子英雄情结看不起“土鸡瓦狗”

只是每当父亲讲得忘乎所以之时

我会在缝纫机抽屉摸几枚硬币买零食



        5

最难忘1974年盛夏我高中毕业

找到一份零工,去县林场间伐杉树(6)

打工几天某中午我正在工棚烧火做饭

一位同学工友在门外大惊小怪叫我出来

原来对岸林荫公路上出现了我的父亲

阳光猛烈蝉声如雨父亲正施施而行

吃过午饭我催父亲返家他却默不作声

傍晚收工父亲已煮好白米饭和黄豆汤

晚上同床而眠他只问我间伐杉木尺寸

我答杉木只有碗口粗他很快鼾声如雷

翌日天刚亮父亲早餐未吃离我而去

父亲留给我的是踽踽独行的背影

 

        6

三个月后我“上山下乡”去了农村知青点

再三个月父亲身患恶疾仅靠中药医治

后来听了母亲断断续续的追忆

才知道父亲年仅六岁就丧失了他的父亲

我的祖父上山砍伐一棵大松树

松树倒下鬼使神差被树干砸个正着

父亲依靠他的祖父他的母亲健康成长

因为七岁长子爬脚手架看马戏砸伤脑袋

年过半百的父亲于是不顾年迈生下了我

为了生活年届六旬不服老还做过深山挑夫

唉对父亲的如山之爱我一直懵懵懂懂

直到父亲的棺木放入墓穴,我才不禁嚎啕大哭

 

 (载2013年7月6日新浪博客)

   


  注释:(1)金元券,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滥发之货币。

        (2)机缝社,服装加工机械缝纫合作社。

        (3)单  干,不加入集体或退出之个体户。

        (4)栗  凿,屈曲手指击打脑瓜之称。

        (5)大头咯,客家话指脑瓜较大之童。

        (6)间  伐,树木过密砍伐一部分以利成材。       




(短评)以诗述史的尝试

    景星(广州民间文化学者)


       李剑魂的叙事诗《如山之爱》,我将它看成是一篇少有的家史之咏。以诗的形式述说自己的亲人并带出家史片断,比起风花雪月之作也是另有风味。倒叙插叙那样娴熟,叙事沉稳,需要认真体味,才可感悟诗人回思背后的沉痛和内疚。

       诗中“平凡”的父亲其实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以三年私塾和学徒的学历就出来混江湖,于而立之年就“休了发妻恋上我母亲”。在当时乡下的环境来说,这是需要不凡的勇气、魄力和能力的;更不凡的是,他在实施公社化、公营化管理的时代,敢逆风退出机缝社集体自己“搞单干”,虽受到打击却还那样顽强,亦属少数。他在艰苦的生活里,向顾客“讲三国”,背诵孔明《出师表》及致周瑜书信,“原汁原味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是一种风度。

       当然,他更是一个市井凡人。如在解放前夕因未观察国情形势变化,自己经营的食盐布匹被“抢购”,换来“几麻袋废纸一样的金元券”;“盗其抽屉硬币当场抓获赐我栗凿”,“在外惹事遭人投诉则将我捆绑施以竹鞭”的传统粗鲁的教子手段。重视血脉亲情,在门板上书写古人语录感叹兄长的早逝,“年过半百”时还生下了“我”,为了养家年过六旬“还做过深山挑夫”等等。

       诗中父亲探访打山工的儿子的故事犹为动人。日头如火的盛夏,父亲未打招呼就到林场探访儿子。睡前莫名地问了儿子砍伐树木的大小口径,当听到儿子说“只有碗口粗”时就放心睡去,翌日早饭未进即就离开,给儿子留下“踽踽独行的背影”。其实,父亲是对儿子伐木安全环境不放心而来。当得知砍伐碗口大的树木不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才安心入睡而“鼾声如雷”。因为他的心中有一道永远的阴影,其父亲就是在砍伐一棵大松树时失事身亡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表达这些内容应有更好的文体,如纪实散文等。用诗表达父爱家史,太实在了不像诗,太华丽了往往虚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浮)”,难度不少。的确,“野”是此诗的特色。它句白如话,几乎没有抒情,而且还有白话诗少见的注释。但它的真实性和沉甸甸的份量,让人侧目。诗不但表达了父子之间含蓄、深厚的情感,更有时代和市井生活的痕迹;儿童的顽劣和年青人对家事的懵懂;还有过日子的艰辛和生死无常的风险,如父亲死别的场景,祖父及大伯父的早逝、长兄受伤的悲哀等,白描般写出自己家族几代人生活的轮廓。

       个人史书式写作是目前文学创作的趋势所在,作者们通过个人的记忆书写时代的声音,可能这种声音比较微弱,但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间接反映社会历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山之爱》的作者用心良苦,通过记叙方式精挑细选,特意将自己的家史编成了一幅民间草根生活的如《清明上河图》般的风俗画。见一斑而视全豹,从中可细味作者的历史观人生观,窥见民族苦难的近代现代史之河的一束浪花。


作者简介

李剑魂,广东新丰人,网名云髻山人,是广东东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桃园分会会长,江湖有“神州诗坛独行侠”之称。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及诗评,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华夏诗报》、《菲律宾商报》以及《作品》、《芳草》、《现代诗》、《新创作》、《诗歌报月刊》、《散文诗世界》、《佛山文艺》等报刊;组诗“总理,您是这样感动中国”入选《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出版诗集《鹃声如潮》、《蝉声如雨》、《乡愁如烟》;先后7次获全国诗歌大赛奖,并获建国60周年佛山市优秀作家奖。


往期回顾:

【云髻山人诗文】梦回知青点

【云髻山人诗文】后山公园偶拾(组诗)

【云髻山人诗文】清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