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评论集锦】真正委屈的不是被咬游客,而是动物园

2017-08-26 吉林之声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特约评论员·牛角



AM738/FM91.6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738早新闻》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  07:00-08:00

周六至周日  07:00-07:40



《洗脚尽孝很好,但不一定集体洗》



近日,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一场独特的“感恩会”,1080 名高一新生在军训闭营式上,端着脚盆给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洗脚。密山一中的负责人说,此举是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且此类活动今后还将持续。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洗脚尽孝很好,但不一定集体洗》

 

每一次有这样的新闻出现,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争论。几年前,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就曾经明确地表达过反对意见:“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推翻,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


蒙曼教授的意见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其实无论赞成也好,反对也罢,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只要您不影响别人就行。这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你可以是有神论者,也可以是无神论者,你自然可以支持洗脚感恩,认为它是传统美德,也可以反对,认为那是封建糟粕。因此我不打算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要不要给父母洗脚,那是自己的事儿。


洗脚尽孝很好,但不一定需要集体洗。有些情感的表达是很私密很个人化的,一旦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就会给人作秀的感觉。在我看来,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就不完全是自己的事儿了。这些学生和家长,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参与进来?这里面有没有和蒙曼教授一样反对这种行为的家长和学生呢?有没有尽管赞成,却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这种情感的家长和学生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存在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强制行为,对于那些不是自愿的学生和家长是一种冒犯呢?


也许组织方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强迫,都是学生和家长自愿的,然而有没有可能迫于集体氛围的压力,为了不想被集体孤立,而选择参与呢?尽管我们对于这些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没有进行过调查,不过其他媒体的一些报道,却多少能够支持我的观点。几年前《南方都市报》的一项针对“感恩”话题作的调查显示,“给父母洗脚、磕头”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做的。这里的洗脚和磕头指的是这种公开的仪式。


对父母的抚养和爱,子女当然要感恩,这种亲情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这种情感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才有了父亲节和母亲节流传世界。我们不反对在特定的日子,通过仪式化的方式来强调这种情感。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应该是自愿的,方式上应该是平等的,即使仪式是集体的,但表达方式上,也会有另外一些人愿意选择另外的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争议不断,集体洗脚或是磕头这样的感恩仪式却每年都能组织起来,这也说明它有市场,有市场就意味着稀缺,什么稀缺?感恩的稀缺。或者因为娇生惯养,有些孩子缺乏感恩的心;或者因为羞于表达,有些孩子缺乏感恩的机会。欧美人很少有这种感恩的仪式,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既然很多人不太习惯这样的集体仪式,那么我们就应该弥补感恩的稀缺,通过个体,通过日常,通过家庭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


《别把那些旅游的陋习带进校园里》



这个暑假,清华、北大高校游持续受到关注。很多媒体曾报道游客蒙混入校、导游讲解七拼八凑等“高校游乱象”。日前清华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日晷遭游客刻画破坏引发热议,记者近日再次探访清华、北大校园,发现一些不文明参观行为依旧存在。暑期高校游,如何能在有序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感受名校的风貌与内涵?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介入高校秩序管理,将不文明现象纳入行政处罚范畴。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别把那些旅游的陋习带进校园里》

 

前两年,日本有一部电影在国内上映,名字叫《垫底辣妹》。电影讲的是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在学校考试垫底的女生通过刻苦学习考上日本著名高校庆应大学的故事。电影里有这么个细节,主人公在考前最后关头,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提升不了,她有点坚持不住了。这时候她妈妈带着她坐火车去她想要读的庆应大学拜访了一下,美丽的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她注入了力量。


我想这就是游学的目的,让孩子们提前感受一下大学氛围,坚定他们学习的决心和热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出国游学,我的一位前同事,把孩子送去英国半个月就花了三万五。某种意义上说,游学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朝圣之旅,人们是去那些神圣的象牙塔里洗涤心灵的。但现实却是,我们有太多的游客真把游学当旅游了,把过去那些坏毛病全都带进了校园。我当然不是说这些坏毛病在其他旅游景点就可以,只不过到了校园仍然旧习难改,对这个环境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旅游陋习还真的是顽疾啊。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文明的进程》,作者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利亚斯。在艾利亚斯看来,源于西欧的现代文明的进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从外部约束到自我约束的过程,而所谓现代文明,正是建立在这种高度自律精神基础上的。而这种自律精神,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和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关系。


艾利亚斯的理论呵护了中国人的文明焦虑,文明的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把眼下无解的冲突和争议,交给时间和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坐等未来的到来,艾利亚斯也告诉我们,自律是从他律发展过来的,没有前者就无法形成后者。 来自政策法规层面的推动,来自社会层面的围观,都会形成某种约束力,最后上升为自我约束。


所以在我们呼吁文明出行的同时,外部约束也同样重要。像是在日晷这样的文物上乱刻乱画,就应该严惩。《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5条第3项的规定,对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情节严重,以《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若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可追究刑责。


可是问题在于,监管太难了,刻字这种行为发生的随意性实在太强,这让监督变得几乎不可能。而好不容易抓到的现行,惩罚力度也不是很高,缺乏震慑性。所以我想是时候提升破坏文物的处罚力度了。惩罚一次就应该让人终身难忘。当年齐天大圣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题了字撒了尿之后,被关押了500年。


《真正委屈的不是被咬游客,而是动物园》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又出事了。8月18日,游客陈先生因违规打开车窗投喂,被猛兽区散养的黑熊咬伤。陈先生认为,自己违规开窗投喂确实不对,但还有不少人也这么干。自己出了事,动物园方面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救助措施,还一个劲儿对他进行“教育”,这让他感到委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真正委屈的不是被咬游客,而是动物园》

 

又是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我觉得如果游客总是这么不长记性,动物园里的猛兽们都快分不清哪些是游客哪些是食物了。这位陈先生还觉得自己挺委屈,真正委屈的应该是动物园才对吧?我觉得动物园方面得具有极大的忍耐力,才能抑制住不动手打游客的冲动。万幸这是被黑熊咬了一口,这要是被咬死了,那又是一件大新闻,动物园又得担责任。而动物园压根就没责任。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么评价是不是太冷血了。我再有同情心也被这隔三差五发生的蠢事儿给磨没了。如果真死人了我们还没法在伤口上撒盐。好在这一次只是轻伤,那就别怪我嘴损。对于这位陈先生的遭遇,我只有两个字,活该。这是您自找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您不顾自己的安危和动物园的规定任意妄为,您就得自己承担代价。至于说很多游客都开窗户喂食,那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就是对的。他们只是侥幸没受攻击,您倒霉,成了“前车之鉴”,估计今后开窗喂食的笨蛋就不多了。


关于游客和园区的责任划分问题,在当年的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里我们已经讨论的很充分,这里就不再赘述。不如换个角度,讨论一下这些人为什么在出事之后,总想着把责任推给别人?我想答案也很简单,归根到底就是自私两个字。只有自私的人,才会无视规则,做出那些出格的事,也只有自私的人,才会在出事之后不能自我反省,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在他们的想法里,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前些日子还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女士和朋友聚会喝多了,然后驾驶电动车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撞到了一辆停放在路边的卡车上。小女孩不幸遇难了。然后,这位女士将卡车车主告上了法庭。请注意,这是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但我国法律有规定,机动车和行人相撞,机动车无责任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即使是停放的机动车也不例外。所以法院判卡车车主有次要责任,赔偿这位女士37万元。


就算这个赔偿我们可以理解,那么下面发生的事就完全不可理喻了。这位女士告完卡车车主意犹未尽,又把和她一起喝酒的朋友给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他们在她喝多之后没有尽到照顾责任,任由她开车回家。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点不要脸了?我想谁都看得出来,这件事情真正的责任人就是这位女士自己,是她醉驾造成的交通事故葬送了女儿。


当然往深一步想,我也能理解这位女士往外推卸责任的原因。女儿死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如果她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她可能这辈子就算废了。所以她拼命把责任推出去,这样才好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其实回想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为什么受伤女子不依不饶地要告动物园?就是她无法接受她母亲是救她而死这个事实。推卸责任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


我能够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但要说同情他们,我却做不到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总是妄图把自己的痛苦和责任转嫁给他人。如果他人真的有责任还则罢了。但如果人家是无辜的,那这种行为就是彻头彻尾的耍流氓。


《拍人家哺乳,不只是小孩子不懂事》



近日,长沙的柏女士在哺乳期间,一名6岁的男孩突然冲过来拿起手机对着柏女士拍照。柏女士一边喝止一边让婆婆追赶。男孩被抓住后,男孩奶奶赶过来说她孙子只有五六岁,什么都不懂。柏女士称“对方说我们吓到她孙子了。”双方就此事产生了争吵,在现场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纷纷劝起了柏女士,让她“没必要较真,只是小孩子不懂事”。最后小男孩家属将手机内照片删除,警方也赶到现场进行协调。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拍人家哺乳,不只是小孩子不懂事》

 

前些日子,我的一个朋友去日本旅游,回来给我讲他在日本的一些见闻。让他特别惊讶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日本的地铁,一个是日本的厕所。先说地铁,他乘坐的时候不是高峰期,车上的人不多,但也太安静了。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每个人都在看书或者看手机,没有任何人聊天。他拍了视频给我看,果然如此。


另一个地方是日本的厕所,干净得让人为难。而且日本的抽水马桶都是带有智能系统的,就是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的那种马桶盖。我朋友发现马桶上有这么个功能,就是按下一个按钮就会传出冲水的声音。当然不是真的冲水了,而是模拟冲水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呢?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对自己上厕所的声音感到害羞,过去就会用冲水来掩盖。但这当然非常浪费,后来马桶企业就发明了拟声按钮,既解决用户需要,又能避免浪费。


这两个例子,从两个角度反映了日本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是人的观念,在日本人看来,一个礼貌体面的人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另一个则是人性化服务,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照顾到人们方方面面的需求。当然,在我们眼里,日本人的礼貌和洁癖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了。但是相比之下,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服务上,我们又活得太粗糙了。


比如说这个新闻,母亲给婴儿哺乳,一个男孩跑过去乱拍照。我们当然可以说“小孩子不懂事”,但这件事因此就没必要较真了吗?小孩子不懂事,难道大人还不懂事吗?这种极其没有礼貌的行为难道就不应该被教育吗?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熊孩子的养成不就是因为大人的放任不管吗?而且新闻里我们能发现,这还不是个体行为,你看围观群众的选择,都是纷纷劝那个哺乳的女士,而不是指责孩子的家长。看来大家这么认为的。


这让我想起那些校园霸凌事件,有些人的态度就是无所谓,小孩子打闹而已,有必要上纲上线吗?谁不是这么长大的?是啊,过去人们都是那么长大的,在那个粗糙的年代里,人们哪里有那么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感受呢?但是如今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自己的权利不被侵犯。自己孩子不该被欺负,自己哺乳不该被拍照,女更衣室不该有男孩进来。这些应该成为新的常识,新的观念。


也有人会反问,这位女士在公开场合哺乳是不是也不合适呢?这会不会也对他人造成某种干扰呢?如果她不在公开场合哺乳,男孩也没有机会拍照,整件事就不会发生了。也许这位女士确实有点粗枝大叶了。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找不到一个私密的场所。事情发生的地方是一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社区医院。显然,这家医院没有设立母婴室。我想这就是人性化服务的缺失问题了。


尽管经常看到这样那样不礼貌的行为,但我始终认为,文明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人的观念转变还是人性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其实这类新闻不断地曝光,被公众讨论,就是在推动文明的进程。


《打破男女生混编住宿,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南方某大学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打破男女混编住宿,学生宿舍重新规划”的通知,宣告该校实行多年的男女混宿制度即将被废除。而该校内微信公众号发起的投票显示,82%的投票者对此表示反对。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听本台特约评论员牛角的评论《打破男女生混编住宿,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先给大家说个笑话。说是有一家杂志搞了一个有奖竞猜,竞猜的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升空的热气球里,有三个大人物,一位是攻克了重大疑难杂症的世界著名医生,一位是捐出了自己全部财富的慈善家,还有一位是作品影响了亿万读者的大文豪。他们打算一起乘坐热气球旅行。可是在旅行的途中,热气球突然发生了故障,有坠毁的危险。这时候,必须把一个人推下热气球,才能保证它安全降落。那么问题来了,应该把谁推下去呢?这个有奖竞猜引发了全民大讨论,人们面红耳赤地争论,这三位中,哪一位对人类的贡献最小。最后,赢得奖金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推下去。


这个答案是不是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判断的时候,往往愿意做价值判断,总想 55 34629 55 19310 0 0 4215 0 0:00:08 0:00:04 0:00:04 4215个是非对错,总想着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样。但是有些事情,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事实判断,就是它实际上怎么样。就像这个笑话里所讲的故事,你要是争论这三个人谁的贡献大,那争不出结果。但是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答案又变得如此简单。


接下来说说南方这个大学的男女混编住宿。对这个现象,很多人就开始做价值判断,认为这是一种开明的风气,是一种前卫的做法,是观念的进步。反过来当学校打算破除男女混编住宿,人们又开始做道德批判,什么保守顽固啊,什么封建思想复辟啊。


其实只要仔细看看新闻就能知道,这些人想多了。这所大学当初搞男女混编住宿,跟什么开放风气毫无关系,原因仅仅是学生太多,宿舍不够。大家只能挤一挤。这就像高峰期火车上的卧铺,没条件把男女分开安置啊。那现在取消男女混编住宿,原因也很单纯,就是宿舍够用了,可以分开住了。仅此而已啊。


而且再怎么说风气开放,让男生女生住在一起终归是不方便。我们不能为了推广某种观念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就像美国,奥巴马政府为了搞性别平等,居然想要推动政策,允许认为自己是女生的男生使用女厕所和女浴室。这不疯了吗?自然也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可能有人会问,学校不是搞了微信投票吗?有82%的投票者反对破除男女混宿呢。且不说,这个投票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如果是一百人里的82%,那还有可取性吗?退一步讲,即使是全体学生的82%,是不是因此我们就要忽视剩下的那18%的学生的意愿呢?这不就成了某种强迫了吗?


所以呢,这所大学破除男女混宿,就是把过去因为条件不好形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正常。我们真的没必要往这件事上赋予什么价值啊意义啊,然后强烈地反对或支持,结果把本来挺简单个事儿给整复杂了。同样,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不应该一厢情愿地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而不管这想法符不符合实际。


精彩回顾

【本周评论集锦】拿什么拯救这个被惯坏了的孩子?

【本周评论集锦】希望误入传销者都能遇到善良的人

【本周评论集锦】好教育一定得靠钱堆出来吗?




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浩懿、小钊

审核:怀楠

监制:王林、金可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