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纪实】行走在戈壁滩的人

2016-11-18 居家中卫

行走在戈壁滩的人  


——海原县进疆务工人员采访纪实

                               马卫民   文    王恒德   图                                            

       九月,是新疆最美的季节,天蓝云白、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牛羊肥壮。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没有冬季的寒冷,也没有夏季的炎热,天是那么高远,水是那么清澈,大自然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好像含着笑告诉人们: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不会给你们任何威胁和损害的。




       在这个收获的金秋时节,受海原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邀请,宁夏恒德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卫驻疆劳务服务站工作人员一同走进大美新疆,共同见证了在疆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用镜头记录了他们在新疆创业的酸甜苦辣。

       据了解,行走在茫茫戈壁滩上的海原人有十万之多,当然,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走访所有的人,只能将其中的一些情况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分享给家乡的父老,让我们共同关注那些为了改变生活而奔波在远方的亲人。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是对于贫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来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一条游走于远方的路。不管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都是为了养家活口。

       当我们的脚步走进广袤的新疆时,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展现在我们的镜头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书写的传奇经历,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与不屈,为了生存,那些奔走在茫茫戈壁滩的人,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与汗水,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苦衷。




      到了新疆,我们才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新疆的路仿佛永远也没有终点,尽管我们日夜兼程,车马劳顿,对于辽阔的西域,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一路上,棉田吐玉,像天上掉下来的朵朵白云;牛羊塞道,像长途行军的士兵。




       新疆的秋天,像一副刚刚完工的油画,内容丰富,色泽鲜艳,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为了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新疆的朋友给我们提供了两辆越野车,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随时随地的采访。越野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像漂泊在波涛起伏的大海里的小舟,随波逐流。新疆的路况倒也不差,车况也不错,只不过到处都是区间测速,车速只能限定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新疆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

      从米东到北屯,几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

      傍晚时分,当我们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3团驻地时,尽管已是中秋时节,西域的阳光依然炽热。




      在一家建筑工地,我们见到了来自海原县贾塘乡双河村的几十名农民工,领头的名叫田风山。面对摄像机,这位不到四十岁的小伙子,显得极其慌乱与不安。从他那些不太连贯的表述中,我们终于搞明白了一些情况。他带领的团队有八十多人,主要从事外墙粉刷和外墙保温工作。每年的春暖花开时,他们从老家出发,拖家带口,直奔新疆,在各个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就像一群候鸟,在海原与新疆之间飞来飞去,每个月八千元左右的收入,足以改变每个家庭的生活现状。





      夕阳斜下,金子般的余晖铺洒在楼群之上。那些悬浮在半空中的农民工,依然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脸的汗珠在晚霞里闪闪发光。那一刻,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安详与淡定,手中的工具不慌不忙,挥洒自如。

      工地简易的厨房里飘出一股诱人的香味,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厨房,揭开锅盖,鸡肉的香味直扑鼻腔。做饭的厨师告诉我们,明天就是古尔邦节,老板特意买了几只土鸡,想改善一下工人们的伙食,为他们做一顿新疆风味的大盘鸡。

      离开183团驻地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在不远处的天山之巅。我们从内心默默地祝福着那些依然忙于生计的老乡,只愿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北屯的福海,我们见到了来自海原树台大嘴村的马成贵,这位刚刚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老乡,一说起自己一家人走西口的经历,眼眶里噙满热泪。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新疆之行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十多年之前,在老家以种地为生的老马,靠着十几亩山地,勉强地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颗粒未收,一家人的生活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听人讲,新疆是一个养活穷人的地方。搭乘一辆去新疆拉煤的卡车,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从树台到新疆,颠簸数千公里,来到北屯的福海边。在福海渔场,靠打鱼为生。刚开始,一家人住在戈壁滩上的地窝子里,忍受着西域的酷暑与严寒,还有野兽的侵扰。对于这位性格刚毅的山里汉子来说,面对一切的不幸与灾难,他能做到的只是承受与忍耐,因为他始终坚信,一切都是真主对人的考验,明天的日子肯定比今天好。




      后来,他看见新疆的哈萨克牧人,成群结队地在戈壁滩上捡石头,他感到奇怪,经过再三了解,他才知道这些石头里面有文章可做。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他一天又一天的跟随在那些哈萨克牧羊人的屁股后面,挑拣一些看起来像玉的石头,这些古怪的做法,引来不少人的非议,就连他的老伴也骂他神经病,捡这些破石头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一年下来,简陋的“家”里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石头,每天看着这些石头,老婆的气就不打一处来,甚至嚷嚷着要断他的口粮。




      面对家人的误解和埋怨,老马只是一笑了之,并不做多余的解释。每天早饭之后,他照旧风雨无阻地行走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照旧专心致志地捡石头。

      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终于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当他的几块石头被当地的一家玉石鉴定机构认定为“戈壁玉”的时候,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像一个年幼的孩子,站在戈壁滩上嚎啕大哭。那一刻,他百感交集,一肚子的委屈仿佛决了堤的河水,哗啦啦地流淌在脚下的戈壁滩上。




      靠着那些被称作“戈壁玉”的石头,老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逆转。大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北屯一家石油公司上班,并且娶了媳妇,买了房子买了车。如今,他在福海的交通要道开了两个玉石店,和小儿子一起经营玉石生意,日子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当我们坐在老马的店里与他闲聊的时候,我看出了老马的喜悦与知足。这位从南华山脚下到天山脚下的山汉,像一棵历经风雨而不屈不挠的芨芨草,把根扎在西域的戈壁滩上。他告诉我们,他现在也学会了用微信谈生意,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微信名字,叫“行走在戈壁滩上的人”。我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可以作为我以后一篇文章的题目。




       和马成贵一样经营玉石生意的海原人,还有好几家。其中有一个来自海原关桥乡脱场村的田仲全,这是一个曾经穿过衣的阿訇,在老家开过学,如今也在福海做玉石生意。采访田仲全阿訇的这天,恰逢古尔邦节,从福海县的解特阿热勒乡三大队的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我们在田阿訇的玉石店里与他的家人一起欢度天下穆斯林共同的节日,田阿訇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招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虚情假意,只好坐在阿訇的店里,与阿訇的家人一道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古尔邦节。古尔邦节这天,那些客居在阿勒泰的海原人,几乎每家都宰了牲,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馓子、油香和牛羊肉的香味,整个新疆充满了节日的吉庆与安详。    




      同样来自脱场的田仕明,在福海县承包了九千多亩土地,从事油葵、小麦、籽瓜、玉米、黑枸杞等农作物的种植,并且成立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他一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亲朋好友近千人,当我坐在田仕明的“路虎”车上时,不用问我已经知道了他在新疆的状况。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走出家乡的人来说,出去的理由可能千差万别,但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生活,远处才是应该去的地方。

      沿着去北疆的路,我们走走停停。一路上总有一些人和事,触动我们的视角,拨动我们的心弦,以致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馨的回忆。




      那些和哈萨克人一样,骑在马背上放牧的海原人,那些在喀纳斯景区开饭馆、做环卫、当保安的海原人,那些在米东区木材市场经营木材生意的海原人,那些在伊犁河畔种棉花、种葡萄的海原人,那些在火焰山下的葡萄干市场上晾晒葡萄干的海原人,那些在建筑工地上粉外墙、做保温的海原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朴实,在辽阔的西域大地,赢得了当地人的信赖与接纳,在新疆博大的怀抱里生根、开花、结果。他们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一起,为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应该值得书写与尊敬的人。

      在新疆采访期间,与我们同行的驻疆劳务站的马永俊站长接到了一个劳务中介人的求助电话,他叫罗成仓,来自海原李旺镇的罗川村,多年来,他带着几十个建筑工,长期辗转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各个建筑工地。今年他的小团队承接了几万平米的外墙保温,活计接近扫尾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却没有按合同及时兑现。无奈之中,他只有求助于驻疆劳务站。

      干完活计拿不到工资的情况,在新疆劳务市场算不上新鲜。数年来,驻疆劳务站的马永俊、马进梅曾多次协调、处理过此类事件,为进疆务工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锲而不舍的维权活动,帮助家乡的农民工兄弟们讨回了一笔又一笔血汗钱。





      罗成仓打电话的那天,我亲眼目睹了马永俊站长与米东区同心社区的领导以及乌鲁木齐市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协调劳资纠纷的情况,看着他们苦口婆心的现场直播,看着他们为了打工人员的工资据理力争而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我的内心竟然生出一种无以言状的感动。一面面饱含感激之情的锦旗挂满了劳务工作站的墙壁,每一句赞美的语言后面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维权佳话,这些滚烫的词语来自农民工兄弟的内心深处。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彰显着整个国民的道德与良知。

     我曾经听过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是写农民工的,歌曲的名字是“叫一声农民工,我的好兄弟”,听得人泪花儿闪闪,心尖儿颤颤。“抖落满身的黄尘,怀揣美好的愿景,背起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乡亲人,告别亲人。大街小巷里有你留下的脚印,高楼大厦里有你打造的风景。宽阔的街道上有你播种的绿色,都市的天空里有你点亮的星星。叫一声农民工,我怦然心动,叫一声农民工,我热泪滚滚……”。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所有务工人员的情况。真心实意地为每个农民工所思所想,是驻疆劳务站工作人员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马永俊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的,他们为每一个在疆务工的兄弟姐妹架起了一道桥梁和纽带,为务工人员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




     在新疆采访的日子里,有幸认识了几位维吾尔族朋友,其中一位是居住在吐鲁番的力提木大哥,这位心慈面善的维吾尔族老大哥,多年来无私地帮助过许多在新疆打工的海原人,不管是跑长途运输的,还是采摘棉花的,只要找到力提木,他总会倾囊相助。他说,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对海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见了海原人仿佛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不帮助心里过意不去。另一位维族朋友艾义.买素提,是一位从事葡萄干批发的小老板,他每年招收的季节性用工都是来自海原九彩乡的,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海原人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用起来放心,所以他每年都要找海原人给他打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有个新疆朋友问过我这样一句话:你们海原到底有多大?怎么到处都能碰到海原人?事实上,我也有同样的疑问。新疆很大,也很小,我们随时随地总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老乡和亲戚。在米东区木材市场,我遇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学生,见面的时候,我们都是无比的兴奋,没有比他乡遇古交更令人惊喜的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规划长远目标、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工作机制,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丰富了劳务输出形式,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走出了一条加速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当我坐在电脑桌前,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不时地浮现出那些依然滞留在新疆的务工人员的影子,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在我的心底一幕一幕地闪现。

     此时的新疆,正是收获的季节。而我们的劳务产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简介:

马卫民,  男 ,回族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人 ,宁夏作协会员 ,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培训班学员 。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三十多万字,出版散文集《赴闵挂职杂记》。现供职于中卫市文联。



信息来源:宁夏恒德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还在读

【大千世界】海原一村民宰羊时意外获得6个“圆宝”,据说值百万...

【事件警示】永宁小伙微信“摇”来陌生酒友AA制,没想到最后因此丧命……

【整治行动】宁夏重拳打击商品房销售八种行为 所售房屋都须明码标价

【执法故事】再难也要找到你 ——中卫法院执行工作一二事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权威、主流 、公信 、贴近、 实用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不造谣 不传谣 


你想关注中卫大事?

你想了解事件真相?

你想咨询有关政策?

你想免费发布广告?

你想倾诉心理苦闷?   就找居家中卫

你想咨询法律问题? 

你想投诉举报某人?     

你想寻人、寻物?

你想寻求其他帮助?

 

居家中卫——中卫人必选的民生服务平台

居家中卫——你的贴身服务专家、生活好帮手、良师益友


爆料热线:17709551751 微信号:1581367568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居家中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