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原创文学】二月二,想起龙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男女老少剃洗头。”这是小时候在故乡中卫记忆十分深刻的两句民谣,其传唱之广,影响之大,可用“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来形容。内在含义也通俗而简单明了。听老人们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亦称“春龙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以“洁头示敬”,男人要记着剃头,女的不能忘了洗头,否则龙王爷一不高兴,就可能让你一年都不得顺利如意。
离家从戎41个年头,如今结束军营生活解甲归田了,可每年的二月初二这天,依旧会想起那两句民谣,并在心中默默复诵。尤其喜欢回味当年童声朗诵嬉戏的味道,那味道散发着稚嫩顽皮,却十分悠远而亲切,生动绝妙至极。这次驱车由兰州回中卫,路过沙坡头的鸣沙山,再一次触景生情,因大漠风尘沧桑灼热而感慨万端,因神奇的龙的传说而醉入梦唱。
中卫鸣沙山,坐落在中卫古城西端沙坡头地区的黄河北岸、腾格里沙漠南缘,隔水与香山相望。爬上山顶观赏黄河波涛和一望无际的大漠景色,令人震撼,继而倍感神奇迷离。震撼,是因为万千黄沙构成巨大沙阵,绵延无际蔚为壮观;神奇,则是由于千里沙海与黄河的结合部竟有一片如同世外桃源般幽静的绿洲——童家园子,而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小村寨,恰恰又脚踩黄河、头顶着巍巍鸣沙山。
也许是因为“飞沙走高”的自然原理吧,纵使滔滔黄河冲刷千年,由松散的沙粒构成的鸣沙山却岿然不动。每当烈日当空,极尽情趣的人们坐在沙山顶上,面向黄河顺坡下滑,干燥的沙粒急剧泻下,便会发出钟声似的厚重鸣叫,“沙坡鸣钟”的称谓便由此而来。民间也有人送给它另一个比较亲昵的美誉,称它为“会唱歌的沙丘”。
沙山为什么会发出鸣叫声呢?里面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一段我记忆尤为深刻:相传在古老久远的殷商时期,黄沙和黄河在这个叫做沙坡头的地方相遇了,它们都是龙的化身,黄沙是黄龙,黄河是青龙。沙坡头有座古城叫“桂王城”。一次,向来不可一世的黄龙在桂王城附近路遇青龙,提出交战,青龙藐视地说:“你生存在世,与自然界万物为害,天地背向,不战自败。”说完化作一条玉带似地河流,静静地向东流去。黄龙恼羞成怒,张开大口,喷出一股股邪气。霎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顷刻聚集成一座高大的沙山,不但截断了河流,而且连桂王城也给吞没了。
青龙并没有被黄龙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它依靠潺潺细流,以矢志不渝的毅力钻透了沙山,连接好自己伤残的躯体,继续滚滚东流,只是颜色由青被浸染成了米黄,这便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黄河水的颜色。后来,沙山被急流劈去了一半,形成如刀切割过一样平滑的倾斜面。从此,每当人们踩上它的躯体时,黄龙便认为是在嘲笑它的失败,又怯于掩埋山下的桂王城众多生灵的冤魂纷扰,便发出恐怖而又痛苦绝望的哀鸣……
传说终归是传说。鸣沙山也不仅宁夏中卫独有,甘肃敦煌的月牙泉边也有一座,所不同的是它远离黄河,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一侧,与风烛残年的莫高窟遥遥对望着。
那么,沙山究竟为什么会鸣响呢?除了老人们的“神山显灵,护佑众生”之说外,其实更有许多科学道理之说不绝于耳:有人推测,这是沙粒滑动时沙丘内外的空气不断流动,因此产生震动而发声;也有人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沙丘下面有一个潮湿的砂土层,表面被阳光暴晒后的沙粒,滑动时产生的震动波及到潮湿层时,引起共鸣,便会发出声响;有的科学家现场检测发现,沙丘表面的沙子细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晶体,被太阳暴晒后就会发热,又遇风或人马在他上面走动时,沙粒便产生相互摩擦而发声;还有人分析认为,由于石英晶体对压力非常敏感,受到挤压后产生出电流,而在电的作用下,他又会伸缩振动,传出声音来……众说纷纭,各具理性,不一而足。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并各具一定道理,但对“沙坡鸣钟”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无肯定的权威结论。我有理由相信,随着沙漠生态科学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这个秘密一定会被揭开。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白居易老夫子的这首春游诗,真是千古佳句。是啊,二月初二日,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的确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新雨初霁,大地复苏,一群身着青衫牵着骏马的青年正徐徐行走在河边,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也许,我们未必要去机械地再现白翁笔下意境,却可以一起出发去沙坡头,一起于母亲河边观水听涛,扬沙祈福,一起跨上羊皮筏子泛舟河浪,然后坐拥金色的沙山,静静地聆听钟声绝唱……
美哉!梦幻沙坡鸣钟。妙哉!黄龙与青龙的传说……
作者:李宗祥
作者简介:
李宗祥,笔名天路过客,江山文学网登录名:金锁。大学文化。1957年生于宁夏中卫,1976年入伍到甘肃巴丹吉林大漠北陲的中蒙边境服役,1981年提干于嘉峪关守备部队,1987年毕业于徐州工程兵学院政治指挥系。由炮兵侦察计算员起步,历任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书记、师新闻干事、军党委秘书、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教研部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等职。2005年起从事铁路军交运输工作,2007年3月以来任解放军驻拉萨铁路军事代表处主任,大校军衔。
出身塞上农民家,习惯默默无语辛劳流汗;戍边南北数十载,崇尚大漠胡杨和高原雪莲。主要人生经历为军旅生涯,起点是巴丹吉林大漠北陲的中蒙边境,终端在西藏雪域高原,服役共38年。摸爬滚打之余小有笔耕嗜好,发表许多新闻、文学、和军事政治研究论文,作品分获全军和总参一、二等奖。著有《永远的康乃馨》、《天路不再遥远》等散文集。六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月加入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社团,遂获签约作者和“江山之星”荣誉。
【有奖征文•中卫原创文学•第102期】捋一把槐花当饭吃(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