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中卫这个农村女人厉害了!家里承包了3000多亩地!
农家妇女泥土地里闯出新天地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沙坡头区东园镇八字渠村的陈素茸正带着她的员工种大豆,栽蒜苗。从最初的几亩地到现在承包的3000多亩地,她越来越忙,但生活却越来越充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6042ohvrq&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点击播放
记者走进中卫市长丰家庭农场看到,陈素茸衣着朴素,长期的风吹日晒,她的皮肤有些泛红,但这丝毫掩饰不住创业带给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陈素茸原是沙坡头区常乐镇倪滩村人,一家人种着几亩田,并管理着一个日光温室大棚,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陈素茸说,她的人生转折点缘于一个偶然。有一次,她从朋友口中得知土地流转的消息,她当时心里一动。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当时我流转了600亩土地用来种水稻。3年下来,收入还算不错。在政府的各种惠民政策下,我不断扩大规模,现在发展到3000多亩地了。”陈素茸难掩内心的自豪。
在陈素茸的坚持和努力下,她的家庭农场不仅面积不断扩大,种植种类也从单一的水稻扩增至玉米、大豆、西红柿以及各种新奇瓜果蔬菜。去年,她又引种菊花和玫瑰,发展养殖业,搞起了农家乐,走上了现代观光农业的路子,农场的发展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就业机会。
孙建国算是农场的“元老了”,自从陈素茸创业起,他就在这里务工。现在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老板人好,从不拖欠工资,附近的好多人都愿意到这里打工。这几年我盖了砖瓦房,还在城里买了楼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很多!”
陈素茸说,每年六月到九月是她农场的用工高峰期,平均每天用工量达到100多人,一些土地流转了的村民及附近的村民就都到她的农场打工。
“虽然我是一个女人,但是我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陈素茸说,回想走过的创业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只要奋斗、努力、坚持、开拓,就会有回报,人活着一定要有目标。
“如今,能带着周边的农户一起增收致富,这让我感到很幸福。”陈素茸说。
信息来源: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提起中卫市长丰农场,还得看看2014年2月20日发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你将更了解这一农场:
俞国强和他的家庭农场
俞国强是中卫市沙坡头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9年把俞国强的人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篇章。此前,他在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常乐镇倪滩村,精心侍弄着不到8亩地,年复一年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农耕生活。
“种过粮也种过菜,但因规模太小,无论怎么努力,年收入都不到2万元,日子始终过不到人前面。”俞国强说,他一直思谋着如何能不离开土地而有一番更大作为,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改变,源自自治区有关规模种植稻田养蟹补助政策。2009年,在仔细掂量了优惠政策后,俞国强与沙坡头区东园镇八字渠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第一次就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600亩实验稻田养蟹生态种养,400余亩代繁杂交玉米良种。
从不到8亩地一下子变为1000多亩地,俞国强顶着极大的精神压力苦干了一年,秋后一算账,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
自治区相继出台鼓励土地流转补助政策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后,俞国强发展规模化种植的信心更加坚定。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继续扩大规模。
2013年,中卫市委、市政府实施5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正好覆盖俞国强的种植基地。在沙坡头区管委会的指导帮助下,他又承包了1400余亩土地。高效节水农业亩均用水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
至此,俞国强登记注册了中卫市长丰家庭农场,由一名农民变成了经营2450亩流转土地的“农场主”。2013年,俞国强又上了养殖项目,饲养肉羊300余只,当年出栏260只,增收10万多元。通过种养结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又增加了收入,也确保了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稻田养蟹过程中,我了解到蟹田稻谷一斤只卖到一块七八,但收购商加工包装成蟹田生态大米后,一斤就能卖到十几元,自己种出这么优质的大米为什么不能包装销售,而让别人挣钱呢?”于是,俞国强委托中宁县丰泽粮油商贸有限公司代加工包装了蟹田生态米,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链条。
俞国强的长丰家庭农场生产包装的蟹田生态米除在中卫、银川销售外,还卖到了重庆、内蒙古等地,仅稻田养蟹年纯收入就达135万元。随着俞国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他还根据中卫压砂地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又发展苗圃500余亩,繁育竹柳、钙果等林木苗种,预计苗木收入达140万元。
在规模种植这几年,俞国强始终坚持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针对农场种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农技人员联系,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种养知识,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同时,借助国家农机补贴政策,陆续购买了激光平地仪、平整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为规模生产提供了保障,逐步走上了依靠现代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为了使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有事可干,俞国强一直坚持吸纳周边的农民兄弟到农场帮工,通过固定用工与流动用工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目前农场有固定工人20余人,流动工人10至50人,用工最高峰将近有100人,固定工人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流动工人日工资100元以上。
俞国强毫不保留地分享他的种养经验,带动了周边6家种养户共同发展稻田养蟹面积1万余亩,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
【凡人故事】中卫80后美女雷倩的创业心得: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亲,主编每天很辛苦,您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