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中卫】山西洪洞大槐树与宁夏中卫的渊源

2018-04-16 居家中卫

信息来源:口述宁夏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代代相传,传唱了五六百年,曾让多少移民“塞北江南”的中卫后世子孙流下了思乡的泪水。


      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及中宁县,凡提到人们的祖籍,众多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究竟与中卫人有着怎样深厚的渊源,如此使人们萦绕于怀呢,这里面有一段辛酸的移民史。

01

      元朝末年,中原腹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加上水、旱、蝗、疫,天灾不断,黄淮二河屡屡决口,“淹没田亩无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芜”,致使中原大地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无人迹。


      中原诸州,元末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


      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得了天下。为了巩固政权,医治元末以来天灾人祸造成的创伤,迅速发展生产,这位封建帝王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建议,做出了向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大移民,也是明王朝第一次大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搞了一次“削藩”,不意惹恼了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扫碑”“靖难”为名,从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一路杀向南京。


      攻克南京之后,朱棣当了皇帝,迁都北京。一次“靖难之役”,整整打了4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王扫碑”。


      这一扫又扫得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雪上加霜。


      “民非杀即逃”,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黄尘万丈,疮痍满目,人迹杳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于是,朱棣又效仿老皇帝朱元璋搞了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即永乐大移民。前后两次大移民,历时整整五十年。

02

      明初这两次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大移民为何选在山西,又选在洪洞这棵古老的大槐树下呢?

      有歌唱道:“右手一指太行山,左手一指是吕梁,还有那汾河的水,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山西两山夹一水的地形,铁桶一般的坚固。


      虽然处在黄土高坡,穷山恶水、小灾不断,但大灾少有,旱涝饿不死。


      特别是元末蒙古贵族察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利用这有利地形,割据一方,战火也极少涉及。


      所以,正当中原地区遭兵乱荒疫之时,山西却得天独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


      加之相邻各省的难民源源不断地逃荒到山西,山西成为明初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4人。而山西人口稠密又首推晋南汾河平原,仅平阳(临汾)一府就有165万之多。晋南又以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县为最。

      洪洞大槐树植于汉代,《洪洞县志》载:明时洪洞广济寺旁是宽阔的驿道,驿道旁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上筑满了窝巢,成为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奇树。树西是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不绝的广济寺,树下是阳关古道,通达四方。

       明初大将徐达的行辕兵站设在洪洞,移民是由军队强制押送的,因而行辕兵站兼办移民事务,既方便又节省费用。


       洪洞又正合“洪武统一天下”之简称谐音,所以明政府将洪洞定为移民集散的首选之地。

03

      移民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据说为迁民顺利,明政府便设置骗局,在当时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潞州府和平阳府等州府县衙广贴告示,晓谕乡民:凡不愿移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移民者可在家等候。


      于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犹如百川归海,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到大槐树下。八日之内,就云集了十几万人。


      老实的庄稼人还未喘过气来,便被官兵团团围住,这才知上了官家的大当,愿移也得移,不愿移也得移了。


      明政府在广济寺设立了迁民机构,进行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


      他们被官兵绑起来,连成长队,像犯人一样,分别向全国一百多个府县解押。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在萧瑟的秋风中不时发出声声哀鸣。


      俗话说:故土难离,被迫踏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木棍,迈着沉重的步伐,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依依惜别,潸然泪下。


      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一代又一代、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


      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标志,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融进了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血液中。

04

      传说,当时在移民的途中,人们仍幻想着再重返故土,为日后便于确认,便把脚上小指甲剪为两瓣。


     也有说是当时官兵怕移民在途中逃跑而做的记号。


      时至今日,人们的小脚趾甲凡是两瓣的,据说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脱履认亲”之说。


      而“解手”一词和人们走路时习惯性的背手动作,据说也源于这里。


      移民在押解途中,由于手被连绑着,要大小便,就得向押解官禀报:“老爷,我要撒尿。请解手。”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老爷,我要解手。”“解手”就成为大小便的同义词了。

      根据《明实录》以及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据《宣德宁夏志》记载,洪武初,住在宁夏的居民,“有仕宦者、征戍者,有谪戍者,齐、楚、吴、越、秦、晋之人皆有之”。


     《万历朔方新志》亦云,洪武年间,朝廷迁“齐、晋、燕、赵、周、楚”之民到宁夏屯驻。晋,就是山西。山西移民宁夏的时间,当在洪武九年(1376年)及其以后。


      此时是“宁夏(今银川)设立五卫,迁五方之人实之,以左屯卫军余屯种于中卫”之时。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建宁夏中卫,属陕西行都司,裁鸣沙州并焉”。


      中卫有了指挥使司,建了都司署,编制有六千名军卒戍守。

      这时,应是山西移民大量定居中卫之时。


      因为移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人口分配、安置、住房建设、初期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等等,这些都必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进行。


      卫所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机构,卫所建立以后,这些复杂纷繁的事务才可以得到落实。


      因此,中卫地区的少量移民在洪武九年及其以后,而大量移民应在洪武三十二年及其以后。

      宁夏各市县都有山西移民。


      据调查,中宁县宁安乡殷庄村农民郭凤召家原有家谱、有祠堂,家谱在清同治年间因兵祸遗失。


      听祖辈代代相传,家谱载,祖籍山西省汾阳府洪洞县北社里村,于明洪武九年由官府强制迁移至此。


      同时从社里村迁来的郭姓有18户(每户先来1人),每户发耕牛1头、犁1张,因此人称郭姓住地为“十八犁”。


      当时迁来户与原洪洞县未迁的郭姓各执铜牌半个,以备日后探亲寻祖时为证。有牌证者,老家的人可招待食宿并借给路费。


      现在郭姓在中宁县是大户,人丁兴旺,住地分散在多处。

05

      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移民后代不论走到哪里,都知道“大槐树是我们的故乡”。


      在中卫沙坡头区,过去一些有家谱的人家多都反映祖上相传祖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


      “槐树”有怀念之意,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因此许多移民都栽种了槐树。


      在中卫城至今还有用槐树命名的巷道,叫“槐树巷”。


      在中卫常乐枣林村,有保留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那巨伞般的树冠原可覆盖一亩多地,被村民称作“老槐爷”,只是动乱之年被砍去了几枝骨干,现在虽今非昔比,但仍然非常壮观,那硕壮的树干3个人也抱不过来。


      树下韩家长者说,他家前十二代先祖由山西迁来时带来小树苗,栽下了这棵树,祖祖辈辈把这棵树当神一样看待,连树上落下的残枝败叶也不敢烧,端着倒入渠中,任其随水漂流。


      这些,都是为寄托思乡之情而留下的凭证。


      玉树临风的古老大槐树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昭示着世事的沧桑,也荫庇了无数的生灵。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新巡抚张锡銮率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所到之处肆意抢劫,不余一家,不遗一物。


      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来,临近县城外的古大槐树,准备血洗洪洞县城时,奇迹发生了,部队中的冀鲁豫籍官兵纷纷丢盔弃械奔于大槐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说是回到大槐树老家了。当官的无论怎么发号施令,也无法使队伍集合起来。


      由此,洪洞县城数十万百姓免于一场血光之灾。


      后来,为感激大槐树的功德,便在旁边建起一座牌坊,题刻“荫庇九洲”四个大字。再后来又在原大槐树下修建了碑亭。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篆书“纪念”之字;正面篆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

      五百多年过去了,昔日僧侣济济的广济寺早已风卷云散,当年那棵古大槐树也已经干枯,但枝干仍挺立,且生生不息,嘉树延年,陆续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


      洪洞县在古大槐树处建设了一个占地22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大槐树公园,由洪洞籍著名书画家董寿平书写了“迁民遗址”的门额,并在每年农历的四月一日至十日举办寻根祭祖节,每年有许多寻根问祖的古槐移民后裔和旅游者前往参观,这其中包括不少中卫人。

文章选自《中卫往事》一书

大家都在看(下面的蓝字直接点开)

【爱心传递】中卫市救助管理中心为18名流浪乞讨人员寻找亲属!请看到的所有人分享转发,助他们早日回家!早日和亲人团聚!

【今日聚焦】海原曹洼村一男子铁器殴打民工,当事人已被行拘!

【今日关注】中卫市这个单位厉害了!邀请社会监督其单位人员作风,14种作风问题举报查实后举报者可获200—1000元奖励!

【权威公示】厉害了!中卫这些单位和个人拟获得2018年自治区五一劳动奖!

居家中卫——中卫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权威、主流 、公信 、贴近、 实用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不造谣 不传谣 


你想关注中卫大事?

你想了解事件真相?

你想咨询有关政策?

你想免费发布广告?

你想倾诉心理苦闷?   就找居家中卫

你想咨询法律问题? 

你想投诉举报某人?     

你想寻人、寻物?

你想寻求其他帮助?

 

居家中卫——中卫人必选的民生服务平台

居家中卫——你的贴身服务专家、生活好帮手、良师益友

主编热线:13739551751 (微信号同号)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居家中卫


亲,主编每天很辛苦,您点一个 鼓励一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