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1978年,原中卫县汪园生产队将羊只承包到户,拉开了中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起
穷则思变。
1978年,原中卫县汪园生产队将羊只承包到户,拉开了中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1年,全县基本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原中卫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搞活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4年,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制定土地承包15年不变政策,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原中卫县粮食单产、总产快速提高,粮食总产 10.98万吨,亩产273公斤,初步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吃饱饭问题。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彻底解决了分配“大锅饭”问题,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对于40年前的农村人来说,这句话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革,它开启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
现住沙坡头区新花园小区70岁的冯安录清楚地记得,他的童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直到1980年包产到户才吃上人生第一次白面馍馍。“包产到户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还增强了劳动的责任心。”冯安录告诉记者,承包之前集体劳动时,他每天早上听着喇叭声走出家门上工。土地承包到户后,根本不用喊,许多人天不亮就到地里拔草施肥,有人甚至抱着‘你早我要比你更早’的心态,相互间较着劲拼命干。包产到户赋予了农户农业生产的自主权。种什么作物,选择什么品种,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由自己说了算。
忆起40年前的往事,冯安录历历在目。他说:“那个年代家里娃娃多,一件衣服都是轮流着穿,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一直到最后的那个孩子时,衣服早就打了十几个补丁。同样,那个年代粮食也非常紧缺,大家顿顿吃稀粥和窝头,电视机、自行车之类的那都是奢侈物件……”
改革开放初期,冯安录和几个村民外出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几年下来,挣了不少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房子也由之前的土坯房盖成了砖瓦房,直到现在住进了楼房。
“现在儿女买的衣服穿都穿不完,想吃啥都有,满大街跑的都是轿车,我的工资也由原来的十几元涨到现在的3000多元,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么好的生活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呀!”冯安录高兴地说。
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昔日的小县城成为地级市。站在新起点,中卫又开始书写新的篇章。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一瞬,但中卫农民在广袤大地上不断书写出精彩纷呈的改革华章,使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神奇的魅力。
昔日的汪园生产队如今变成汪园村,有687户3007人。走进沙坡头区宣和镇汪园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道路,窗明几净的砖瓦房……一派和谐的景象。2017年,汪园村耕地种植面积8900亩,种植硒砂瓜5000余亩、经果林1650余亩,养鸡5.4万余只,牛、羊、猪共存栏4000余头(只)。汪园村党支部书记汪俊寿说:“过去,由于收入低,汪园村村貌建设、民生改善、精神文明等指标一直排在宣和镇末位。近几年,村子旧貌换新颜,大部分村民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目前人均收入达到11284元。”
如今,中卫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区划实际,按照“一特三高”和“四主一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粮食+枸杞、果蔬、硒砂瓜、草畜、马铃薯“1+5”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引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全社会的投入,形成了“四区七带”一县一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市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59万吨,建成了扬黄灌区200万亩优势粮食产业带和海原山区6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种植总面积达40万亩以上,构建了“16万亩设施+24万亩露地”的蔬菜产业带,成为内供和外销的重要基地;全市种植硒砂瓜89.2万亩,建成了环香山100万亩绿色脱贫产业带,实现了品质品牌效益双赢……(全媒体记者 王英)
信息来源:中卫日报
【重要提醒】@中卫车主,这些车存在安全隐患被集体召回,看看有你家车吗?
【权威发布】宁夏今年将招聘特岗教师980名,5月14日开始报名!具体政策、岗位看这里~~
【信息反馈】沙坡头区永康镇和常乐镇出现大规模无证乱挖、乱采砂石料情况,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看看国土部门的回复!
亲,主编每天很辛苦,您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