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记忆】看尘封在档案馆里的宁夏高考41年印记

居家中卫 2022-05-18

 

编者按

      又是一年高考时。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41年的历史。这41年,高考为宁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为宁夏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至2017年,宁夏就有67.6万学子参加了高考。

  连日来,宁夏日报记者通过寻访,试图向读者展示宁夏高考41年的印记。


努力,就有远方

——尘封在档案馆里的宁夏高考印记


  1977年12月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奋发的意气走进考场。这其中的27万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


41年前的高考交报名费5角


  中国高考制度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1952年,我国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77年8月,在国家召开的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请求改变当时的大学招生办法。


  于是,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当年的第二次全国招生会议。会上决定高考时间推迟到当年12月,1977年新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这标志着恢复高考。


  记者查询1977年的档案,发现了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局下发的《关于成立自治区招生领导小组的请示报告》,发文时间是1977年8月11日。


  时间距离8月4日仅一周。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速度,为当年宁夏能够顺利组织高考奠定了基础。


  1977年11月5日至12日,自治区文教局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区1977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11月16日,《宁夏日报》公布了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简章。简章规定:凡是工人、农(牧)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均可申请报考高等学校。


  考试时间为1977年12月15日至17日。每个考生交报名费5角。


1987年既规定不再宣传“高考状元”


  一份份档案,记录着宁夏高考中的变化。


  70年代: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1977年宁夏农学院农机专业计划招生40人,由于该专业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困难,无法完成任务。经请示区党委领导同意,将该校农机专业40人改由宁夏大学招收。宁夏农学院招生计划由200人减为160人。宁夏大学招生计划由340人调整为380人。


  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1985年高考复习范围的通知》指出,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高考附加题命题范围,将不超出较高要求的内容。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1987年8月24日下发的《关于不再宣传“高考状元”的通知》,要求多报道各行各业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行行都可以出“状元”的思想和典型。


  9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1993年12月16日下发《关于1994年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从1994年起,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按文理两大类设置,参加由国家教委命题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一通知,就是当年进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3+2”方案的改革。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才开始进行“3+X”改革试验。

  

档案里的高考故事


  自治区档案局业务监督指导处处长夏先江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1977年高考时一些有趣的故事。


  1977年12月15日上午,一位女考生骑着自行车从银川市新市区匆匆忙忙赶到银川五中考点,说她准考证上的考点写的太草,弄不清在哪个考点。因为像“五”,她才跑到银川五中来。监考老师当即认真查看,断定这位考生的考场在银川九中。这时,考试已经进行10分钟了,她骑自行车去银川九中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正在银川五中考察高考情况的中共银川市委副书记陈玉田知道后,马上让司机用车把这位考生送到银川九中,参加考试。当年高考的前一天,时任永宁县委常委的薛致隆发现李俊公社离县城考场太远,怕考生骑自行车耽误考试,当即与运输部门联系,增加一辆大轿车,每天到李俊公社接送考生。


  12月15日考完后,银川九中的监考老师捡到一个考生的准考证。他们核对并找到这个考生的住址后,亲自给送上了门。永宁县也有一个考生丢了准考证,被一位农民捡到,并专程交到县文教局,才使这个考生没有耽误考试。


高考改革,让人才选拔更公平


当年有关高考的文件。

  “高考是人们倍加珍惜的一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伴随着改革的脚步,宁夏高考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宁夏教育考试院院长黄鹏说。


  从事考试招生工作至今,黄鹏见证了2000年以后宁夏高考改革探索的步伐。


  2001年,我区高考实施网上录取。


  2003年,我区首次对高考作文进行网上阅卷。


  2005年,我区高考全部科目网上阅卷顺利实现,提高了高考阅卷的公平性、公正性。


  2007年,我区作为新课改试点省份,首次实行新课改后高考方案。


  2009年,我区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改革,化解了考生填报志愿风险,让考生有更多机会考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同时,我区进一步规范了宁夏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考条件。


  2012年,国家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我区无数寒门学子因此实现大学梦。


  2014年,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我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2015年,我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上报教育部审核。


  2016年,是我区高考改革的关键一年。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方案指出:2016年启动实施区内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考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使用。2018年启动实施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2019年启动实施宁夏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2022年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郭远:高考让我从大山里走出


郭远的大学毕业照。


  1977年9月,西吉县新营乡腰巴庄村民办教师郭远和往常一样,白天教书、晚上种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就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正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随即,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记得是11月下旬在乡里拿到了11月16日的《宁夏日报》,上面登着高考招生简章。这让我特别激动,心里那团渴求知识的火焰被点燃了!”郭远说。


  此时,距离高考仅有不到20天。这一年,21岁的郭远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备考的青年。为了抓住机会,他白天去上课,晚上点着煤油灯熬夜到三四时备考。文化底子差、没有老师辅导,郭远全凭自学。


  高考前一天,郭远骑了4个小时的自行车,翻过三座大山,终于在天黑之前从村子赶到县城,参加第二天举行的高考。


  “上午考数理化,下午考语文,中午就在学校啃冰洋芋和干馍馍。”郭远回忆,走进考场的那一刻,他突然感到自己正在行使一个神圣的权利。


  考完试后,总惦记着成绩的郭远往县城跑了好几趟。填报志愿时,感觉考得还行的他填报了宁夏大学数学专业。


  郭远终于盼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后,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哼着歌回家,那天,原本4个小时的路程变得格外轻松。


  这是腰巴庄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郭远的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儿子有出息。“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瞅着啥都特别美好。”郭远回忆。


  1978年3月,带着当民办教师时攒的45元钱、母亲连夜烙的馍馍和上中学时的铺盖卷儿,郭远踏上了求学的路程。


  郭远的命运从此改变,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如今,郭远已经退休,但他常常想起大学毕业的那天自己在《校友通讯》中写下的这样一段话:“对于像我这样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高考真正改变了命运。”


赵晓平:高考让我们终生受益

赵晓平的大学毕业证。


  “我还记得,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那一天不仅是‘难忘的一天’,更是刻骨铭心。正因为有了那一天,我们这届学生受益终生。”6月6日,自治区档案馆干部赵晓平从家里的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当年的大学毕业证,感慨万千。


  1977年7月,不满17周岁的赵晓平,在固原第一中学毕业后,来到六盘山脚下的一个人称“什字公社”的李庄大队胡家庄生产队。


  “我成为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真正走进农村,才发现我们什么也不会。”赵晓平说。


  就在自己对未来万分迷茫之际, 1977年10月一次去公社领口粮时,公社大院里人们正就“高考”的事叽叽喳喳、议论纷纷:“听说要恢复高考了”。


  赵晓平搞不明白,便写信问父母。一天,满腹心事的他又骑着生产队的毛驴去公社打探究竟。在尚未完工的银平公路上,骑着驴的赵晓平竟与父亲不期而遇。


  风尘仆仆、灰头土脸的父亲跳下车来,不仅告诉赵晓平国家要恢复高考,而且还带来了“粮食”——一口袋中学课本,还有四卷《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第二卷等书籍。


  这时,离高考已不足40天。


  当时,大多数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项“业余爱好”。值得庆幸的是,因为父母均是教师,赵晓平颇爱读书。经过40天紧张的复习,高考当天,赵晓平以坦然的心情走进了设在固原一中的考场。


  “很快,在当时固原县委会大院外面的墙上,红底黑字的高考榜张贴出来了,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文科类的第一个。”赵晓平回忆说。


  1978年2月,怀揣着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赵晓平与来自全国各地10余个民族的同学,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涯。


韩婷:高考让我找到了价值所在


韩婷如今已经成为银川一中教师。

  6月6日,银川一中心理教师韩婷找到自己重点关注的几名学生。在嘻嘻哈哈之间,学生们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心情得以放松。


  看着学生们离去的背影,韩婷的思绪回到2009年6月7日。那年,韩婷作为一名应届高三生,参加高考。


  认真、懂事的韩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从满春中学毕业的韩婷考入了银川一中宏志班。时光一晃就是3年,到了高考时刻。


  高考那几天,住校三年的韩婷和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起,依然吃住在校园。“为了不给自己营造紧张气氛,所以就像平常模拟考试一样,也没让父母操心。”韩婷说。


  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心态,带来了好的回报。分数揭晓,韩婷考了554分。


  “参加高考前,我从未想过今后要从事什么工作,更从未想过要去当一名教师。”当时以考到北京高校为目标的韩婷,听从了妈妈的安排,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新生的队伍中。


  大学四年,为韩婷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学校、专业都是阴差阳错选择的,但是我特别喜欢我的专业,很适合我个人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我也发现,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意义与其他教师不一样,是老师,更像朋友;是领路人,又像同行的伙伴。”


  2013年,毕业归来的韩婷经过双向选择,进入自己的母校银川一中,正式成为一名教师。“考上免费师范生、当上老师后,我才找到了我的价值所在。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越来越热爱我的学生。”韩婷告诉记者。


  事实上,考上免费师范生,不仅成为韩婷命运的拐点,更让更多孩子的命运发生了改变。2007年至今,我区共招录2200余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这些免费师范生,站上了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讲台,成为了骨干力量,为自治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而努力着。


来源:宁夏日报 稿件均由记者周一青、姜璐采写,图片均资料图片


年代回响 |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命运的拐点!



  1977年,关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全国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各个考场参加高考。这一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5万多人报名,有1700多名考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从此,他们的人生轨迹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77年12月,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资料图片


一个普通人的高考记忆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议召开并主持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上他表态同意恢复高考制度。是年10月21日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消息传到宁夏,20岁的孙涛觉得自己离当一名真正的医生的梦想近了一步。


  1957年,孙涛出生于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69年举家来到原宁夏陶乐县。1975年,从陶乐中学高中毕业后,孙涛成为陶乐县六顷地大队东方红公社的一名知青。他当过码头工、挖过渠,后成为公社卫生所的一名赤脚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孙涛最深的感触是“知识不够用”。虽然参加过相关医疗培训,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他当时最大的困惑。可是,在那个年代,要想学习深造,他唯一的办法是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为此,孙涛力争每件事都做到最好。除了每天巡诊外,他还利用自身特长进入公社文艺队兼做编剧和演员。因为才艺突出,孙涛被推荐到县文艺队,经常代表县文艺队到银川演出。


  1977年,公社在苦水河修公路,作为随队医生,孙涛一同前往。工作之余,他最爱的就是翻阅随身携带的书籍。一天,在驻地的大喇叭里,孙涛得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他立即托人把留在县城里的其余书籍带到工地。这时离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孙涛却成竹在胸,“高中时的基础打得牢靠,加之当赤脚医生时也没有放弃学习,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回到县城后,孙涛参加了“高考补习班”,化学是他最拿手的一门功课,在参加过几次模拟考试后,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这次的高考你肯定能考上”,也正因为这句鼓励,孙涛志在必得地走进了考场。


  “还记得当年的考场设在陶乐县中学。正值寒冬,教室的窗户不严,考试那天我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冷风顺着缝隙一个劲儿地灌,冻得人直哆嗦。”孙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笑着说,“不过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寒冷就被忘记了,只是一门心思地好好答题。”


  考试之后就是填报志愿,和现在有所不同,考生是在不知考试分数的情况下预估,孙涛的第一志愿就是当时的宁夏医学院。


  1978年2月的一天,孙涛正在田间干活,突然听到老乡在喊“通知书到了”。他激动地扔下锄头,一口气连跑几公里回家。看到桌上的通知书,他还有点不敢相信,平复了一下心情后才拿起来仔细端详,当看到录取通知书上两个清晰的大字“孙涛”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兴奋地跳了起来。梦想变为现实的那一刻,孙涛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宁夏医学院就读的5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孙涛努力学习,平均分数均在90分以上,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进入当时的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31岁时,孙涛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出国留学,37岁走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管理岗位,44岁时担任宁夏医学院院长,这一干就是16年。在此期间,宁夏医学院也升格为宁夏医科大学。现在的孙涛,担任着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一职,是宁夏神经外科界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


1977年,走进高考考场的人们。资料图片


考场背后的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是孙涛这一辈人对恢复高考制度最为深刻的感受,而这背后的工作同样凝聚了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辛勤努力。


  1977年11月5日至12日,自治区文教局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区1977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11月16日,《宁夏日报》公布了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简章。简章规定报考条件:凡是工人、农(牧)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考高等学校。报名时间为11月21日至25日(固原地区、同心、盐池、左旗可截止到11月27日)。大学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理化;中专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试外语(英语、俄语任选一门),报考体育、艺术专业的,加试有关术科项目;考试时间为1977年12月15日至17日;每个考生交报名费5角。


  同时,公布了1977年在自治区招生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是年,在自治区招生的高等院校有98所,其中文科院校有20所,理科院校78所,中等专业学校23所。


  1977年12月17日,考试结束,之后进行阅卷。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将所有考卷都集中到区招办,并在全区统一组织了一批大中院校的教师在阿左旗招待所联合评阅试卷。


  录取提档工作最繁重,当时没有互联网,只能靠人工分拣。首先按录取计划数与上线考生数的比例,划定一条分数线。区招办要把这些上线考生的6门试卷重新找齐,与高考志愿表一起归到档案袋。然后分批次提取档案录取。落档考生再按其第二志愿录取,这样依次反复,直到各校录取名额招满。这种录取工作十分繁杂,工作人员一大早上班,时常会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时间。


  1978年3月,宁夏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通过报名、考试、初选、录取等阶段,顺利结束。


  如今,41个年头过去了,这期间高考制度也经历了数次改革,虽然现在的难度和当时的高考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无疑的是,那一批走进大学的学子们给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时代,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高考不仅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记者 李晓睿)

信息来源:新消息报

大家都在看(下面的蓝字直接点开)

【曝光台】中卫这31位司机驾照满12分,交警叫你来学习!这17家企业56辆车逾期未年检、9辆车违法未处理,交警喊你快来处理!

【警示教育】宁夏这些人被终生禁驾,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今日发现】不该啊!中卫一申请执行人因执行款未拿到短信辱骂执行法官 被司法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

【法治视界】中卫一男子因交通肇事被判缓刑,驾证被吊销后一直偷开车这次被逮!后果很严重……

居家中卫——中卫最具价值微信公众平台 

权威、主流 、公信 、贴近、 实用

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不造谣 不传谣 


咨询政策、发布广告、心理咨询、咨询法律、寻人寻物、投诉举报、寻求帮助,    就找居家中卫

居家中卫——中卫人必选的民生服务平台

主编热线:13739551751 (微信号同号)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居家中卫


亲,主编每天很辛苦,您点一个 鼓励一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