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卫】宁夏中卫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河桥
山河桥是原中卫县与中宁县的县界桥,西距中卫城区44公里,东距中宁县城15.5 公里。位于黄河南岸,隔河与胜金关相望。
山河即清水河,系黄河一大支流。通志云:“发源六盘山,绕固原城东北,流入鸣沙州,即古所谓葫芦河,一名高平水,其下复有山河。”清水河汇人黄河处有泉眼山,山石作底的河床因隆起而使水流湍急,形成两道瀑布,跳入60 米宽、10多米深的深沟才汇入黄河。因有特殊的河床、河岸而称:“山河”。山河上搭建的桥就叫“山河桥”,山河桥不仅沟通了卫宁两县的交通与经济往来,同时也沟通了宁夏与平凉、固原、兰州、西安等地的交通与经济往来。据有关记载,历史上山河桥曾经历过三次较大的修建。随着修建也就产生了跷越桥、天坐桥、天生桥、钻洞子等多个名称。
跷越桥,又叫“苏姑桥”“女儿桥”“苏姑娘山河跳桥”伸臂桥”等,据说最初是由中卫高庙的尼姑化缘搭的桥,是一座行善桥。说是清朝末年,县城名门苏家有一对女儿,天生丽质,幼而庄静,出言虑事,远出人意,举族重爱之。后,大女儿嫁给城东范家庙举人范广修,夫家死后,立身守节,地方人士为她立了牌坊,名范家牌坊,享誉四邻乡里。二女儿因自幼受道士谶语指点,5岁就送到高庙,后出家当了尼姑。这位女儿更是了得,终日安坐,俨然如齐;佛教经典,未尝教之,而自通文义。她一生德行庄重,广结善缘,多做善事,名望很高,搭建苏姑桥是其一,这一善举受百姓敬仰,遂以其名作为桥名。
《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关梁》载:“桥二,一在上,为自宁安通寺口之道,乾隆十七年(1752 年)重修;一在红崖子东,为自宣和通宁安之道,乾隆二十年(1755 年)重修。其桥皆因崖岸垒石作基阶,节节相次。排木纵横接比,更为镇压。对岸俱相赴,中去三四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外拖钩栏,悬空而行,唯人马可渡。设防兵。”红崖子是原中卫县黄河南最东边的境区,红崖子东即是指修建山河桥的位置,重修时间是乾隆二十年。既然重修,那么,始建年代应该还早。到光绪八年(1822 年)再次重修,桥高3 丈,宽8 尺,长20 丈。又据《排水沟志》记载:“该桥用伸臂木梁结构,桥长20 丈,只行人马,不过车辆。”
《排水沟志》和《道光续修中卫县志》记载相同。什么叫伸臂木梁结构?桥长20 丈,这样大的跨径,在建材工业落后的古代,既没有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也没有钻孔机等施工设备。要在这里建桥,谈何容易。还有,近乎无法逾越的两大难关是:这里水流太急,河中无法建桥墩。要建桥必须是单跨;用木、石材料做桥梁,因抗弯强度有限,跨径只能达到8 米左右。可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用一种奇特的桥梁结构,突破了这两大难关。这就是《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关梁》记载的我国古代建筑中斗拱式的“层层递出”的结构。先用石头在两岸垒砌阶梯状的基础,每层压一排方木向河心挑出,待到相距10 多米时,再搭上一排巨木作为梁,然后铺面板,做上栏杆,一座木桥便建成了。犹如两岸向河心各伸出一臂,因此叫伸臂木粱桥。这种结构,克服了跨度大与木料抗弯强度弱的矛盾,不做桥墩,一跨就达66 米。这在没有水泥和钢材的时代,无疑是个奇迹!伸臂木梁结构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结构严密,从建筑艺术上看,当时除河北赵州桥外,古桥中当数中卫山河桥最富特色,最为壮观。
时至民国年间,南部山区阴雨不断,暴发特大山洪,该桥因上游冲下来的木料的阻塞而被摧毁。此后,官方再未拨款,而民间亦无力筹资,从此再未恢复。“跷越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她的第二代是“天坐桥”。当年有名的水利工程设计者苏芳先生叫它“天生桥”,老百姓称之为“山河石桥”。因清水河属山洪河流,平时流量极小,遇山洪则河水暴涨。清代以来,虽多次建桥,均被洪水冲垮。民国27 年(1938 年),原宁夏省建设厅厅长李翰园视察卫、宁两县时提出筹划重修山河桥,要求可通行汽车。苏芳受命负责设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钢材、水泥奇缺,用什么建桥呢?苏芳经实地勘察,发现泉眼山清水河峡谷河床有阶梯状断层落差,他在第二道瀑布上动起了脑子。原来,这道瀑布的最前沿有一道隆起的河床岩石,长30 多米,宽5 米,形似“横墙”。如果在”横墙”底部的中央凿一个大圆洞,成为泄水的桥孔,“横墙”的顶部凿平,使之成为路面,上可行车辆,下可导流河水,便是一座天然石桥。经反复研究,他提出了凿石洞为桥的设计方案。
民国31年(1942 年)初,省政府批准助款修建。其时苏芳已病卧在床,不能亲临视事,由县长派建设科科长张儒士主持此事,红崖子老石匠邵光前率领石工张金银、严金山、邢好善、张之洞等人,用土工具、土炸药,在坚硬的青石壁上作业,从民国31年十月开工至民国32 年(1943 年)五月竣工,历时8个月,开凿了一个巨大的石洞。桥长43.4 米,桥宽4.2 米,桥石距河底深度前沿为3.3 米。后沿为7.5米;过水洞长8.4 米,宽2.7 米,高5米,洞口为椭圆形,面积13.5 平方米。洞顶壁厚2.8 米,桥面浑然一体,无裂缝,桥上过人、畜、车辆,桥下泄流河水,形似天然石拱桥。遇有特大洪水和泥石流,桥洞泄洪不及,泥石激流便从桥面上翻滚而下,顶部就变成过水路面。由于此地石质坚硬,桥面石抗磨损能力强。历时50余年,通行载重车辆仍安然无恙。
有诗赞曰:“人行梦魂绕,车过闻怒涛。世路再维艰,夺得天工巧。”
解放后,这座桥还使用了很长时间。每当宁夏南部山区下大雨。这里便形成一道奇观:瀑布倾泻,涛声如雷,宛如微缩的壶口瀑布景观。若在发洪水期间步行通过该桥,数里之外就能听到洪水撞击岩石的涛声,渐行渐近,那沉闷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如天边传来的滚雷声一般,几至震耳欲聋,这滚雷声在山谷间回旋传鸣,似乎有地动山摇之势。在这巨大的声威面前,人显得非常渺小,只能胆战心惊、畏畏缩缩地前行。行至桥中间,脚下的桥面似乎在抖动,桥一侧那浑浊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向人冲来,其速度之快,如天上流星,倏忽之间就钻进了桥洞。桥面早被飞溅的水花泼湿,人被包围在水雾之中,好像洪水随时都会跃上桥面。在这个时候,胆小的不敢旁视,胆大的看上一眼就不敢再看第二眼,因为这时都难免恐惧,就像是自己马上要被洪水卷走一般。等离桥渐远,无论胆小吓出浑身大汗来的还是胆大没有出汗的,都是湿漉漉一头雾水。如此景象,如同《世说新语》中钟毓、钟会兄弟俩见魏文帝时,震慑于皇帝的威严,由于心态不同,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个“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一个“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山河桥的第三代是“水泥桥 ",由中宁县人民政府提出,经勘察设计,上报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于1990 年批准,由中宁县养路队于1990 年4 月7 日正式施工,同年10月10 日建成。这是一座用现代建桥技术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跨度84 米,桥面宽9 米,净高12 米,造型选用古色古香的双曲拱。令人惊奇的是这座现代化的公路大桥,桥基竟然坐落在原山河桥桥面上,桥上建桥,两桥合一桥,成为建桥史上的独创奇迹。这座桥宽阔平坦,可通行大型载重车辆,两头连接的是平整宽阔的柏油公路,汽车到此处,忽闪之间就已通过。昔日的胆战心惊已成往事,那惊涛骇浪的洪水恐怕再难遇到了。
附《世说新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日“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今日头条】哇!中卫高铁南站黄河大桥项目已经建成这样啦!你关注过吗?
【今日聚焦】中卫沙坡头区这6个乡镇12个贫困村顺利通过第三方验收,正式脱贫退出!看看有你村吗?